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各有野心(2/4)
向他泼了一盆冷水。
“路相所言,未免过于乐观。”高璩冷冷说道:
“贼军若突围化作流寇,这才是对朝廷最大的威胁。”
“倘若各州府县皆被劫掠败坏,必然影响今年的赋税。”
“此外,徐宿地区不仅是漕运要道,还是产盐要地。”
“此处战乱每持续一天,朝廷的损失便数以万计。”
话音落下,高璩转身向李漼作揖,语气恳切:“陛下,臣建议派人招安王仙芝和庞勋,授予他们刺史之职,要求其解散部众。”
“如此一来,既可平息战乱,又可减少朝廷损失。”
面对高璩的这番话,李漼却眉头紧锁,面上流露出些许不喜。
他自然知道高璩的建议并非没有道理,但他心中却有一股身为天子的傲气。
他可以容忍自己向河朔三镇服软,也可以向河陇的刘继隆低头,但面对王仙芝和庞勋这两股“小小贼兵”,他绝不可能低头。
“贼兵若作乱便招安,那天下盗寇岂不纷纷效仿?”
李漼冷冷开口,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朕依旧认为,必须将贼军彻底剿灭,以儆效尤!”
“陛下…”高璩试图解释,可李漼却直接看向蒋伸:
“户部调拨七十万贯,派遣员外郎郑畋前去关东犒军,务必激励将士,早日平定叛乱!”
蒋伸闻言,当即与队伍之中靠后的一名三旬官员走出作揖,将旨意接下。
不过接下旨意后,蒋伸又提起了关中和洛阳的粮食问题。
“陛下,如今两都粮价飞涨,百姓怨声载道。”
“若不及时平抑粮价,只怕会引发更大的动荡。”
李漼点了点头,不假思索:“传令各州县开仓放粮,平抑粮价,另严查囤积居奇者。”
“陛下英明…”
朝臣们纷纷唱礼,但心中却各怀心思。
蒋伸无奈,当即只能继续作揖道:“陛下,各州县粮食不足,莫说要平抑各县粮价,便是平抑长安粮价都尤为不易。”
“眼下唯有从河东、剑南调粮,但粮道粮价并不便宜,运抵关中后,恐怕也无法平抑粮价太多。”
“那有什么办法?”李漼眉头紧锁,他并不了解各县储粮数量和长安所消耗。
如今蒋伸把问题提出来,李漼无法解决,自然要询问群臣。
闻言,蒋伸只能试探着说道:“陛下,不如派遣官员,向陇右采买粮食,以此平抑关中粮价…”
“你说什么?”李漼脸色变得有些难看。
尽管他喜欢看刘继隆写的话本,但他心里却还是抵触和刘继隆接触的。
与陇右买卖粮食,那不就是资敌吗?
待到日后陇右不断强大,关中必然深受其害。
“陛下,此乃无奈之举…”蒋伸叹了口气,十分无奈。
大唐本就积弊,会昌虽然短暂中兴,可后续的大中却因为应对王守文之乱、裘甫之乱和党项之乱,不断对百姓加税。
百姓因此流离失所,中原及江南的生产遭到破坏,使得漕粮北运数量十分有限。
加上大唐与大礼在西南大打出手,以至于物价常平的剑南道都粮价飞涨。
虽说高骈大胜后,剑南道粮价短暂回落,但谁又知道祐世隆会在什么时候继续用兵呢?
蒋伸正是因为清楚这些,才会无奈建议朝廷向陇右采买粮食。
蒋伸的无奈被李漼看在眼里,他心里又何尝不知剑南与河东拿不出粮食,但让他派人去与刘继隆贸易,他实在有些放不下脸面。
拳头紧了紧,最后却又无奈松下,心头暗叹罢了。
“礼部侍郎杨知温,左神武统军张淮铨何在?”
“臣在…”
队伍中,杨知温与张淮铨先后走出,李漼则是开口看向蒋伸:“户部及度支还有钱帛几何?”
“回陛下,有钱二百四十余万缗,布绢绸缎数量不一,大概值钱百万缗。”
“嗯…”李漼沉吟片刻,随后才看向杨知温与张淮铨道:
“以你二人为采访使,以右神武军为护卫,押运绢帛绸缎往陇右去,自陇右采买粮秣而归,知否?”
“臣等领旨…”
杨知温与张淮铨作揖行礼,而之所以选择他们,也是李漼深思熟虑的结果。
张淮铨是张议潮长子,刘继隆必然不会为难他,而杨知温对朝廷忠心,且与刘继隆有旧,自然也不会遭到为难。
若非考虑到封邦彦和张议潮需要留长安为质,李漼都准备派这两人去了。
这般想着,李漼也渐渐安下心来,随后对蒋伸说道:
“陇右之粮采买到来前,各仓暂不放市。”
“臣领旨…”
李漼不确定刘继隆是否会卖粮食,万一他不卖粮食,而京畿粮仓的粮食又拿去平抑粮价,这岂不是坐看京仓空虚吗?
所以在陇右粮食运至关中前,他暂时不会考虑放京仓粮食来平抑粮价。
在他这般想着的时候,却见紫宸殿正门出现了田允的身影,并且神色有些焦急。
“陛下,臣有事启奏…”
田允焦急作揖,吸引了殿上群臣目光。
“准!”
