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河西困境(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是!”曹茂闻言作揖应下,随后派人前去告知高进达等人。  

刘继隆要囤粮不假,但囤粮太多而产出的陈粮,不论从口感还是从卖相来说,都不如新粮来得好。  

如今陇右有熟田千万亩,能产粮千万石,即便去除麸糠,还能得出七百多万石成粮。  

百姓自己只需要四五百万石成粮,余下的粮食,若是没有出处,必然导致陇右粮价降低。  

因此从现在开始,刘继隆得在太平时分,好好处理陇右境内多余的粮食了。  

以每石四百五十钱的价格买入陇右新粮,随后又按照诸道市价,以每石八百到一千二的价格将陈粮转卖。  

两手一捣鼓,都护府便赚了数百钱,而这只是一石的收益。  

陇右每年结余的二三百万石粮食,完全可以通过官道贩往诸道,获利几十乃至上百万贯都十分正常。  

粮食还需要囤,但也需要处理。  

向尚摩鄢和河西处理是一个方向,向大唐处理又是另一个方向。  

总之在大唐腾出手收拾陇右前,刘继隆还是得不断变通,让陇右越来越富庶才行。  

这般想着,他也招呼着窦斌往五泉县赶去。  

几日后,都护府的高进达接到了刘继隆的军令,随后与崔恕商量过后,便派人都护府治下牙商们联系起来。  

四大官仓和州县官仓的陈粮,都采取就近售卖的手段。  

王焘、俞从晖、任泽等二十余名牙商身影遍布大半个大唐。  

如今粮价飞涨,各地都缺少粮食,尤其是京畿地区。  

长安常驻人口五十万,而流动人口二三十万。  

如此多的人口,每日消耗的粮食都是个天文数字。  

虽然裴休改革漕运,让漕运每年的运输量达到了一百二十万石,但对于长安来说,这点粮食还是太少了。  

陇右官仓中积压的一百三十七万石陈粮,很快便通过这些人的商队转运了出去。  

俞从晖和任泽、王焘等人倒也聪明,他们依托水运,用黄河贩卖“鄯廓河兰”四州的粮食前往会州、灵州及北部的丰州。  

南边则是以羌水为水路,贩卖‘洮叠宕岷成武’等六州陈粮。  

松州的陈粮走陆路贩往翼州,凉州的陈粮则是有都护府自己联系河西,贩卖河西。  

在牙商们转运陈粮的同时,高进达和崔恕二人也在积极采买市面上的陈粮和新粮,将陇右的粮价稳在每石四百五十钱。  

随着陇右开始贩卖粮食,临近陇右的各州县粮价先后降低。  

朔方镇内粮价从每石一贯降低到八百钱,而天德镇内粮价从每石一贯二降低到九百钱。  

天雄镇、凤翔镇、泾原镇等临近陇右的,粮价基本都回落到九百乃至八百钱。  

山南西道和剑南道就更不用说,因为王焘等人的抛售,粮价从每石八百降到了六百多。  

粮食在乱世就是硬通货,一个月时间就为陇右狂揽八十万贯,这还是牙商们得了三成利的情况下。  

八十万贯到手后,高进达又将陇右市面多余的夏粮采买入库积存,并没有因利而大肆倒卖陇右境内粮食。  

一番手段下来,陇右粮价没有变化,四周粮价短暂回落,而都护府在采买夏粮入库积存后,反而还积存了十余万贯钱财。  

在陇右已经解决陈粮问题的时候,一队百余人的轻骑队伍却沿着天山南边的绿洲一路向西。  

如此疾驰几日后,远处的天山脚下渐渐浮现出一块广袤的绿洲。  

“驾!驾…”  

此时的西域,环境比之后世还要稍好些。  

官道沿途驿站,基本都靠着小溪或湖泊,向南眺望数十里,也基本都是草原。  

草原上牛羊成群,如朵朵白云成片移动。  

随着轻骑继续向西,前方的草原开始转变为了树林与耕田,而远处更是渐渐浮现出了一座城池。  

在他们的不断靠近下,城池渐渐显露,其墙体主要以夯土筑成,高大而坚固,表面雕刻着繁复的纹饰。  

这些纹饰中,既有西域特有的几何图案,也有中原风格的祥云瑞兽,可见昔年的文化兴盛。  

“甘州加急!!”  

领头的轻骑旅帅高声喊出,同时高举手中帛书。  

城门口的兵卒抬开拒马,每个人身上都披着罩衣,以此来躲避太阳直射甲片的燥热。  

环境改变人这说法确实正确,至少在河西肆无忌惮穿戴甲胄的河西归义军,此时基本都将自己连带甲胄裹成了“粽子”。  

这样很热,但却没有办法,因为甲胄不得不穿,谁让此时的西州并不太平。  

轻骑涌入城内,沿着干道向前赶路,道路两旁都是戴着幞头的平民,但他们语言并不相通。  

高昌人和河西百姓还能用吐蕃语沟通,但那些被陇右迁徙而来的剑南道逃犯,便只能用官话和人沟通了。  

在河西和西域,懂得官话的人无疑很少,所以他们干脆与迁徙而来的老乡在一起,尽量不与高昌、河西人沟通。  

轻骑们只是斜眼瞥了他们一眼,随后便匆匆朝着衙门赶去。  

不多时,一座宫城便摆在了他们眼前。  

这是西州衙门,也是昔年的高昌国王宫。  

王宫周长里许,外墙高二丈,厚丈许…  

宫门高大宽阔,两侧矗立着雕刻精美的西域石狮,象征着王权的威严与神圣。  

进入宫门,迎面是一片宽阔的广场,地面被人夯实,中间还留有一条干渠,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