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六州失陷(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观察,必然能察觉到些许蛛丝马迹。”  

“好!”张淮铨不假思索的应下,张淮鼎见状十分满意,随后便转身上了马车。  

随着马车走远,张淮铨这才返回了家中。  

待他走入中堂,已经送客的张议潮看向他,平静道:“二郎与你说了什么?”  

“没什么…就是让我盯紧北司的动向,若是朝廷真的要讨平刘继隆,好给刘继隆送去消息。”  

张淮铨撒着谎,但他着实不擅长撒谎,以至于张议潮在他开口时,便知道了他在撒谎。  

“你们啊…”张议潮叹了口气,起身向外走去。  

路过张淮铨身旁时,他深深看了眼张淮铨:  

“阿耶老了,没几年活头了,希望阿耶走了之后,你们能安分守己些…”  

“阿耶这是哪里话,您定然比伯父活得还要长久。”张淮铨略微不安,但还是安抚着自家阿耶。  

张议潮没说什么,只是摇头向外走去,消失在了廊道尽头。  

几日后,王式领了节度使旌节,随后便率领数十名仆从南下了山南西道。  

与此同时,文扶二州相继告破,被多康吐蕃俘虏的西川兵马近两千之数,三千将士死于战场。  

多康吐蕃会师,在死伤近三万部众后,剩余的两万余甲兵及两万余部众将龙州仅存的江油县层层包围。  

凤翔镇李昌言率军驻守江油县南部的江油关,即便接到了求援,也并未离开江油关。  

江油县在坚守二十七日后告破,尚摩鄢占据了六州除江油关、故桃关、松岭关外的诸多关隘州县。  

“噼里啪啦——”  

火焰炸响间,尚摩鄢率军走入江油县内。  

此时县内横七竖八躺着无数尸体,大多是城破之后自杀的百姓。  

尚摩鄢目光看向一座被投石机砸垮的院子,那有个七八岁的孩童站在水井前。  

瞧见他们后,孩童似乎骂了几句话,随后便跳入井内,再无任何声响。  

几名塘骑前去查看,不多时返回行礼道:“大论,那男娃溺死了…”  

“嗯”尚摩鄢微微颔首,对身后的没卢丹增道:“派人把这座城的尸骨收敛安葬,不到四千居民,竟然坚守了二十七日,他们比我们一路走来遇到的那些唐兵要更勇敢,值得尊重。”  

“是…”没卢丹增行礼应下,并未因为这些事情而感到悲伤。  

龙州属于剑南道中,人口较为稀少的下州,整个州的人口不过四千多人,但却抵御最久,确实值得尊重。  

没卢丹增将尚摩鄢的军令传达后,便与尚摩鄢前往了江油县衙。  

衙门的正堂中,一名身穿绿色官袍的官员自缢死在堂中,尚摩鄢见状颔首道:  

“是个汉子,这个人是个好官,不然江油县的百姓不会随他赴死。”  

“不过他太愚蠢,如果他愿意投降,这整个城池的百姓都可以不用死,而是在日后被陇右纳入境内。”  

“把他的尸体安葬,另外告诉各部把缴获的甲胄数量报上来,将城内所有牲畜尽数屠宰,让将士们痛快的吃一场!”  

“是…”没卢丹增颔首应下,随后转头安排了旁人去传信。  

父子二人坐在了正堂的那些位置上,过了半个时辰,各军都将缴获的情况汇聚成册,交到了尚摩鄢的面前。  

多康吐蕃中之所以有那么多读书人,全是因为尚摩鄢在开战前,便把松州的吐蕃子弟召回了金城。  

二百多名多康子弟在松州学习了汉字和算术,虽说只学习了两年时间,却也可以做些军吏的差事,不至于需要人掰着手指头慢慢数了。  

没卢丹增将各军汇报的数量汇总,最后对尚摩鄢道:  

“阿爸,我们死了八千六百二十五个甲兵,三万五千六百五十个奴隶。”  

“缴获的甲胄有一万八千六百五十二套,但只有七千四百八十二套能直接使用,其他的都有破损,需要修复才行。”  

“现在军中还能作战的,除了驻守各城的八千甲兵外,就只有一万三千多甲兵和一万四千多奴隶了。”  

进攻六州,多康六州的死伤并不少,直接战死和事后因为伤病而死的人超过了四万。  

多康的军医手段不行,重伤基本只有死路一条,而轻伤通常不会被算成伤兵,所以活下来的人,都是被算作可以作战的战兵。  

“赐予参战这五万奴隶及其家人平民的身份,再把活下来的一万四千多人编为甲兵。”  

“派韦工啰碌率五百人护送六州的工匠返回金城,重新招抚奴隶来剑南作战,另外让金城的工匠把缴获的甲胄修复,重新运回前线。”  

“告诉赞禄,让他派兵去试探故桃关、松岭关、江油关的唐军兵力,一个月后我要破关劫掠西川。”  

“只有西川的钱粮工匠才属于我们,现在得到的一切都是虚妄的。”  

尚摩鄢的话让没卢丹增无比认同,且不提六州诸县易守难攻,人口稀少,单说刘继隆让他们把六州人口和土地城池交给陇右,他们就不可能在六州扎根。  

眼下他们实力虚弱,而刘继隆在武州、宕州屯兵三万五,松州还有一万兵马。  

这些兵马若是对他们发起进攻,他们根本没办法在刘继隆手上守住六州。  

倒不如先把六州的工匠迁徙金城,反正六州工匠不过两千多人,刘继隆也不会因小失大来计较这些。  

对于多康吐蕃来说,工匠才是最宝贵的,就连甲兵都只能排在工匠之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