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斩将夺旗(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一言为定!”  

牙帐内,尽管张淮深开出了极为苛刻的条件,可刘继隆还是答应了。  

见他答应,张淮深便沉吟道:“既然答应了,那就别让你下面的人去蛊惑我的兵了。”  

显然,对于刘继隆这些日子的行为,张淮深都看在眼里,只是没有点破。  

如今和刘继隆商谈,也无非是为了收复、兰、会三州,避免时候发生矛盾。  

山丹的兵卒健壮善战,比沙州老卒还要精锐,并且识字较多,张淮深自然不会放弃他们。  

掌握了山丹的一千二百老卒和三千新卒,加上他在张掖的嫡系,张淮深有自信稳固自身位置。  

他的自信被刘继隆看在眼里,自然也猜得到他为什么自信。  

只是可惜,他的自信如果只是应对河西还行,一旦唐廷插手,他的自信便会土崩瓦解。  

河西的百姓太信任唐廷,只要唐廷插手、豪强挑拨,张淮深的地位便会不稳。  

对付豪强…唯有杀这一条路!  

“我在山丹所办的学堂学子也给你留下了,希望你能用好他们。”  

刘继隆沉吟开口,这倒是让张淮深表情微滞。  

半响过后,张淮深反应过来,眼神复杂道:“你这般慷慨,倒是让我有些不知所措了。”  

“你别催我还五泉就行。”刘继隆摇头苦笑,张淮深也只能与他一起用苦笑来掩饰尴尬。  

二人相识两年有余,却是不曾想走到了‘亲兄弟明算账’的这一步。  

“既然已经谈拢,那我就回营盘了。”  

见气氛尴尬,刘继隆起身作揖,张淮深也不曾阻拦,就这样看着他离开了牙帐。  

随着帐外马蹄声响起,他端起茶杯喝了一口。  

茶水虽苦,品味过后终会回甘…  

“哔哔!!”  

“嘭嘭嘭——”  

帐外,新一轮的进攻再度响起,投石不断飞出,将姑臧城墙砸得不断扬尘。  

姑臧城内也时不时飞来投石,但距离太远,只能投掷二十余斤的投石。  

这些投石大部分落在阵前,少量砸在投石机身上。  

为了保护投石机,张淮深下令后移五十步。  

不多时,大军便已经往后退了五十步,而损坏的投石机也更换了零件。  

五十步的距离,对于归义军的投石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于姑臧城的投石机便如天堑一般。  

为了能打到归义军的投石机,他们只能再度减轻投石重量,而这也让投石的威力变得更小。  

明明是五十台投石机对阵七十台,可归义军却硬是压着姑臧守军在打。  

从四月初一到四月初七,整整七天时间,昼夜不停,就连抛物所用的革带都换了三张。  

七天时间里,姑臧城墙肉眼可见的残破。  

第一日,姑臧城墙仅仅是被打得坑坑洼洼,城内投石机并未受创。  

第二日,姑臧城墙开始垮塌,但得益于城墙敦厚,即便垮塌部分,也还有大部分没被击垮。  

第三日,城墙墙面四处垮塌,许多原本就垮塌的地方遭到几轮投石后,墙体也逐渐单薄起来。  

直到第四日,西城城墙被打出了豁口,整段城墙垮塌大半,土块飞溅四周,倾泻墙根下。  

即便尚摩陵派人修补,可归义军却不给机会,投石机昼夜不停强攻,不仅击毁了姑臧两台投石机,还将豁口进一步扩大。  

到了第五日时,姑臧西城已经四面漏风,而第六日更甚。  

待到第七日时,西城已经不复当初的巍峨,不到二里的长度,却充斥着大大小小十余处豁口。  

这些豁口有的高不过七尺,宽不到丈许,也有的仅有五六尺高,宽两三丈。  

敦厚的墙基中放置了石头垒砌,故此无法被摧毁,而进攻的号角也即将吹响。  

四月初七正午,西门三千归义军集结阵前,每个人都全副武装,甲片反射阳光,显得十分神圣。  

五十台投石机因为革带不足或零件损坏而仅存三十二台,但它们已经完成了任务。  

接下来的任务,将由三千甲兵与十余台云车解决!  

“传我军令,张昶率五百甲兵留守南门,索勋带一千五百人驰援西门。”  

“一刻钟后,西门兵马推动云车攻城,先登者拔擢三级,赏千贯!”  

马背上,张淮深表情庄肃,而他面前的十五名校尉纷纷作揖接令。  

霎时间,号角声响起,十五个团三千人推动十五辆云车,埋头向姑臧发起了进攻。  

“咚咚咚——”  

姑臧城内鼓声作响,被困二十余日的姑臧番兵也重新振作了起来。  

尚摩陵身披甲胄,踩着废墟沿着豁口眺望城外。  

当他看到归义军发起进攻,他立马拔出腰间长刀,对折逋罗等十余名将领吩咐起来。  

“抢占马道,这群汉奴若是靠近豁口,用滚水和落石招呼!”  

“守住各处豁口,杀汉奴一人赏钱一贯!”  

“呜吼——”  

随着尚摩陵下达军令,原本还显露颓势的番兵,立马振作了起来。  

不多时,他所站的豁口被番兵们推动塞门刀车堵住。  

塞门刀车顾名思义,本是用来塞住城门的,其车矗立厚实木板,木板上插有厚实长刀。  

倘若骑兵冲击城门,便会一头撞上塞门刀车,死于甬道内。  

张淮深没有进攻瓮城和城门,而是选择了进攻城墙。  

正因如此,尚摩陵等人选择用塞门刀车应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