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开诚布公(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怎么会?!”  

“节度使怎么会舍得让您走?”  

“我们要去陇西吗?”  

“刺史去哪,我李骥就去哪!”  

诸将忍不住出声,李骥更是直接表态。  

诸将之中,唯有马成沉着脸色,显然猜到刘继隆要说的话。  

面对他们,刘继隆也沉着道:  

“虽说此前我便与你们说过这件事,但收复姑臧就在这几个月内,而姑臧收复后,昌松花费不了什么时日就能收复。”  

“届时留给我军休整的时间就不多了,况且军中又有多少人愿意跟随我们南下陇右,这些都需要你们去旁敲侧击。”  

他的目光不停扫视众人,好在众人目光都十分坚定,没有人目光飘忽不定,这让他略感欣慰。  

尚铎罗、马成不必多说,而李骥也已经表态,因此没有表态的人只有张昶、耿明、郑处、斛斯光四人了。  

“刺史放心,这些事交给我们就行!”  

张昶作揖表态,而郑处也作揖道:“末将有一担心,请刺史解惑!”  

“说吧。”刘继隆及时回应,而郑处则是皱眉道:  

“我们应该如何询问兵卒?”  

他道出了事情的难点,毕竟现在大军正在准备进攻姑臧,倘若刘继隆放出消息,扬言收复凉州后便要南下陇西,那恐怕会打击到大军士气。  

对此,刘继隆也开口道:“这件事,我与节度使商量过。”  

“你们只需要告诉将士们,是否愿意南下进攻兰州并迁徙家人前往兰州便可。”  

“拿下了兰州,到时候再与将士们开诚布公,到时候若有人不愿南下,便将他们留在兰州,我军南下便是。”  

刘继隆说罢,张昶才反应道:“刺史,您的意思是,兰州不归我们?”  

“对啊,我们去打兰州,拿下兰州之后不归我们?”李骥也反应了过来。  

面对二人的诧异,刘继隆只能解释道:  

“兰州毕竟是河西要道,如果被我们占据,节度使和小张节度使虽然不会说什么,可架不住旁人撺掇。”  

“河州,才是我们的落脚之地…”  

他话音落下,众人面面相觑,而张昶直接看向尚铎罗:“尚铎罗,你在河渭三州征战过,你觉得兰州要不要让?”  

“这…”尚铎罗沉吟片刻,随后摇头道:  

“兰州如果让出来了,那我军手里就没有几块平坦的地方了。”  

“你们没去过陇西,所以不知道。”  

“陇西不比河西,陇西河流、山川众多,成片的平原很少,所以一旦遭遇大旱就容易饥荒。”  

“兰州的治所五泉县就处于一块河谷平原中,虽然面积不大,却也能开垦出数十万亩水浇地。”  

“如果放弃兰州,那就等于放弃了日后的一大粮仓。”  

“河州虽然是人口大州,可境内多山川,少平地,耕地不过十余万亩,养活百姓都十分勉强,想要养军更是艰难…”  

尚铎罗声音渐渐变小,而张昶听后立马看向刘继隆:“刺史,您听听!”  

“刺史,如果真的这样,那兰州可不能让出去。”李骥沉声开口。  

显然,随着刘继隆开诚布公,张昶和李骥、尚铎罗三人已经在以自身角度思考问题了。  

换做以前,他们是肯定说不出留住兰州这种事情的,毕竟张议潮和张淮深对他们也算恩重如山。  

刘继隆面对他们的质问没有回答,而是看向郑处和马成:“你们二人觉得呢?”  

“兰州…确实不能让,或者暂时不能让,不如留下五泉,把广武让出去?”  

郑处不太想因为一个兰州和归义军翻脸,毕竟他受到了张议潮叔侄的恩惠,所以他选择了折中的办法,让广武而留五泉。  

刘继隆闻言看向马成,可马成却道:“不如与小张节度使约法三章,拿下河州再让出广武,拿下临州后再让出五泉?”  

“怎么还是要让啊!”张昶不满道:“五泉必须留下,你说是不是!”  

他看向尚铎罗,可尚铎罗这次却没有站在他这边,而是摸着短须道:  

“如果拿下临州,那确实不需要五泉了,毕竟临州治所的狄道也算是谷地,有水浇田十余万亩,并且能依靠洮水进攻洮州和渭州。”  

“如果能拿下河渭临三州,再拿下陇南,刺史麾下起码能有二十万部众,养兵一万不成问题。”  

尚铎罗为众人描绘了不错的图景,至此张昶也不再说什么了,只是直勾勾看着刘继隆,等他决断。  

对此,刘继隆沉吟后才道:“拿下凉州后,我再与刺史说说这件事。”  

“是!”见他如此,众人纷纷松了一口气,随后开始商讨起了应该如何选人。  

在众人看来,那些孤身的兵卒无疑是最好拉拢的对象,不过这种兵卒,整个山丹军也不过七八百人,并不算多。  

只是对于刘继隆而言,七八百人就足够了。  

反正攻打兰州时,自己还是归义军的将领,大不了拿下兰州后花时间练兵就行。  

他比较在意的,还是甲胄的问题。  

正因如此,姑臧和昌松的甲胄,就成了他需要争夺的物资了。  

交代众人战后收集甲胄,暂时不上交后,刘继隆便遣散了他们,而诸将也在返回营帐后,开始旁敲侧击的拉拢兵卒。  

好在众人做的也不明显,不知道的人,只当他们在为收复陇西作准备。  

如此一夜渡过,翌日天色微亮,张淮深便下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