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咸通六年(2/4)
了。”
田允连忙宽慰李漼,李漼听后不耐烦道:
“罢了,他蒋伸要走便走,朕就不信,朝廷离开他便无法运转。”
“拟旨,迁刑部尚书徐商为兵部尚书,领东莞县子,拜同平章事。”
“以同平章事路岩转户部尚书、领度支,不得有误!”
三言两语间,李漼便罢黜了蒋伸,以刑部尚书徐商担任新相,督管兵事。
原本督管兵事的路岩,如今被调转户部,兼领户部与度支的差事。
“奴婢领旨…”
田允地位低微,王宗实乞老告离庙堂后,更无人支持,因此在李漼面前显得较为卑微。
李漼很喜欢看他卑躬屈膝的样子,不免颔首道:“速将此事办好,令路岩熟悉户部与度支差事后,立马入宫面见朕。”
“是…”田允躬身作揖,连忙退出咸宁宫去。
不多时,旨意便经北司之手传往南衙,而南衙诸相中的路岩与亓元实等人眉来眼去,私下联系不少。
眼见是北司发来的圣旨,路岩稍微看了圣旨中的内容,虽说觉得户部与度支的差事棘手,但想到自己掌管户部与度支,地位更是水涨船高,由此便将圣旨传下。
在家中装病的蒋伸在接到圣旨后,当即便让家仆变卖长安宅邸及带不走的财货,准备即日返回江南东道的常州故乡。
与此同时,路岩也开始接手户部与度支,花费了不少时间来熟悉此间政务。
待到路岩熟悉户部与度支政务后,蒋伸也交接结束,辞官回乡养老去了。
不过对于路岩来说,烫手山芋却才刚刚传到手里。
二月中旬,路岩带着户部、度支的文册前往了咸宁宫,忐忑着走入殿内,见到了殿内的狼藉,以及坐在金台上的李漼。
“陛下,臣同平章事路岩,携户部、度支文册前来觐见。”
“赐座!”
李漼颔首示意,随后才道:“王小年月前奏表于朕,言河淮两道饥民甚众,不仅需要蠲免受灾十三州的赋税,还需要停罢蠲免起运钱粮来赈灾。”
“朕此前已经答应了王小年,听闻这番做法会让度支少去三百余万贯赋税,不知户部与度支能否补全积欠?”
李漼的话,如晴天霹雳打在路岩身上。
面对这位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的至尊,路岩只能艰难道:
“我朝度支,往往七成用于军饷拨付,然至如今,却已提高至八成。”
“去岁仅军饷便度支一千四百余四万,百官俸禄又度支不少,加之宫廷修建佛寺及出巡等支出,前后积欠三百七十六万。”
“若是加上过去四年的积欠,则不少于五百五十万贯。”
“若是今年蠲免河淮两道积欠钱粮,又停罢起运钱粮来蠲免,那度支积欠之数,恐怕不会少于一千万贯…”
寅吃卯粮在大唐已经成为传统了,这点李漼早有准备,只是他没想到自己手中积欠的数额竟然那么庞大。
一千万贯,这几乎等于大唐全年赋税的七成了…
“户部的户籍与田籍在册数量是多少?”李漼心中一沉,忍不住询问。
“回陛下…”路岩顿了顿,顺势呈出手中文册。
“户部的户籍与田籍,明面上不断更新,但实际上多为抄旧元和、太和及会昌旧籍。”
“除河北道外,天下诸道户籍为四百九十九万户,二千五百六十五万余口…”
“除河北道外,天下诸道田籍为四百二十二万六千余顷,四万万二千二百六十余万亩…”
路岩的第一句话说完后,李漼便失去了看这些图籍的心思。
毕竟路岩都说了这些图籍多为抄旧,那这就代表这些图籍呈现出来的情况已然失真。
天下或许有两千五百万口百姓,也或许没有。
想到这里,李漼不想再看图籍,只是强忍着脾气道:“朕就想知道,路相是否有补全积欠的办法。”
“回陛下…”路岩脑中百转千回,最后只能硬着头皮道:
“为今之计,只有蠲免河淮二道,增加诸道赋税。”
“两税可在去岁三厘的基础上再加七厘,此外的加耗、折变及盐、酒、茶及各类杂税皆可加一分,”
“如此计算,今岁即便蠲免河淮二道,依旧能征收两千万贯。”
“除去今岁度支外,应该还能偿还二百万贯的积欠。”
路岩的这番话,让李漼略微焦躁的情绪安定不少。
“既然如此,那便按照此法来加税,待积欠问题解决,再减税以对天下!”
“臣领旨…”
李漼开口示意,路岩也不争辩,直接答应下来,随后见李漼没有其它举动,这才缓缓退出了咸宁宫中。
在路岩的操作下,圣旨很快便经过北司、南衙后发往诸道。
河淮受灾十三州的百姓得到了蠲免,过去的积欠和今年的赋税不必上缴,但其余的河淮二十九州百姓便与其他道的百姓没有区别了,他们仍旧需要承受两税加七厘,其余各类杂税加一分的苛政。
问题在于,朝廷加七厘,这仅仅利于朝廷,而不利于地方衙门。
地方衙门的官吏可不是善人,想让他们加税并征税,这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毕竟加税和征税是需要承担风险的,若是之下百姓抗税,他们必须选择镇压才能收得上来税。
仅凭朝廷那点俸禄,还不至于让官吏们承担如此大风险。
要么加税,用钱收买人
田允连忙宽慰李漼,李漼听后不耐烦道:
“罢了,他蒋伸要走便走,朕就不信,朝廷离开他便无法运转。”
“拟旨,迁刑部尚书徐商为兵部尚书,领东莞县子,拜同平章事。”
“以同平章事路岩转户部尚书、领度支,不得有误!”
