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貌合神离(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拿下徐宿二州诸县,切断漕运,打官军个措手不及!”  

牙帐内,气氛凝重而紧张。庞勋的话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波澜。  

银刀军诸将听闻要拿下徐宿二州、切断漕运,纷纷激动起来,眼中闪烁着战意与野心。  

比较他们,天平军众将却显得有些不安,目光纷纷投向王仙芝,等待他的决断。  

王仙芝手心微微出汗,心中思绪万千。  

他原本只是想借势逼迫朝廷招安,从未想过真正攻城掠地。  

但如今朝廷已摆出围剿的架势,局势已不容他再犹豫。  

庞勋的话确实是个办法,因此他此刻正在心中权衡利弊。  

庞勋见王仙芝不语,只当是自己还没有说动他,因此继续向下说道:  

“我们应先拿下宿州和徐州,切断漕运,依托城池及徐宿地区的铁矿、工匠打造甲胄和军械。”  

“若能击破官军,我们还可趁机抢占濠州、泗州,甚至北上拿下曹州、濮州、郓州、兖州。”  

“届时朝廷便不得不招安,我们也可提出要求,以某为武宁军节度使,以王节帅为天平军节度使。”  

他的计划大胆而凶险,但若能成功,双方的利益也将最大化。  

王仙芝听罢,心中虽有些动摇,但仍开口质疑:“庞节帅,此计划虽好,但先拿下徐泗的武宁军地盘,若是你们先抛弃我们,接受招安又该如何?”  

眼见王仙芝开口,庞勋如释重负。  

他不怕王仙芝和他讨价还价,就怕王仙芝不敢动手。  

如今王仙芝既然开口质问,那心中必然已经有了决断。  

想到这里,庞勋语气沉稳:“王节帅若觉得北上更稳妥,我们也可先北上,再南下,以此逼迫朝廷招安。”  

“无论如何,我们必须先动手,打官军个措手不及!”  

他话音落下,不等王仙芝开口,尚君长、尚让、毕师铎等将领便已经意动。  

“节帅,如今朝廷已摆出围剿之势,我们若不主动出击,只怕会被步步紧逼。”  

“是啊节帅,庞节帅之计虽险,却也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节帅,若能拿下徐宿二州,我们便有立足之地,进可攻,退可守,朝廷必不敢轻视我们。”  

“节帅,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诸将七嘴八舌的说着,而王仙芝眼见众将表态,心中终于下定决心。  

他目光看向庞勋,沉声道:“既然如此,那便依照庞节帅之计,由你我两部联手进攻徐宿二州!”  

庞勋见王仙芝同意,脸上露出一丝笑意,随即提出具体计划:  

“驻扎彭城的长山都乃我师仇人,某愿率银刀军北上进攻彭城、沛县、萧县、下邳等城池。”  

“不过,我们手中兵马不足,需向王节帅借调一万盗寇。”  

“可!”王仙芝欣然同意,但也提出了自己的条件:  

“某可以借调一万盗寇,但既然要打官军个措手不及,那不如多路并进。”  

“请庞节帅留下五百银刀军随某进攻符离县,某则可派都虞侯柴存率一万盗寇随庞节帅北上进攻徐州。”  

庞勋略为思索,以五百银刀军换一万盗寇看似不值,但若是能拿下几座城池,俘获当地武库军械,便可很快将自己麾下五千盗寇扩充为甲兵,并不算亏。  

想到此处,庞勋当即点头同意:“便依王节帅之言。”  

计划敲定后,王仙芝立即下令部署,目光看向两部诸将。  

“徐州便交给庞节帅和柴存,而我军将划为三军。”  

“左军以尚君长为左军兵马使,率都虞侯毕师铎、曹师雄、柳彦璋及两万兵马进攻临涣县和虹县。”  

“右军以尚让为右军兵马使,率都虞侯李重霸、王重隐及两万兵马进攻蕲县。”  

“某亲自坐镇中军,亲率一千天平军、五百银刀军和一万盗寇进攻符离县。”  

“既然要打官军个措手不及,就不要在乎死伤,先抢占徐宿二州,切断漕运才能让朝廷知道你我之流也非轻易可欺辱的!”  

“末将领命!!”  

众将领命,而庞勋率先带人离开了牙帐。  

在他们走后,王仙芝眼神闪过异色,随后才看向了三十出头的柴存:“大郎,北上时小心些。”  

“节帅,我要不要出工不出力?”柴存会错意,还以为王仙芝让他出工不出力。  

对此,王仙芝却摇头道:“河淮地界,多的是盗寇,死了便死了。”  

“我让你小心些的意思,是让你随同他们攻掠各州县时,记得向他们索要武库中的军械甲胄。”  

“你自己从军中挑选信得过的弟兄,选拔健壮老实的兵卒,将甲胄军械装备给他们后,他们便是我们天平军的弟兄了。”  

“攻城拔寨时驱使盗寇即可,这群精锐得好好看护。”  

“只要有这些精锐在手,河淮地界的盗寇有多少,我们就能招募多少。”  

经过戍边邕州的事情后,王仙芝也变得小心谨慎了起来,更是十分清楚甲兵的重要性。  

在他看来,即便徐宿二州丢失也无碍,只要有足够的甲兵,他们随时都可以东山再起。  

“节帅,我明白了!”  

柴存连忙作揖,而尚君长也看了眼帐外,确定庞勋等人走远后,他这才开口道:“节帅,这群人能靠得住吗?”  

“只有我们自己才能靠得住。”王仙芝平静回应,接着向尚君长几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