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势如破竹(3/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进入城内之后,陇右军内的弓弩手切换为长枪,结阵向左右两边城墙杀去。  

他们在马道上结阵,将嗢末人从马道上推走,坠落城下不可计数。  

“陇右的刘节帅杀来了!帮忙啊!!”  

城内的番民见到三辰旗,比见到他们曾经的信仰还要激动。  

他们为陇右军引路,恨不得亲自提刀杀死几个嗢末人。  

在他们的引路下,陇右军有序分散,以队为单位,每五十人沿着各条巷子突袭干道上的嗢末人,使其首尾不能相顾。  

在此情况下,嗢末虽然还有两千余甲兵,但颓势已显,败亡不过朝夕之间。  

与此同时,刘继隆他们走入城内,登上了城楼。  

李商隐眼见吐蕃人与陇右军那团结的模样,当即感叹道:  

“这世间果然如节帅所说,兴亡无非都是百姓受苦。”  

“百姓若是同仇敌忾,些许嗢末贼寇,不过跳梁小丑罢了!”  

在此之前,李商隐不敢相信,番汉百年仇恨间,番人竟然会帮着汉人收拾其他人。  

哪怕他在陇右已经感受到了番汉团结的力量,但他始终认为那是番人被打服了才会这般。  

可如今来看,昌松番人与绝大部分陇右军都不相熟,如今却能同仇敌忾,可见刘继隆说的很对。  

“不管番人还是汉人,无非都是遭受盘剥的可怜人罢了。”  

“他们所求不多,只是希望能吃口饱饭,不受官吏盘剥而已。”  

刘继隆望着昌松番人与陇右军同仇敌忾的场景,心里无比欣慰。  

如何化解河陇番汉百年矛盾?  

文化认同是最强的手段,但在此之前,还得消除双方间隙。  

嗢末与回鹘的入侵,就是消除双方间隙的最好机会。  

只有让凉州的吐蕃人认识到,吐蕃与嗢末和回鹘都是一样后,他们才会由衷认同陇右军的入主。  

只要有了这种认同感,接下来再传播文化,让番人学汉话、写汉字,认同番人与汉人同宗同源后,河陇才会真正的稳定下来。  

“杀…”  

残阳如血,昌松城的嗢末人已经独木难支,三千甲兵被杀千余人,剩余两千不到的嗢末人选择了投降。  

对于投降的嗢末人,刘继隆也没有为难他们。  

对于没有自己文字和语言的嗢末人,同化他们可比同化吐蕃人容易太多了。  

昌松城内人口四万多,比当初巅峰时还多,但这四万人基本都是吐蕃人和嗢末人。  

除此之外,昌松西南方向的草原还有两万多嗢末牧民。  

刘继隆没有着急去俘虏他们,而是沉下心来,示意大军好好休息,明日开拔收复姑臧。  

“今日昌松如此容易的收复,除了我军火药犀利外,主要还是昌松城墙还未包砖。”  

昌松衙门内,刘继隆坐在主位与众人总结此战。  

“明日大军前往姑臧后,姑臧比较昌松就要难打许多了。”  

“姑臧经过张使君、索勋等人修葺,城墙内部夯土垒石而成,外部包砖,易守难攻。”  

“当初若非嗢末以十万众强攻,加之索勋兵少,嗢末也无法那么容易就能拿下姑臧。”  

“明日我军包围姑臧后,先以投石机进攻,将包砖破坏后,再以黑火药炸开夯土城墙。”  

刘继隆交代结束,这时一名军吏也走入堂内,李商隐见状起身接过文册,翻阅后递给刘继隆道:  

“算好了,仓库之中有价值七千多贯的钱帛香料,另外还有两万三千余石粮食和七千多斤的肉干。”  

“城内另有三千余头黄牛及四千余匹马,牧群在南边放牧,唯有围剿俘获,才能知道具体有多少数量。”  

李商隐说罢,刘继隆简单翻阅文册后看向曹茂:  

“传信兰州,让高进达、崔恕派兵迁徙广武四千户百姓前往凉州,一千户安置昌松,余者送往姑臧。”  

“此外,从兰州官仓运粮十万石前来。”  

“是!”曹茂作揖应下,刘继隆也合上文册后看向马成:  

“马成,明日你率一千兵马驻守昌松,另外从两万民夫中征募兵卒,只要愿意当兵的,我们都欢迎。”  

“末将领命!”马成果断作揖应下。  

见状,刘继隆看向窦斌:“明日卯时,你率精骑先行出发,将我军行军路上三十里范围侦查清楚。”  

“我率大军于辰时出发,让乘车的弟兄多休息一个时辰,吃了早饭再走。”  

“末将领命!”窦斌同样作揖应下,随后便见刘继隆摆手道:  

“好了,赶了一天路,又耗费半日强攻拿下长松,明日还得驰往姑臧,你们也都累了,早些下去休息吧。”  

“我等告退…”  

张昶等人确实累了,因此在刘继隆开口后,他们也不曾耽搁,当即退下休息。  

不过在他们退下时,曹茂却留了下来,对刘继隆作揖道:  

“节帅,两个时辰前五泉传来消息,陈瑛回来了。”  

“回来了?”刘继隆颔首道:“回来正好,让他把事情交代好,然后来凉州任职吧。”  

“是!”曹茂笑着应下,随后在刘继隆目光下转身走去。  

在他走后,刘继隆将目光放到面前桌案上,摆在他的眼前的,还有凉州的姑臧、嘉麟、番和三城。  

唐廷内部混乱,江南与河南更是因为王守文和裘甫而乱成一锅粥,无暇东顾。  

“乱些好,越乱越能浑水摸鱼…”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