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咸通元年(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  

面对高进达的猜想,刘继隆却摇头道:  

“天下糜烂,朝廷只有加税一说,没有减税一说,如此下去,百姓唯有逃亡作隐户这一条路。”  

“剑南道和山南西道的五百万人口,早已是天宝年间的老黄历了,实际上逃入陇右的,大部分都是这些年滋生的隐户。”  

刘继隆并未夸大,毕竟巴蜀之地近三十年没有遭遇大的战事,人口不知增加凡几。  

哪怕经历晚唐祸乱、五代十国动乱后,蜀中人口都能在北宋立国三十年的时间里恢复到上百万户人口,更别提承平三十年的如今了。  

刘继隆估计蜀中人口恐怕早就突破六百万乃至七百万了,而涌入陇右的百姓,都是活不下去的百姓,在原本历史上本该饿死的那群人。  

大唐不珍惜他们,自有他刘继隆会珍惜。  

南诏与大唐的争斗时长,将决定陇右实力能增长多少。  

刘继隆搓了搓手上的粟米,很干净,应该是去年才入仓的粮食。  

“以我们手中的这批粮食,起码能接二十万百姓进陇右开垦荒地。”  

“相比较我想要的,这点人口还远远不够。”  

他将手中粟米放回谷仓内,继续巡视道:  

“我军境内,现在有多少熟地、多少生地?”  

高进达略微沉思,当即便给出答案:“今年的话,熟地应该有四百四十万亩左右,生地还有二百二十万亩。”  

“不过这批生地中,有三十万亩是今年年初才开荒得来的,剩下一百三十万亩是去年开荒的,不到六十万亩是前年开荒得来的。”  

“今年的田赋,差不多在一百一十万石左右。”  

“以田亩的产出,每家每户都能够吃饱。”  

“除此之外,今年应该能产出足够制作六十万匹麻布的麻杆。”  

“算上香料、茶盐铁等物,府内起码能收获一百二十万贯。”  

“只可惜剑南道的粮价涨了,如今已然达到每石七百,比我们所产的粮食还要更贵。”  

高进达这才后知后觉,不免看向刘继隆道:“这剑南的粮价,不会降不下来了吧…”  

“你觉得呢?”刘继隆苦笑反问高进达。  

这时高进达才知道,刘继隆前面为什么说可惜,原来是他早就想到了用丝绸之路赚取的钱财,买卖剑南道粮食,以便招抚流民进入陇右。  

高进达有些气馁,觉得陇右错过了一个好机会。  

刘继隆却笑着打趣道:“无碍,反正我们也能自给自足,大不了再勒紧两年革带。”  

“那倒是…”  

高进达跟着刘继隆苦笑作陪,而此时刘继隆也巡查完了临州的官仓。  

在确定没有硕鼠在里面偷鸡摸狗后,刘继隆在回去的路上继续道:  

“曹茂近来很凶嘛,我听说他抓了十八个都察院的官员,连带牵连出了五十三个官员和三百多个直白。”  

“这件事情,你这个长史有没有听到啊?”  

“自然是知道的。”高进达不敢瞒骗刘继隆,他当即说道:  

“不过这件事是都察院自己的事情,我们也不便处理。”  

“好在曹押衙并未自己擅用刑罚,只是让都护府按规矩处理流放。”  

“嗯…”  

对于曹茂的处置,刘继隆十分满意,他最担心曹茂意气用事,现在看来,曹茂也并非他想象的那么软弱。  

不过仔细想想也知道,对于一个幼年丧父母的人来说,世界上最为折磨人的,恐怕也不过如此。  

除非辱骂刘继隆,不然曹茂还真难生气上火。  

“这些人还是按照老规矩,都送去河西去。”  

“是。”  

刘继隆作出指导,高进达先行答应,然后汇报困难。  

“这批罪犯连带其家眷,起码有小两千人。”  

“河西那边倒是愿意以硝石交换,但甘州酒使君也传来消息,张节帅希望贩买一批粮食。”  

“看来他是准备对西州用兵了。”刘继隆颔首分析起来。  

以河西五州二十余万人口及二百万亩耕地来说,河西的粮食是绝对够吃的。  

除了出征外,刘继隆想不到张淮深买粮的其他用意。  

“暂时先答应下来,但数量不要做保证,同时去查查山南东道和山南西道的粮价。”  

“如果这两个地方的粮价也涨过七百钱每石,那就去荆南问问。”  

“要是这三个地方都不行,那就等秋粮收割后,卖五万石给他。”  

五万石粮食对于远征西州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  

不过刘继隆自己也需要粮食,他自然不可能卖太多给张淮深。  

尽管他希望张淮深收复西州,打通丝绸之路的北道。  

思绪间,刘继隆他们走到了都护府,与门口的兵卒们打了个招呼后,便一路聊着走入了正堂。  

与此同时,早早守在正堂内的崔恕在见到刘继隆后,也连忙递出了一封书信。  

“节帅,尚摩鄢在西山八国站稳脚跟了!”  

刘继隆并未对崔恕的话感到诧异,毕竟西山八国中实力最强的几个国家已经被尚摩鄢灭了。  

算算时间,这小半年灭亡剩余几个国家,倒也问题不大。  

一目十行看完书信内容后,刘继隆开口解释道:  

“尚摩鄢想要用牧群和俘获的汉口来交换甲胄、粮食。”  

“这些东西倒是可以和他交易,但我需要他来狄道议事。”  

刘继隆将书信递回给崔恕,交代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