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英雄迟暮(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张直方?天平军?”  

五月初,随着李仪中派人从广武送来消息,刘继隆这才得知了张直方率三千天平军即将入驻姑臧的事情。  

他诧异的不是张直方和天平军,而是天平军的数量。  

历史上天平军入驻凉州的数量,肯定没有眼下他所知道的那么多,因为他记得是两千还是两千五,并且都是新卒。  

因为都是新卒,所以一开始他们并未能入住姑臧,而是和归义军分治凉州。  

眼下归义军成了河西军,势力比历史上还要大,所以朝廷为了应对,只能增加了入驻凉州的兵力。  

只是不知道,这次的天平军是新卒还是老卒。  

天平军是平卢军中分出一支兵马,战力虽然不如平卢军时期,但也算是山东精锐。  

历史上嗢末入侵后,他们应该是和嗢末达成协议,共治凉州。  

不过由于嗢末部众众多,天平军最后被嗢末所同化,至五代时期,两千多名天平军只剩几家通婚的汉人还能说官话,其他人都只会说番话了。  

这般想着,刘继隆却被张昶他们的叫骂声唤醒了。  

“娘贼的朝廷!亡我河西之心不死!”  

陈靖崇骂的还算文明。  

“他娘的头,张节度使不会同意他们入驻吧!”  

马成比较担心天平军入驻凉州。  

“我要是索勋,我就设伏把他们弄死在陇道里!”  

张昶就比较冲动了,如果河西按照他所说的办,那和造反无异了,索勋也不会有这个胆子。  

尚铎罗、厝本、郑处等人也跟着叫骂,但基本都是在三人框架下谩骂。  

刘继隆倒是没有很着急,因为他知道张淮深不会退步,所以他更担心的是北边的嗢末、回鹘。  

“刺史,您就不着急吗?”  

李骥忍不住询问刘继隆,其余众人纷纷闭嘴看向他。  

面对他们的疑惑,刘继隆摇头道:“这个张直方我没听过,想来不是什么厉害人物。”  

“至于那三千天平军虽然强横,可强龙不压地头蛇,更何况我们在凉州有甲兵七千,完全可以压制他们。”  

“我现在担心的,是王景之返回敦煌后,敦煌那群混账的反应。”  

“如果他们如野狗般涌入凉州,加上朝廷挑拨,那小张节度使就危险了。”  

“另外我担心朝廷扶持了回鹘和嗢末,如果真的如我猜想的那样,整个河西都可能陷入危险之中…”  

他话音落下,众人面色一变。  

“扶持回鹘和嗢末,朝廷要真的这么干了,和畜牲有什么区别?!”  

“这…至尊会同意他们这么做吗?”  

敢出声的没几人,张昶和马成是为数不多的两人,其余人都保持着沉默。  

“你们啊…还是太小看那位至尊了。”  

刘继隆摇头叹气,李忱毕竟是皇帝,即便他对归义军不错,那也是局限在归义军没有收复凉州的情况下。  

如今归义军收复凉会兰三州,并且一直请表河西节度使旌节,李忱自然不可能和此前的态度一样。  

河西节度使旌节是赐下来了,但代价却是要以拆分河西军为交换。  

面对归义军这种自发起义并收复失地的势力,除非是李世民那种十分自信的皇帝,不然绝大多数皇帝都会提防着他们。  

毕竟白手起家拉起的势力,往往都有着争霸的资格。  

虽然大唐还不是一碰就塌的局面,可小心驶得万年船,李忱自然不会放心河西。  

拆分河西,随后一步步拉拢分裂的河西,最后把他们换成自己人,这应该是李忱的手法。  

只可惜,他没有他爹唐宪宗李纯的手段,他始终是玩不转这套。  

经过他这么一通乱搞,河西内乱只是时间问题,自己必须得抓紧收复河临渭三州,壮大自己的实力才行。  

不过河西内乱对自己也有好处,如果河西内乱,自己也有可以名正言顺的北上收复失地。  

加上张议潮、张淮深看清了唐廷的面目,恐怕也不会愿意和唐廷接壤。  

河西内乱,有利于自己,却不利于那些刚刚享受了太平的百姓。  

但只要自己出兵的速度够快,百姓也能免受灾祸。  

这般想着,刘继隆目光看向陈靖崇:“城外的良田和新垦田,你是怎么分配的?”  

“每人均分八亩,另外还给军中的弟兄们打了军饷的欠条,等攻破河州后兑现!”  

陈靖崇解释着分田和军饷的事情,刘继隆听后看向尚铎罗他们:“弟兄们有什么怨言吗?”  

“没有!”尚铎罗他们下意识回答,毕竟能跟着刘继隆从河西跑到兰州的,没有几个人会执拗的在乎军饷。  

别的不说,一个扫盲班就抵得过好几年军饷了,更何况刘继隆从不食言,既然打了白条,军饷就一定会发。  

“黄河水位下降没有?”  

刘继隆沉吟片刻,紧接着询问起陈靖崇,而陈靖崇也连忙点头道:  

“按照百姓的说法,比之去年的这个时候肯定下降了,但具体下降多少不知道。”  

“不过我已经带人在河道里放下了测量水位的石柱,等下个月我们就能清楚下降了多少水位。”  

“好!”刘继隆颔首,接着又问道:“水转翻车的水位怎么样?”  

“没入水中六尺,取水正常。”陈靖崇回应道。  

二人交谈间,刘继隆便已经确定了今年的旱情,不太可能影响到五泉。  

不过河临渭及广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