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煽风点火(3/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外收入。  

陇右的石脂、朱砂、菜油、胡椒等商品所能带来的利润,更是在十数万贯之数。  

这还不是陇右商品的全部,陇右的商品已经渐渐从农业商品,转变为手工业和纺织品。  

随着西川大量人口迁入,不少技术性的工匠也为陇右带来了新的技术,促使手工业和纺织业高速发展起来。  

陇右的蜡烛、米酒、瓷器、漆器、茶叶、龙须席及毛褐、毛纺等手工、纺织商品产量日渐走高。  

刘继隆昔日令人修建的翻转水车被连接上石磨后,不仅可以用于粟米和小麦的加工,还能用于酿酒业、造纸业、制香业、榨油业,成为河陇地界手工业广泛使用的一项动力,比畜力更为便宜。  

唯一美中不足的,便是河陇的河流比较看季节,做不到南方河流的全年周而复始。  

饶是如此,西川人口的流入,也推动了陇右的石工、玉工、木工、铁工等发展。  

这对于生产力向来落后的陇右来说,无疑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内容。  

正如当下李商隐给刘继隆写来的文书所写一样:  

“百姓迁入凉州,屯种既广,树艺益繁,所种小麦、青棵、粟谷、糜子等项,计下种二斗,收至一石三、四斗不等,经磨坊加工而得实粮石许…”  

“其余各色种植亦皆丰厚,家给人足,莫不欢欣乐业,距盛况唯剩二三年,不输扬益也。”  

文书中,李商隐认为再给凉州二三年时间,凉州便能发展为不输扬州、益州的富庶之地。  

当然,这恐怕是文人夸张式的手法,至少刘继隆不觉得现在的凉州能与扬州和益州争论高低。  

不过李商隐的这份文书,确实让都护府正堂内的众人更加高兴了。  

“义山兄将这凉州经营的井井有条,看样子再过二三年,这凉州便要成为我河陇十四州的第一大粮仓了!”  

高进达笑呵呵的说着,并没有什么调侃的意思,而是真心认为凉州会成为河陇第一大粮仓。  

毕竟如今的凉州经过十数万人口迁入,当地人口已经达到二十二万,是名副其实的陇右道第一大州,重回昔年开元时期的地位。  

以凉州草肥水美的情况,除非气候气温突然降低到宋末或明清那般,不然凉州的盛况还将维持二百余年。  

相较于人力,自然气候和气温才是决定地方繁荣的因素。  

如今的气候宜人,气温比后世还高,因此河西草肥水美,陇西如后世陇南那般湿润,陇南更是如四川那般潮湿,就连从沙州通往西域的路上,也是绿洲不断。  

但若是自然气候和气温下降,即便达不到明末清初的那种程度,单说宋末的那种程度,就足够如何的陇右百姓迎来苦难。  

摇摇头,将这些未来的事情抛出脑中后,刘继隆开始继续对高进达等人询问道:  

“近来逃入陇右的百姓数量如何,河西可有什么变化,土浑讨击军与多康六岗有没有什么动静?”  

四个问题分别指向四个不同的势力,对此高进达率先回答道:  

“剑南道和山南西道逃入的百姓数量骤减,如今每个月也才有七八百人逃入境内,倒是关内道和秦陇二州逃入境内的百姓渐渐增多,每月多则千余人,少则四五百。”  

关内道和秦陇二州人口本就不多,每个月逃亡数百乃至千人都是不小的规模。  

正因如此,不免勾起了刘继隆的好奇心:“为何会有这么多人逃亡?”  

“听闻是朔方军节度使张直方及天雄军节度使李承勋对百姓苛捐杂税过多,逼得百姓拆屋交税,卖衣还债。”  

高进达随即解释起来,而这些消息则是让刘继隆精神了些:“多关注些,如果可以,最好派人挑拨挑拨当地的胡汉关系。”  

如今陇右发展到瓶颈,四周除了比较鸡肋的吐谷浑外,其余都比较稳定,刘继隆都找不到扩张的名头。  

但若是朔方军和天雄军陷入内乱,那刘继隆就能名正言顺的攻占这些地方,扩大陇右的势力。  

“节帅放心,我已经安排好了。”  

曹茂提前高进达开口,同时作揖道:“朔方军境内的会州、灵州、北武州、盐州等地多是胡汉杂居的地方,加上朔方军只有镇兵五千人,胡杂但凡作乱,他们肯定镇压不过来。”  

“若是能挑动会州、北武州乃至灵州的胡杂作乱,我们就有机会北上了!”  

曹茂负责情报收集和监察百官,他若是想要挑拨朔方军镇内的胡汉关系,确实比较容易,只是刘继隆没想到这小子竟然看得这么远,早早就开始谋划了。  

“既然如此,那我就等你的好消息了。”  

刘继隆笑着点头,随后看向李骥、马成及尚铎罗三人。  

李骥作揖道:“张节帅最近都在西州忙于开垦熟地,恢复生产,没什么别的动向。”  

他话音落下,马成也接着作揖道:“土浑讨击军按照您的吩咐,常派遣精骑及马步兵突袭那些土浑的小部落,虽然也有人因为冷瘴而病亡,但都护府也都做好抚恤了。”  

“病亡的人多吗?”刘继隆眉头微皱,土浑讨击军的行军和训练强度并不大,这也是他考虑到高原反应后的安排。  

如今土浑讨击军的那些将士已经在伏俟城生活了几个月,没想到还有人会因为高原反应而病故。  

“前后几个月时间里,有七十六人病亡,都按照阵没的标准发放抚恤了。”  

马成毕恭毕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