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兵临关下(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唏律律…”  

六月末,随着时节来到大暑,一支支军队先后开拔进入河州,在凤林关集结起来。  

三千名精骑与四千八百名步卒,所组成的兵团驻扎在凤林关外,沿着官道向鄯廓二州而去,延绵数里。  

九千名民夫及四千二百辆挽马车,也将成为转运步卒与军粮的保证。  

几年不见,凤林关被修建得更为宽大,内里积存着河州征收的两万余石夏粮,以及去年秋收的三万石秋粮,合计五万余石。  

由于各军提前集结,刘继隆便没有耽搁,而是下令大军向鄯州开拔,同时给兰州的窦斌发出军令,着其时刻准备供应粮草,以此防止尚婢婢切断陇右军后路。  

当然,尚婢婢不会那么傻,因为他即便切断陇右军返回河州的后路,陇右军还能走北边撤往兰州,所以在后勤这块,刘继隆麾下的陇右军,早已立于不败之地。  

张昶、李骥、郑处三人节制三军,陈瑛、曹茂二人随军,刘继隆坐镇中军。  

大军在凤林关以西三十里外建造浮桥,渡过黄河后北上龙支。  

在队伍浩浩荡荡走过白土岭的时候,北边的龙支便已经得知了刘继隆动向。  

此刻的龙支城由尚摩鄢坐镇,城内有精骑四百,劲卒三百,百姓七千余口。  

“都护,刘继隆的塘骑已经将消息送来称他今夜便会驻扎龙支城外,希望我们不要轻易出城。”  

龙支县衙内,一名节儿向尚摩鄢汇报陇右大军动向。  

对此,另一名节儿踌躇道:“节儿,这个刘继隆不会对我们动手吧?”  

“他没有这个必要。”尚摩鄢沉着回应,随后起身渡步道:  

“命人宰羊六百,牛十头,待陇右大军抵达,随我出城犒军。”  

“这…”  

两名节儿面面相觑,他们都担心出城后被刘继隆宰了。  

好在尚摩鄢对刘继隆还是有信心的,他自认为以刘继隆当下的实力,没有必要和他们玩这种损害威望的手段。  

“既然刘继隆说了会助我们拿下磨禅川和多麦、维西等地,那必然不会食言。”  

刘继隆多年积攒的好口碑,总能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  

两名节儿见尚摩鄢这么说,也只好硬着头皮随他出城犒军。  

正因如此,当刘继隆率领大军翻过白土岭,摆在他们眼前的是位于河谷间的龙支城,以及被屠宰处理好的新鲜牛羊肉。  

两千前军在张昶的统帅下,先一步披甲来到龙支城外。  

随着张昶与尚摩鄢沟通过后,刘继隆才亲率五千八百劲卒及九千民夫走下白土岭,进入龙支河谷间。  

龙支县的地形并不好,它位于沟壑之间,地形呈西南向东北的狭长走势,可耕种的耕地不过数万亩。  

正因如此,他的人口也是鄯廓二州六城中最少的,仅有七千二百人,其中大部分还是番口。  

随着陇右大军扎营,龙支城外基本被帐篷挤满,帐篷沿着龙支水向东北搭建到数里开外。  

“窸窸窣窣…”  

甲片碰撞的窸窣声响起,硕大的牙帐外,张昶、李骥带着尚摩鄢三人走入牙帐。  

“节帅!”  

“坐下吧。”  

刘继隆甲不离身,见到尚摩鄢后抬手示意他坐下。  

待尚摩鄢三人坐下,刘继隆也承诺道:  

“我自出道以来,从未有食言之举。”  

“今日借道伐鄯,也不会做假道伐虢之事。”  

“我与你父子的承诺依旧作数,待我收复鄯州,便会在来年开春出兵,与你父子将论恐热剿灭,助你父子占据磨禅川。”  

“届时,我希望你们先将龙支县及城内汉口交给我,番口尽可以带走。”  

“若是番口不愿离开,我也会善待他们,不会做苛责之举。”  

面对刘继隆的开门见山,尚摩鄢颔首作揖:“节帅放心,我父子也不会做螳臂当车之举。”  

尚摩鄢已然承认双方实力差距,而刘继隆也道:  

“去岁你父与论恐热作战,不知甲首几何?”  

“说来惭愧…”尚摩鄢汗颜道:  

“虽对峙日久,但仅杀番众数百,甲首百余具。”  

闻言,刘继隆虽然有了准备,却还是对尚婢婢的军事能力感到唏嘘。  

在耍心计、玩手段这块,尚婢婢可以把论恐热当棋子玩,但一旦到了军事对峙的时候,尚婢婢就远不如论恐热了。  

手握两千多甲兵,上万番丁,竟然才和千余精骑、数万番众的论恐热打了个平手。  

不过这样也好,倒是能让尚婢婢认识到自己无法剿灭论恐热,必须借助陇右的力量。  

如此一来,双方合作反而更加紧密,而自己也能更好的扶持并掌控他。  

以尚婢婢的年纪,恐怕也没几年好活了。  

等他死后,尚摩鄢便会统领大局,而尚摩鄢相较于尚婢婢,对自己更加没有防备。  

只要促成尚摩鄢和南诏的联盟,便能提前让南诏长驱直入成都,实现自己假道入蜀,迁徙人口进入陇右的想法。  

这件事一旦成功,陇右的底蕴便不会比实力稍弱的岭南、关内等道差。  

只是在此之前,陇右必须囤积足够安置百姓的粮食才行。  

因此收复鄯廓二州之后,自己便只剩收复凉州这一件事。  

想到这里,刘继隆沉声对尚摩鄢道:  

“你阿爸年岁已高,日后东境吐蕃还得你做主。”  

“我可以扶持你占据磨禅川、多麦、维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