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巢湖称节(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哗啦…哗啦…”  

冬月末梢,寒风凛冽。  

此时的天下,正因岭西五镇未能剿灭王仙芝而议论纷纷,作为事主的王仙芝却已率兵来到了长江南岸,准备渡江北上。  

池州守将早已紧闭城门,百姓纷纷逃亡城内避难,池州渡口附近数十里不见人烟。  

尚君长等人先一步来到池州渡口,本以为舟船都被凿沉了,结果却看到了令人惊喜的一幕。  

“直娘贼的!这池州刺史和将领莫非是个不知兵的,竟然把舟船都留在渡口了!”  

“恐怕是舍不得舟船,如今便宜了我们!”  

渡口上,尚君长及尚让两兄弟感受着凛冽的江风,整个人却十分燥热。  

他们指着渡口上的那些船只,语气中满是讥讽。  

跟随他们而来的不少天平军戍兵闻言,也是纷纷附和,使得笑声在江风中回荡。  

“别自作多情了…”  

王仙芝下马出声,吸引众人目光的同时,从众人中间走到了岸边。  

他神色凝重,抬手示意众人安静,随后才缓缓开口:“这些船只,并非池州的守将忘记或不舍得处理,而是刻意留给我们渡江的。”  

“甚?!”  

“不会吧!”  

“都将,这是从哪看出来的?”  

“对啊,他们会这么好心?”  

尚君长和尚让等人闻言,脸上写满了错愕,忍不住反驳起来。  

王仙芝摸了摸自己的短须,目光扫过众人,解释道:“若我们留在池州,朝廷必定会命宣歙镇的军将围剿我们。”  

“宣歙镇的军将自然不愿为此耗费兵力,所以才留下这些船只,希望我们早些渡江,前往淮南。”  

“如此一来,围剿我们的差事便落到了淮南镇的头上,而他们宣歙镇则可以继续逍遥自在。”  

众人听罢,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而尚君长更是皱眉道:  

“都将,天下虽乱,但藩镇军将岂敢如此明目张胆地阳奉阴违?”  

王仙芝嘴角轻挑,语气中带着几分不屑:“朝廷已非昔年的朝廷,不然也不会调我等去岭西戍边。”  

“我们这一路北上,各镇虽然都调兵围剿,但这都是那些使君在谋划,可曾见到各镇军将与我们不死不休的?”  

“这…”尚君长及尚让面面相觑,四周也有声音附和起来。  

“听都将这么说,好像还真是…”  

“是啊,他们顶多设伏或调兵,还真没有谁来追我们的。”  

眼见军中还是有不少明眼人,王仙芝也开门见山道:“地方上的军将,早已不再如从前那般恭顺。”  

“圣人的旨意对他们而言,不过是耳旁风罢了。”  

他话音落下,旋即转身望向那滚滚东流的长江。  

池州段的长江宽阔无比,江面波涛汹涌,与北岸相隔十余里,气势磅礴。  

他虽然在三年前南下戍边时见过,但此刻站在岸边再看,心里依旧感到震撼。  

“古人称长江为天险,果然名不虚传。”王仙芝低声感叹,语气中带着几分敬畏。  

尚君长等人也望向那浩瀚的江面,心中不禁生出一丝渺小之感。  

片刻后,王仙芝收回目光,挥手下令:“三军听令,即刻登船,渡江北上!”  

随着命令下达,天平军的士兵们迅速行动起来。  

二百余人及不少车马先行上船,余下七百多弟兄则是在渡口扎营,等待后续船只来接他们。  

江风呼啸,船帆扬起,数十艘小舟和三艘楼船缓缓驶离南岸,向着北岸的淮南道进发。  

王仙芝站在船头,望着那渐渐远去的南岸,心中既有对未来的忐忑,也有一丝难以言喻的豪情。  

“这群虫豸都能做兵马使和使君,我为何就不能做个高官?”  

感受着凛冽江风吹打脸上,王仙芝渐渐不满足于自己都将的官职。  

在这一路北上的期间,他从一开始的忐忑不安,再到后来的游刃有余。  

在他看来,这些所谓的使君、兵马使、经略使…也不过如此。  

如此庸才都能担任高位,他王仙芝为何就不能担任高位?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思绪间,王仙芝的野心不断滋长,但他也清楚,仅凭自己手中九百余兵马,根本不会得到朝廷的重视。  

“必须想办法拉人入伍,以壮声势才行…”  

王仙芝眼神闪烁,开始盘算着该从何处募兵。  

一个时辰后,王仙芝带着二百余人在庐江县境内的长江北岸登陆。  

除了几十名操船的兵卒,余下二百人搬运车马下船,在距离江岸不远处的地方开始扎营。  

此处南边为长江,东西两处多为水泽,北边是丘陵。  

王仙芝看了看地图,发现翻越丘陵向北便是巢湖,因此他的心思不免活跃起来。  

河南道与淮南道逃民不断,逃民凡是逃离原籍后,大多落草为寇,亦或者投入水贼之中,劫掠舟船为生。  

彭蠡泽(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丹阳湖等五大湖,自先秦以来便有水贼,其中巢湖规模仅次于彭蠡泽和洞庭湖、太湖。  

如今天下大乱,巢湖之中必然有不少逃兵和逃民落草为寇。  

倘若自己能招抚他们,不仅能壮大声势,还能在朝廷招降时多几分筹码。  

想到这里,王仙芝眼神不断闪烁,但他却并未着急将此事告诉尚君长和尚让。  

接下来两日时间,他一直在北岸的营盘内谋划此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