第362章 灌口大火(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  

在这种情况下,驻扎陵州观望的高骈,率先得到了长安发来的圣旨。  

“门下,以渤海县伯、检校兵部侍郎、特进光禄大夫、东川节度使高骈为益州刺史、成都尹、西川节度使…”  

“制书如右,请奉制付外施行,谨言。”  

“臣高骈接旨,叩拜上千万岁寿!”  

八月初五,当高骈接到圣旨的时候,已经通过俞公楚了解事情经过的他,并没有任何失望之色。  

东川与西川相比,不论是人口还是地位都远不如。  

调任西川便已经使得他的计划成功近半了,而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将西川守得固若金汤,随后再转头将东川节制下来。  

想到这里,他双手接下圣旨的同时,吩咐左右送天使前往寅宾馆休息。  

待到他们离去,高骈才召来了蔺茹真将。  

一刻钟后,蔺茹真将风尘仆仆赶入县衙堂内,不假思索的作揖道:“节帅!”  

“我被调任西川,现在可以收拾西川那些猪犬似的西番南蛮了。”  

高骈坐在主位,语气轻描淡写,蔺茹真将也郑重道:“县外精骑尚有四千七百五十二人,不若将戎州兵马调回些,把握更大!”  

“不必!”高骈眯着眼睛道:“调动兵马,声势太大,容易打草惊蛇。”  

“你且派快马传信给王重任和张璘,让他们即刻出兵,收复龙州!”  

“末将领命!”蔺茹真将不假思索应下,而高骈也起身道:  

“提领城外精骑,舍弃一切辎重,随某向灌口攻去!”  

“这…”蔺茹真将犹豫了,高骈却皱眉看向他。  

面对高骈的这项军令,蔺茹真将不免担心道:“尚摩鄢虽说不如他阿爸尚婢婢,但也算一骁将。”  

“如今其麾下号称十万大军,仅我等不足五千精骑,正面迎战他们,是否…”  

“谁说我要正面迎战?”高骈轻哼道:  

“灌口是其三军之退路,若截断灌口,则大事可定。”  

蔺茹真将眼前一亮,随即作揖道:“末将领命!”  

随着高骈军令下达,两个时辰后,城外四千七百余精骑拔营而走,直奔灌口而去。  

倒是在他接下圣旨,并开展行动的同时,身处盘堤县的刘继隆也接到了长安进奏院中,窦郓派人送来的情报。  

只是粗略翻阅情报内容,他便知晓了不妙。  

“高骈调任西川节度使,看来朝廷是等不及了。”  

刘继隆神色凝重的将情报焚毁,抬头与堂内众将对视。  

他们和高骈打过交道,昔年高骈率军阻断陇右军自成州撤回渭州官道的事情还历历在目,他们自然知道高骈不好对付。  

正因如此,他们也都猜到了,高骈调任西川节度使,对他们而言绝不是个好消息。  

只是他们现在需要的就是这种消息,因为只有这种消息,自家节帅才会出兵。  

面对他们充满期望的眼神,刘继隆沉下心思,随后不假思索道:“陈瑛,奏表朝廷,我军已收复松州,此外番贼寻衅,西川不能制,我唯有出兵南下,驱逐文扶龙茂等六州吐蕃!”  

“再派快马传信尚摩鄢,着其立即撤军,交出龙州、文州、茂州、维州的四州诸县。”  

“末将领命!”陈瑛起身应下,而刘继隆继续开口道:“王思奉、刘英谚…”  

“末将在!”二人先后起身,刘继隆不假思索道:“你二人各领一镇兵马,走扶州前往收复茂州。”  

“末将领命!”二人作揖应下,刘继隆继续道:  

“传信给斛斯光,让他在收到急报后的第三日出兵收复维州。”  

“至于文州和龙州、某将亲率大军,南下收复!”  

“我等领命…”诸将纷纷起身,而沉寂许久的盘堤县外军营也焦躁了起来。  

两镇兵马先后开拔,走西边的扶州向茂州而去。  

在他们走后的第二日,刘继隆亲率五千精骑与一万马步兵及二万民夫向文州开拔而去。  

在他开拔的同时,南边的尚摩鄢先后攻破导江、青城、大邑、晋昌四县。  

唐昌等四个县还在苦苦支撑,大批百姓被掳掠往灌口而去。  

在这样的局面下,成都府内杨复光等人心中急切,不断向东川催发军碟,试图让高骈这个新任西川节度使为西川解围。  

只是当他们不断往陵州送信时,高骈却离开了陵州仁寿县,不知去向。  

与此同时,陇右大军开拔后的第四日,身处灌口的尚摩鄢也接到了刘继隆派人送来的书信。  

灌口军营内,没卢丹增急匆匆走入牙帐,呈出了一封急报道:“阿爸,刘节帅传来急报,说是唐廷派高骈接手西川,节帅让我等撤军,他即将大军南下,收复四州。”  

黎明时分,尚摩鄢还未洗漱好,便听到了没卢丹增所说的这一切。  

他不紧不慢的用蜀锦制成的帕子擦了擦脸颊,随后才道:“高骈?就是那个在牛头峡重创祐世隆的那个人?”  

“是!”没卢丹增连忙颔首,随后说道:“阿爸,是否传令诸军撤回灌口?”  

“撤军?”尚摩鄢眉头微皱,沉思片刻后方才说道:“高骈便是再厉害,却也只是一个人。”  

“现在西川的兵马不到四万,成都附近兵马也就一万三四,即便高骈来了,也凭空变不出大军。”  

没卢丹增听后连忙道:“可是高骈本在东川担任节度使,麾下兵马都是他一手操训的。”  

“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