李漼颔首,田允见状便快走进入殿内,随后走上金台,对李漼恭敬作揖道:
“陛下,刚才宣阳坊传来消息,裴相病卒府中…”
田允的话说完,李漼却是愣住了。
不止是他,殿内听到的不少臣工纷纷愣住,面露惋
“路相所言,未免过于乐观。”高璩冷冷说道:
“贼军若突围化作流寇,这才是对朝廷最大的威胁。”
“倘若各州府县皆被劫掠败坏,必然影响今年的赋税。”
“此外,徐宿地区不仅是漕运要道,还是产盐要地。”
“此处战乱每持续一天,朝廷的损失便数以万计。”
话音落下,高璩转身向李漼作揖,语气恳切:“陛下,臣建议派人招安王仙芝和庞勋,授予他们刺史之职,要求其解散部众。”
“如此一来,既可平息战乱,又可减少朝廷损失。”
面对高璩的这番话,李漼却眉头紧锁,面上流露出些许不喜。
他自然知道高璩的建议并非没有道理,但他心中却有一股身为天子的傲气。
他可以容忍自己向河朔三镇服软,也可以向河陇的刘继隆低头,但面对王仙芝和庞勋这两股“小小贼兵”,他绝不可能低头。
“贼兵若作乱便招安,那天下盗寇岂不纷纷效仿?”
李漼冷冷开口,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朕依旧认为,必须将贼军彻底剿灭,以儆效尤!”
“陛下…”高璩试图解释,可李漼却直接看向蒋伸:
“户部调拨七十万贯,派遣员外郎郑畋前去关东犒军,务必激励将士,早日平定叛乱!”
蒋伸闻言,当即与队伍之中靠后的一名三旬官员走出作揖,将旨意接下。
不过接下旨意后,蒋伸又提起了关中和洛阳的粮食问题。
“陛下,如今两都粮价飞涨,百姓怨声载道。”
“若不及时平抑粮价,只怕会引发更大的动荡。”
李漼点了点头,不假思索:“传令各州县开仓放粮,平抑粮价,另严查囤积居奇者。”
“陛下英明…”
朝臣们纷纷唱礼,但心中却各怀心思。
蒋伸无奈,当即只能继续作揖道:“陛下,各州县粮食不足,莫说要平抑各县粮价,便是平抑长安粮价都尤为不易。”
“眼下唯有从河东、剑南调粮,但粮道粮价并不便宜,运抵关中后,恐怕也无法平抑粮价太多。”
“那有什么办法?”李漼眉头紧锁,他并不了解各县储粮数量和长安所消耗。
如今蒋伸把问题提出来,李漼无法解决,自然要询问群臣。
闻言,蒋伸只能试探着说道:“陛下,不如派遣官员,向陇右采买粮食,以此平抑关中粮价…”
“你说什么?”李漼脸色变得有些难看。
尽管他喜欢看刘继隆写的话本,但他心里却还是抵触和刘继隆接触的。
与陇右买卖粮食,那不就是资敌吗?
待到日后陇右不断强大,关中必然深受其害。
“陛下,此乃无奈之举…”蒋伸叹了口气,十分无奈。
大唐本就积弊,会昌虽然短暂中兴,可后续的大中却因为应对王守文之乱、裘甫之乱和党项之乱,不断对百姓加税。
百姓因此流离失所,中原及江南的生产遭到破坏,使得漕粮北运数量十分有限。
加上大唐与大礼在西南大打出手,以至于物价常平的剑南道都粮价飞涨。
虽说高骈大胜后,剑南道粮价短暂回落,但谁又知道祐世隆会在什么时候继续用兵呢?
蒋伸正是因为清楚这些,才会无奈建议朝廷向陇右采买粮食。
蒋伸的无奈被李漼看在眼里,他心里又何尝不知剑南与河东拿不出粮食,但让他派人去与刘继隆贸易,他实在有些放不下脸面。
拳头紧了紧,最后却又无奈松下,心头暗叹罢了。
“礼部侍郎杨知温,左神武统军张淮铨何在?”
“臣在…”
队伍中,杨知温与张淮铨先后走出,李漼则是开口看向蒋伸:“户部及度支还有钱帛几何?”
“回陛下,有钱二百四十余万缗,布绢绸缎数量不一,大概值钱百万缗。”
“嗯…”李漼沉吟片刻,随后才看向杨知温与张淮铨道:
“以你二人为采访使,以右神武军为护卫,押运绢帛绸缎往陇右去,自陇右采买粮秣而归,知否?”
“臣等领旨…”
杨知温与张淮铨作揖行礼,而之所以选择他们,也是李漼深思熟虑的结果。
张淮铨是张议潮长子,刘继隆必然不会为难他,而杨知温对朝廷忠心,且与刘继隆有旧,自然也不会遭到为难。
若非考虑到封邦彦和张议潮需要留长安为质,李漼都准备派这两人去了。
这般想着,李漼也渐渐安下心来,随后对蒋伸说道:
“陇右之粮采买到来前,各仓暂不放市。”
“臣领旨…”
李漼不确定刘继隆是否会卖粮食,万一他不卖粮食,而京畿粮仓的粮食又拿去平抑粮价,这岂不是坐看京仓空虚吗?
所以在陇右粮食运至关中前,他暂时不会考虑放京仓粮食来平抑粮价。
在他这般想着的时候,却见紫宸殿正门出现了田允的身影,并且神色有些焦急。
“陛下,臣有事启奏…”
田允焦急作揖,吸引了殿上群臣目光。
“准!”
李漼颔首,田允见状便快走进入殿内,随后走上金台,对李漼恭敬作揖道:
“陛下,刚才宣阳坊传来消息,裴相病卒府中…”
田允的话说完,李漼却是愣住了。
不止是他,殿内听到的不少臣工纷纷愣住,面露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