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西北动荡(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这甘州刺史兜兜转转,还是落到了李氏的头上,不过李明振娶了张议潮的女儿,也算是张淮深的堂妹夫。  

加之二人熟悉多年,张淮深对他倒没有那么大敌意。  

他从李明振手中接过军情,用刀切开火漆后,迅速将其中书信内容看了清楚。  

情况比李明振说的还要详细,甘州回鹘几乎是举全部南下,并且是故意来到龙首山,向自己示威。  

“胡杂也敢放肆!”  

张淮深冷哼一声,随后便对李明振吩咐道:“召集瓜沙甘肃四州精骑于张掖,准备一个月的军粮。”  

“您这是要驰援凉州?”李明振错愕,但张淮深却摇头:  

“我对凉州没兴趣,也不想帮索勋的忙,但我知道一件事…”  

张淮深目光看向正堂外院中积雪道:“凉州一乱,刘继隆便要动身。”  

“等刘继隆出兵收复凉州,我们便出兵截断胡虏后路,让他欠下人情。”  

“更何况这次出兵,也能重创这群胡杂,方便日后驱逐他们!”  

“是!”李明振明了,当即作揖应下,快步走出衙门,向各州发出军令。  

张淮深见他走出衙门,当下拿起毛笔,继续埋头理政,但握笔的手却更有力道了。  

窗外的风雪声越来越大,整个河西都被笼罩在白茫茫的一片中。  

相比较河西,陇右的情况稍微好些。  

但较大的风雪,也让陇右与灵州、盐州等地的三仙楼失去了联系。  

“节帅,风雪太大,灵州和盐州等地的飞鸽恐怕飞不过来。”  

崔恕急匆匆走入都护府正堂,而此时刘继隆依旧一身常服。  

“无碍,算算脚程,那群乱兵应该进入盐州境内了。”  

“他们想要回家,只能沿着朔水前往黄河,在黄河结冰期渡过黄河,抵达河中后前往河阳。”  

“长安那边可曾有消息传回来?”  

刘继隆沉稳询问,崔恕听后摇头道:“风雪太大,飞鸽使用不了,长安要传消息,只能派轻骑传递,最少七日。”  

崔恕说话间坐回位置上,而他身旁的李商隐主动开口道:  

“节帅,倘若朝廷要镇压乱兵,您觉得…”  

“那就丢人了。”刘继隆不等他说完就说出结果。  

“王守文和吴煨两人没有跟着索勋挑衅张淮深,是因为他们只是来戍边赚钱,而不是来拼命的。”  

“如今钱赚够要回家了,朝廷却不让他们回家,所以他们才会众志成城的哗变东归。”  

“倘若朝廷要对他们动手,那以天平老卒的性格,恐怕会与朝廷直接翻脸。”  

“即便朝廷征召京西北八镇与河中、河阳、义成三镇围剿叛军,但这群久不征战的藩镇,又有几人是天平军对手?”  

刘继隆话音落下,高进达却道:“可天平军也没在河西打过仗,与他们别无二样。”  

“别无二样?”刘继隆拔高声音,笑着看向高进达:  

“河西别的不多,良马冠绝诸道。”  

“天平军抢了凉州那么多马匹东归,加上六年训练弓马娴熟,除非征召沙陀、党项精骑,不然就只有幽州、成德等镇精骑能对付他们。”  

“当然,朝廷若是征召我去平叛,我倒是不介意亲率大军前去平叛。”  

刘继隆嘴角露出笑意,心想朝廷要是真的敢征召他去平叛,他不带回十几万人口都算他手下留情。  

战争才是检阅一支军队的真正标准,如今的天下,即便是魏博和成德两镇,刘继隆也不觉得其战力能有多么彪悍。  

但是常年位于边塞的幽州卢龙镇,以及大同镇,这些地方的战力自然不用过多赘述。  

思绪间,刘继隆目光看向崔恕:“趁着朝廷围剿叛军,我们趁机入主凉州。”  

“再从诸镇抽调精骑,凑足五千精骑,以便拿下凉州后,对胡虏追击驱逐。”  

“是!”崔恕应下,李商隐见状继续询问道:  

“节帅打算何时出兵?”  

“等凉州的事情尘埃落地,就是我们率大军出击的时候。”  

刘继隆眯着眼睛回答,李商隐却迟疑道:  

“可若是事情尘埃落定,那胡虏是否会依托坚城据守?”  

“若是如此,那我军即便拥有火药,想要攻入城内也不是一件易事。”  

“自然不是易事。”刘继隆先肯定,随后再解释道:  

“凉州粮秣都被张淮深运走了,百姓和城内仓库的粮食又被叛军劫掠。”  

“如今索勋手中粮食已然不多,倘若迟迟等不到援军,他自然会率军突围。”  

“胡虏虽有粮食,可距离夏粮产出还有大半年,不等他们吃到夏粮,我便率军围城。”  

话音落下,刘继隆又安抚众人道:“凉州已经是我囊中之物,你们不用担心。”  

“只是我若领兵收复凉州,恐怕短期无法回来。”  

“临州大学的事情我已经安排好了,但都护府上的事情,还需要你们多多上心。”  

“此外,崔参军要紧盯关内道与多麦地区情况,一旦有变,立即告诉我!”  

“是!”众人作揖应下,刘继隆见状也起身返回了内堂。  

与此同时,东进的天平军也渐渐感觉到了不妙。  

他们渡过黄河后,一路没有遭遇官兵的围堵,军中的关内道籍贯兵卒也不断脱离队伍。  

当他们进入夏绥镇境内时,军中仅剩郓州籍贯的三千精骑,以及八百名关内道老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