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兵分两路(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若是无法收复武、宕二州,岂不是引得二州吐蕃犯边?”  

“臣以为,刘继隆擅起边衅,高刺史断其后路,也是希望其迷途知返。”  

“眼下他虽然收复成州,可武、宕二州的吐蕃还在。”  

“臣以为,理应由山南西道、剑南道出兵收复二州,随后再定夺刘继隆擅起边衅之罪!”  

令狐綯的意思很明显,地要拿,人也要罚,不然任由刘继隆这样扩张下去,西边的局势迟早失控。  

他的意思,其实与李忱的意思不谋而合。  

李忱对刘继隆本就不喜,如今刘继隆新得成州,若是再放任不管,眼看他吞并陇南七州,那岂不是坐实陇右又出一强藩?  

因此,出兵收复二州是必须的!  

“陛下…”  

忽的,裴休站出来作揖道:“陛下,臣也支持用兵二州,可朝廷已无多余的钱粮供给二道出征,只能让二道自行筹措开拔钱粮。”  

裴休支持收复二州,但想要户部出钱是不可能的。  

他这么一说,殿内气氛骤然降至冰点。  

不给钱,二道兵马即便出兵,也不会出力,到时候收复不了二州,还不是为刘继隆做嫁衣?  

“国库竟无钱粮?”李忱声音不悲不喜,可语气却不太好。  

“回陛下。”裴休倒也不怯懦,而是就事论事道:  

“眼下秋收还未结束,各地钱粮绢帛尚未入库,国库钱粮绢帛本就不多。”  

“度支月初刚刚拨发神策军军饷,库中已无多余钱粮。”  

裴休把事实摆出来,而这让李忱无能为力。  

朝廷岁入一千四百余万贯,天下军饷一千二百万贯,养军近百万。  

当然,这所谓的百万大军,到底有多少空额,这无从得知。  

唐廷曾两次试图削减天下兵额,但实力不够,只能作罢。  

冗军的问题越拖越大,拖到李忱这里的时候,别说削减藩镇兵额了,朝廷连神策军的空额都平不了。  

想到这里,李忱只能忍痛道:“内库之中尚有二十余万匹绢,朕欲拨五万匹犒军。”  

内库大多来源各州贡赋,而安史之乱后,河北与河陇基本不曾贡赋,内库的钱粮绢帛也并不算多。  

五万匹绢帛,这数量对于李忱来说已经不少了。  

“若有五万匹绢帛,想必山南道及剑南道的将士必然奋勇杀敌,陛下圣明!”  

裴休作揖夸赞李忱,而李忱却只能摆手:“快些传令,莫要让武、宕二州吐蕃有犯边之机!”  

“臣领旨!”裴休领旨退下,而令狐綯与崔铉,及王宗实等人也先后退出了紫宸殿。  

眼见他们先后离去,李忱却坐在金台上久久不曾离去。  

冗兵之害,他又何尝不知,北司在神策军大肆吃空额,安插子弟的事情,他更是清楚。  

他想解决神策军的空额,就得先解决宦官,而解决宦官,必须要解决四贵及宦官之中的几大家族。  

如果不把他们解决,就无法获得一支强军,自然无法对天下各镇削减兵额。  

想到这里,李忱来回渡步,随后对殿内一名宦官道:“传翰林学士、京兆尹韦澳携诗册前来!”  

“奴婢领谕…”  

宦官闻言退出紫宸殿,过了不到半个时辰,便见宦官带着一名四旬年纪的官员走入紫宸殿内。  

眼见韦澳到来,李忱并不着急,而是看向他手中:“诗册可曾带来?”  

“陛下,诗册在此。”  

韦澳双手呈上诗词,李忱却并未接过,而是满意颔首道;“朕近来对许多诗句不解,劳韦翰林为朕解惑。”  

“臣乐意之至。”  

李忱说罢,便往偏殿走去,而韦澳与宦官紧紧跟随。  

三人来到偏殿前,李忱却看向那名宦官,皱眉道:“朕与韦翰林论诗词,你懂什么?在此待着!”  

“奴婢领谕…”宦官连忙收回跨出的脚,站在原地为二人望风。  

与此同时,李忱却带着韦澳走入偏殿之中。  

二人开始朗声讨论诗词,宦官时不时往偏殿内看去,眼见没有什么不对,当即也放下心来,渐渐神游天外而去。  

倒是在他神游天外的时候,偏殿内的李忱看了看殿门,确定那宦官不曾关注后,这才压低声音道:  

“韦翰林,朕欲除宦,可有良策?”  

韦澳闻言愕然,他没想到皇帝召自己前来,竟然是想着剪除宦官。  

好在他虽然愣住,但反应极快,连忙压声道:“臣以为,若与朝臣商议,恐难保密,难免招致太和九年(甘露寺之变)之祸。”  

“臣以为,不如就宦官中择其有才识者,与之密谋如何?”  

“不妥…”李忱皱眉否决,又解释道:“朕已经试过,然群宦之中,难有忠臣!”  

眼见韦澳拿不出什么好的办法,李忱只能摇头,随后专心与他畅聊诗句。  

几个时辰后,随着天色渐黑,李忱这才让韦澳带着诗册离去。  

瞧着他告退,李忱眉头紧锁,心中倍觉焦虑,不免想到了长年药,于是拂袖道:  

“传太医李元伯,着其携长年药入宫!”  

“奴婢领谕…”  

宦官接口谕,不多时便带来了太医李元伯。  

随着长年药服下,李忱心中的焦虑不知为何,减缓许多。  

渐渐地,他安下心来,而长安的天使也向着山南西道兴元府及剑南道成都府疾驰而去。  

与此同时,退回上邽的高骈也往洛门道增甲兵二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