三言两语间,李漼便罢黜了蒋伸,以刑部尚书徐商担任新相,督管兵事。
原本督管兵事的路岩,如今被调转户部,兼领户部与度支的差事。
“奴婢领旨…”
田允地位低微,王宗实乞老告离庙堂后,更无人支持,因此在李漼面前显得较为卑微。
李漼很喜欢看他卑躬屈膝的样子,不免颔首道:“速将此事办好,令路岩熟悉户部与度支差事后,立马入宫面见朕。”
“是…”田允躬身作揖,连忙退出咸宁宫去。
不多时,旨意便经北司之手传往南衙,而南衙诸相中的路岩与亓元实等人眉来眼去,私下联系不少。
眼见是北司发来的圣旨,路岩稍微看了圣旨中的内容,虽说觉得户部与度支的差事棘手,但想到自己掌管户部与度支,地位更是水涨船高,由此便将圣旨传下。
在家中装病的蒋伸在接到圣旨后,当即便让家仆变卖长安宅邸及带不走的财货,准备即日返回江南东道的常州故乡。
与此同时,路岩也开始接手户部与度支,花费了不少时间来熟悉此间政务。
待到路岩熟悉户部与度支政务后,蒋伸也交接结束,辞官回乡养老去了。
不过对于路岩来说,烫手山芋却才刚刚传到手里。
二月中旬,路岩带着户部、度支的文册前往了咸宁宫,忐忑着走入殿内,见到了殿内的狼藉,以及坐在金台上的李漼。
“陛下,臣同平章事路岩,携户部、度支文册前来觐见。”
“赐座!”
李漼颔首示意,随后才道:“王小年月前奏表于朕,言河淮两道饥民甚众,不仅需要蠲免受灾十三州的赋税,还需要停罢蠲免起运钱粮来赈灾。”
“朕此前已经答应了王小年,听闻这番做法会让度支少去三百余万贯赋税,不知户部与度支能否补全积欠?”
李漼的话,如晴天霹雳打在路岩身上。
面对这位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的至尊,路岩只能艰难道:
“我朝度支,往往七成用于军饷拨付,然至如今,却已提高至八成。”
“去岁仅军饷便度支一千四百余四万,百官俸禄又度支不少,加之宫廷修建佛寺及出巡等支出,前后积欠三百七十六万。”
“若是加上过去四年的积欠,则不少于五百五十万贯。”
“若是今年蠲免河淮两道积欠钱粮,又停罢起运钱粮来蠲免,那度支积欠之数,恐怕不会少于一千万贯…”
寅吃卯粮在大唐已经成为传统了,这点李漼早有准备,只是他没想到自己手中积欠的数额竟然那么庞大。
一千万贯,这几乎等于大唐全年赋税的七成了…
“户部的户籍与田籍在册数量是多少?”李漼心中一沉,忍不住询问。
“回陛下…”路岩顿了顿,顺势呈出手中文册。
“户部的户籍与田籍,明面上不断更新,但实际上多为抄旧元和、太和及会昌旧籍。”
“除河北道外,天下诸道户籍为四百九十九万户,二千五百六十五万余口…”
“除河北道外,天下诸道田籍为四百二十二万六千余顷,四万万二千二百六十余万亩…”
路岩的第一句话说完后,李漼便失去了看这些图籍的心思。
毕竟路岩都说了这些图籍多为抄旧,那这就代表这些图籍呈现出来的情况已然失真。
天下或许有两千五百万口百姓,也或许没有。
想到这里,李漼不想再看图籍,只是强忍着脾气道:“朕就想知道,路相是否有补全积欠的办法。”
“回陛下…”路岩脑中百转千回,最后只能硬着头皮道:
“为今之计,只有蠲免河淮二道,增加诸道赋税。”
“两税可在去岁三厘的基础上再加七厘,此外的加耗、折变及盐、酒、茶及各类杂税皆可加一分,”
“如此计算,今岁即便蠲免河淮二道,依旧能征收两千万贯。”
“除去今岁度支外,应该还能偿还二百万贯的积欠。”
路岩的这番话,让李漼略微焦躁的情绪安定不少。
“既然如此,那便按照此法来加税,待积欠问题解决,再减税以对天下!”
“臣领旨…”
李漼开口示意,路岩也不争辩,直接答应下来,随后见李漼没有其它举动,这才缓缓退出了咸宁宫中。
在路岩的操作下,圣旨很快便经过北司、南衙后发往诸道。
河淮受灾十三州的百姓得到了蠲免,过去的积欠和今年的赋税不必上缴,但其余的河淮二十九州百姓便与其他道的百姓没有区别了,他们仍旧需要承受两税加七厘,其余各类杂税加一分的苛政。
问题在于,朝廷加七厘,这仅仅利于朝廷,而不利于地方衙门。
地方衙门的官吏可不是善人,想让他们加税并征税,这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毕竟加税和征税是需要承担风险的,若是之下百姓抗税,他们必须选择镇压才能收得上来税。
仅凭朝廷那点俸禄,还不至于让官吏们承担如此大风险。
要么加税,用钱收买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