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貌离神合(3/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议!”马成不假思索的选择附和,而尚铎罗与崔恕也私下对视,接着对刘继隆作揖:  

“节帅,末将(下官)附议!”  

堂内不过八人,刨除刘继隆本人外,如今已有半数同意,只剩下高进达、陈瑛,以及法曹参军事兼都察院副使的韩正可没有表态。  

“你们三人怎么看?”  

刘继隆没有答应,而是询问高进达三人,这就已经表达了他的态度。  

高进达作揖道:“节帅昔年以十八字要诀治理河陇,如今中原战事渐安,朝廷四周泰安。”  

“我军若举兵作乱,必然成为天下众矢之的。”  

刘继隆昔年所谓的十五字要诀分别是“高筑墙、广积粮、兴水利、强练军、促手工”,后来又增加“清贪腐”的三字要诀,总共十八字要诀。  

事实证明,这十八字要诀让陇右发展神速,唐廷几次想要对陇右动手,都苦于实力不够强大,找不到借口而作罢。  

若是陇右现在强行冒头,那难免会被朝廷抓住把柄。  

不过这点事情在李骥等人看来根本不算事情,毕竟他们也从朝廷这些年对藩镇的姑息态度看出了许多东西。  

他们与当初的刘继隆所认为相同,认为朝廷即便出兵,他们只要能将官军击败,就能让朝廷主动向陇右服软。  

正因如此,他们才会不断煽动刘继隆主动出击。  

不过刘继隆还是那个态度,他可以逼大唐出兵后反击,但不能主动进攻,这是两个概念。  

如今还不是二十几年后,更何况即便二十几年后,不少官员依旧心向大唐,而这是太宗留下的遗泽。  

“此事无需再议,此次我只谋夺六州。”  

“若朝廷因六州而兴兵,再议此事亦无妨!”  

刘继隆将此事按定,李骥等人脸上明显不甘。  

他们希望刘继隆主动出兵,与朝廷直接翻脸开战,然后在战场上打败官军,而不是这种磨磨蹭蹭的吃些边角料。  

“承平太久,人心思动啊…”  

望着他们的表情,刘继隆想到了临州大学的那些学子。  

再过几年,他应该就能利用这些学子将军队思想问题给解决了。  

哪怕达不到他所想的高度,但军中却也不会出现如李骥他们这些敢于挑拨的老臣。  

想到这里,刘继隆目光看向高进达:“与朝廷的粮食贸易,可以重新提上日程了。”  

“不过这次不要卖的太快,一点点卖,让朝廷投鼠忌器。”  

“此外我会给张淮深回信,让他们在明面上与我们决裂,如此更利于我们日后发展,但双方贸易继续,不能终止。”  

“是!”高进达连忙应下,他更支持刘继隆这种稳扎稳打的态度。  

当然,他之所以支持,也是因为他从刘继隆口中得到了陇右几年后会东出的结果。  

“都退下吧!”  

刘继隆起身往中堂走去,李骥等人在他走后聚到一起,高进达则是摇头向外走去。  

陈瑛、韩正可跟着他走了出去,二人前往了长史堂坐下。  

“李副都护他们现在的行为越来越出格了,节帅不管管吗?”  

韩正可能被刘继隆选为都察院副使,脾气自然刚正,所以很看不惯李骥他们步步紧逼的态度。  

陈瑛不太好说这件事,毕竟他是军中出来的。  

好在他属于陈靖崇这一派,因此也能适当调和调和。  

面对韩正可的生气,陈瑛安抚道:“他们也是建功心切,本质上还是想着帮节帅成就大业的,只是过于激进罢了。”  

陈瑛话音落下时,趁机看了眼高进达,高进达则是叹气道:  

“李骥这群人还是太沉不住气,他们以为他们天下无敌,却不想诸镇那么多兵马,我们若是主动动兵,不仅污了归义军的名头,还容易被诸镇针对。”  

“节帅说得对,箭射出头鸟,如今我们不能冒头,步步蚕食边州也不差。”  

“更何况西南战火一起,必然会引动诸道震荡,届时朝廷唯有加税这一条路。”  

“朝廷衰败已成定局,中原的流民没有得到赈济,必然会趁机作乱。”  

“节帅与我说过,四五年后,我们便会苦于手中学子不足,可见节帅早已想好了东出的时间。”  

“在此之前,我等还需坚守本心,莫要被李副都护他们干扰才是。”  

“是…”陈瑛与韩正可颔首,高进达则是看向韩正可道:  

“战事在即,都察院和法曹必须严抓州县,避免有人偷拿卡要,坏我陇右大事!”  

“长史放心!”韩正可作揖道:  

“下官已经告知都察院及法曹等六百同僚,凡有阻我陇右收复六州之硕鼠,定斩不饶!”  

“善…”高进达满意颔首,接着便将话题引向了其它政务,而门外的兵卒闻言则是与身旁同袍道:“我去入厕,一盏茶后回来。”  

“快去吧。”同袍没有多想,而这兵卒也连忙走出了长史堂。  

不过他没往茅厕走去,而是前往了副都护的衙堂,将此事告诉了衙堂的校尉。  

带着众人返回衙堂的李骥才刚刚坐下,便见有校尉从堂外走来,来到他身旁耳语数句。  

“这话真是高进达说的?”  

李骥眼前一亮,校尉颔首道:“是长史堂那边传来的消息,应该不会有错。”  

“好!”李骥激动起身,背负双手来回渡步道:“既然节帅有了谋划,那我就不着急了。”  

“怎么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