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欲扬先抑(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左果毅都尉的同族堂兄张淮涧走入内堂,见张淮深如此冷静,不免作揖开口道:  

“瓜沙那边有消息传来,说是都在争抢凉州的官职,另外…”  

张淮涧看了一眼张淮深,见他没有发作才继续说道:“另外还有人觉得刘刺史会与你争抢。”  

“呵呵…”  

闻言,张淮深忍不住轻笑几声,将手中毛笔放在一旁,起身洗了洗手后回头道:“你觉得呢?”  

“我觉得…应该…不会…”  

张淮涧有些不太确定,但还是给出了答案。  

他毕竟在山丹和刘继隆共处半年之久,心里对刘继隆的性格有个底,知道他不是那种恩将仇报的人,所以才会支支吾吾的说出自己以为的答案。  

“那不就行了?”  

张淮深轻笑,毫不担心刘继隆会对自己造成威胁。  

“可刘刺史拔擢太快,而功劳又必须擢封,再这样下去,节度使对他可就真的封无可封了!”  

“不见得。”张淮深摇头坐回位置上,手轻轻在案上敲打。  

“上次刘继隆和我说了一件事,我觉得很有趣。”  

张淮涧闻言露出疑惑表情,而张淮深也自顾自说道:“他说…叔父可担任河西节度使,而我可以担任陇右节度使。”  

“陇右节度使?!”张淮涧瞪大眼睛,张淮深见状笑道:“我当时心中也是这种表情。”  

笑着笑着,张淮深收起笑容,平静说道:“陇西节度使领鄯、秦、河、渭等十二州军政,先后统领十七军及三守捉。”  

“昔年天宝,陇右节度使治下有民四十万,驻军七万五千余人,军马上万匹,但这都是朝廷转运钱粮,才能供给起如此规模的大军。”  

“如今吐蕃肆虐陇右,当地汉人不足五成,余者皆为嗢末、番贼和回鹘等胡杂。”  

“更何况人口最多的秦州已经东归朝廷,加之当地旱情四起,恐怕现在连三十万人都凑不出来。”  

“即便收复当地,以当地地势,顶多不过养兵二万罢了。”  

“养兵二万,不仅要防备西边的多麦吐蕃和青塘吐蕃,还要镇压境内十余万胡杂,可不是一个好差事。”  

“当初刘继隆提及这件事时,我就觉得不对劲,后面细细想来,刘继隆的意思恐怕不是让我担任陇右节度使,而是…”  

“他想去陇右?”张淮涧反应过来,抢先说出答案,而张淮深也点头表示赞同。  

见张淮深点头,张淮涧忍不住道:“你要让他去?”  

“不知道…”张淮深罕见迷茫,脑中想起了上次庆功宴的场景。  

“这件事情我已经告诉了叔父,算算时日,叔父也应该拿到手书了。”  

“具体怎么安排,还得看叔父怎么安排…”  

他话音落下,目光看向窗外的飞雪,心情复杂。  

正是在他和张淮涧讨论这个问题的同时,距离张掖千里之外的敦煌也疾驰来了一队塘骑。  

他们将张淮深的书信带入城内,交给了张淮溶后被安排下去休息。  

张淮溶带着张淮深的书信走到了内堂,寻到了正在理政的张议潮后将信递出。  

“叔父,淮深来信了。”  

“嗯,放着吧,我等会看。”  

张议潮头也不抬的回应,继续低着头处理政务。  

时间流逝,很快便过了两个时辰。  

直到张淮溶端来了饭菜,张议潮才难得放下手中毛笔,起身洗了洗手上的墨迹。  

擦干净手后,他坐回位置示意张淮溶一起坐下吃饭,同时将张淮深的书信打开,一边吃一边看。  

“这铁锅炒出来的炒菜就是好吃,叔父您多吃点。”  

张淮溶埋头吃饭,时不时用公筷为张议潮夹菜。  

圆桌、公筷、炒茶、炒菜、炖汤等等新事物都是由刘继隆带来,如今在河西中上层已经十分流行,鲜少出现分餐制。  

“怎么了叔父?”  

眼见张议潮皱眉,张淮溶好奇看向信纸,但却看不清楚。  

半响之后,张议潮长叹一口气:“淮深说,刘继隆恐怕意在陇右…”  

“陇右!”张淮溶瞪大眼睛,不敢置信道:  

“他好歹承淮深的恩惠才得以起家,收复凉州在即,他就开始谋求陇右了?”  

“是…也不是。”张议潮将信纸放下,张淮溶连忙抢过去,一目十行。  

他看完后,张淮溶咬牙道:“叔父,断不可让刘继隆前往陇右!”  

“不…”张议潮摇头拒绝了他,不顾他愕然的表情,低头夹菜,边吃边道:  

“他留在河西,定会耽误些事情,始终要走的。”  

“可…”不等张淮溶继续说,张议潮接着道:  

“其实他前往陇右也好,有他坐镇陇右,加上淮深坐镇甘凉二州,河陇地区便乱不起来了。”  

“况且…”张议潮迟疑片刻,最终还是咬牙道:  

“况且朝廷对我们的态度,恐怕不会有那么信任,大兄入朝后一定会被留在长安为质。”  

“若是我军收复河陇全境,那恐怕我也…”  

他没有继续说下去,张淮溶听得心里一沉:“那就不收复陇右,只收复凉州和会、兰二州不就行了吗?”  

“不行!”张议潮决然摇头,目光坚定道:“陇右数十万百姓还在遭受番贼奴役,我们若是有实力而不拯救他们,那与禽兽何异?!”  

闻言,张淮溶着急道:“可收复陇右,朝廷要您去长安怎么办?!”  

“那我就去!”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