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收复二州(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杀!!”  

清晨,当身处河谷中的扶州同昌县还被大雾笼罩时,喊杀声透过浓雾闯入了百姓的耳中。  

各家各户的百姓纷纷抱团一处,满脸恐惧的看向屋外。  

不少胆大的打开窗户缝隙,可城内的浓雾太浓,根本看不清任何东西,只听到了喊杀声。  

大约过了半个时辰,喊杀声渐渐变小,街道上的雾中则是传来兵卒行走的甲片窸窣声。  

同昌县内的四千多百姓仍旧躲在屋里,直到日上三竿,随着浓雾渐渐散去,他们才看清楚了街道上的情况。  

只见那些粗鲁的番兵已经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甲胄鲜明的另一支军队。  

他们的甲胄不同于官军和番军的甲胄,甲胄更为沉重敦厚,个头也更高,几乎每个人都牵着一到两匹健壮的马匹,比官军的马匹更高大。  

“是三辰旗,是朝廷的人!”  

“不对,他们穿的和东川、西川的官兵不一样。”  

“什么意思?是山南西道的官军吗?还是关中的?”  

“不是、都不是,是陇右的官军!”  

不少百姓看到三辰旗后,壮着胆子跑到了街道上,结果却发现这支官军与其它官军的不同。  

在一些老人的揣测下,他们终于知道了这支官军的来历。  

与以往的官军不同,这支官军极少与百姓交流,但天真无邪的孩童们靠近他们时,他们总是报以微笑。  

正在百姓们不知道接下来应该怎么办的时候,一些穿着胸甲,腰系横刀,头戴幞头的人带着几名兵卒来到街坊内。  

“某为大唐陇西都护府武州镇第二军第三团料粮官,特奉都将之令前来告示百姓。”  

“多康番贼已经被我军击退,降卒尽数被解救。”  

“然县中官吏及庶族大多被害,都将怜尔等困苦,特命某前来告示尔等,明日辰时开始,各家各户需按照家中户口于坊门登籍造册。”  

“所登籍造册之户口,不分男女,皆授田。”  

“城外田亩,均平丈量,凡有闹事者,皆流放安西!”  

料粮官的话,瞬间引起一众哗然。  

类似同昌这种边城,百姓几乎都是城中军将庶族及官吏的佃户,鲜少能拥有自己的土地。  

正因如此,同昌县土地收归衙门所用的这件事,他们根本没有任何反对的意见,甚至十分支持。  

反正土地也不是他们的,收归衙门也一样。  

只是他们没想到,都护府的人居然要将土地分给他们,这个消息传开后,所有百姓那浑浊的眼神都散发出了精光。  

“记住,明日辰时开始登籍造册,不分男女,以口数均田!”  

料粮官说完便走,不给坊内百姓半点询问的机会。  

直到他带着兵卒们消失,坊内才爆发了雷鸣般的叫好声。  

“好好好!”  

“早就听说陇右都护府的百姓活得甚好,没想到我们也得了如此福分!”  

“阿耶,我们要有自己的田了!”  

“先别高兴,万一说了不算数怎么办?”  

“没错,如果不算数怎么办?”  

“是啊,再说了,若是军将的亲戚前来索要田地,那我们怎么办?”  

“直娘贼的,只要衙门给我均田,便是朝廷来了都抢不走我的田!”  

“没错!只要给某家分田,谁都夺不走!”  

提起分田,他们每个人都仿佛“活过来”了一般,不再如之前的畏手畏脚,瞻前顾后。  

这样的情况,不仅仅出现在一处,而是出现在陇右将士收复的每个州县中。  

陇右的将士没让这些百姓担心太久,而是在收复州县的翌日便开始了登籍造册,土地丈量。  

在陇右对翼州、扶州诸县进行登籍造册、丈量土地的同时,身处茂州的尚摩鄢也没有闲着。  

“唏律律…”  

茂州治所汶山县城内,没卢丹增率领百余精骑从西门走入城内。  

破败的城内并无太多百姓,而这主要是因为维州、翼州、茂州三州人口不多,哪怕是人口最多的茂州,旧的图籍上也才一万五千余口百姓。  

在这其中,还有一小半是维西的番人,而这些番人大多都被尚摩鄢迁徙了。  

尚摩鄢有自己的心思,六州固然要给刘继隆,但他也清楚刘继隆只在意六州之中的汉人,所以便将善于耕种的吐蕃人都迁往了维西的金城。  

没卢丹增去而复返的原因,也是因为番民迁徙结束而返回。  

他驰马来到了汶山县衙,翻身下马后走入衙门之中。  

不多时,他便在中堂见到了独自查看地图的自家阿爸。  

“阿爸,几个州的番民都迁徙去维西了,不过我们这么做,节帅会不会不高兴?”  

没卢丹增脸上浮现担忧之色,可尚摩鄢却道:“我了解刘继隆,他更在意汉民。”  

“这里有两份消息,你先看看。”尚摩鄢拿起两份撕开火漆后的书信递给了没卢丹增,没卢丹增见状接过翻看。  

前者是陇右军接管扶州、翼州后送来的书信,信中内容则是陇右都护府按照尚摩鄢他们提供的二州绳结,以五倍之数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在迭州。  

粮食不日即将启程送往磨禅城,接下来的路程则是需要交给多康吐蕃自己运送前往维西。  

“我们在翼州和扶州留下了一万五千多口人,这岂不是能获得近八万石粮食?”  

没卢丹增脸上浮现喜色,尽管他们刚刚从六州的唐军手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