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大火烧城(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姑臧的供奉也将中断!”  

“是!”小节儿连忙转身操办此事,而城外的嗢末杜部望着满目疮痍的昌松,心里也难掩震撼。  

“这甘州的唐军竟然能把昌松收拾成这样!”  

马背上,杜噶支望着黄昏下的昌松城外,忍不住发出感叹。  

不过这份感叹很快结束,因为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轻骑全部给我下马收割粮食,精骑着甲随我掠阵!”  

“是!”  

杜噶支虽然不知道甘州的唐军是怎么把凉州实力第二的昌松城打成这番模样,可他知道这是一个极佳的机会。  

由于铁器不足,加上没有足够多的工匠,嗢末杜部一直无法在白亭海开垦大量耕地,所以粮食于他们而言十分重要。  

现在昌松城被打成这个样子,大片粟麦可供他们收割。  

趁昌松城和姑臧城没有反应过来,他们必须收割足够的粮食撤退才行。  

很快,在杜噶支的命令下,上万轻骑开始下马收割粮食,马匹肆意啃食粟、麦。  

杀人的弯刀成为了农具,帐篷成为了口袋。  

对于他们来说,一石米搭配野菜和牧群所产的乳制品,那就是一个人近半年的口粮。  

面对这成片的粮食,上万轻骑发了疯般收割粮食。  

这一幕被城门打开后的哲多悉别所见,火气直冲大脑。  

“过桥!”  

随着他一声令下,百余名精骑与两千甲兵开始过桥。  

眼见昌松城门走出数量倍于己方的甲兵,杜噶支沉着率领精骑列阵己方轻骑之前,庇护着正在收割粮食的轻骑。  

双方主将都在第一时间观察了天色,而此时距离天色变黑还有大半个时辰。  

“呜呜呜——”  

号角声响起,哲多悉别挥师进军,试图在天黑前驱赶杜噶支。  

面对两千精锐甲兵,杜噶支这边虽然有上万人,却也不敢直接和哲多悉别发生冲突。  

“撤退,绕去西门和东门收割粮食,我就不信这两条腿的跑得过四条腿的!”  

随着杜噶支下令,嗢末杜部的上万轻骑扛起收割到手的粮食上马,尽管时间短暂,但每个人还是收割到了一二斗粮食。  

他们在杜噶支的带领下,绕着昌松城开始收割粮食。  

哲多悉别见状只能攥紧马缰,让城内部分男丁走出抢收粮食,由甲兵掩护。  

一时间,双方开始了抢收大战,而昌松上午派出的塘骑,也带着刘继隆再次入寇的消息抵达了姑臧城。  

“刘继隆又去了?!”  

姑臧衙门内,折逋罗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死死盯着眼前的昌松塘骑。  

“回都护,刘继隆带着两千多精骑再度入寇,请姑臧驰援!”  

十户长十分紧张,折逋罗闻言看向左首位上坐着的节儿:“乞利本有消息传回吗?”  

“午后已经到嘉麟了,现在距离姑臧应该也就是一二十里的距离。”  

节儿如实回答,而折逋罗听后连忙看向十户长:“你现在趁夜返回昌松,告诉悉多虞,明日乞利本亲率两千精骑驰援他!”  

“是!”十户长顾不得疲惫,起身便往外走去。  

在他走后,折逋罗也急忙看向节儿:“你派轻骑向西去找乞利本,让他们不要扎营,径直返回姑臧,把昌松的消息告诉乞利本。”  

“是!”节儿知道事情紧迫,连忙起身吩咐人去了。  

约莫两个时辰不到,姑臧城外便出现了大批举着火把的精骑。  

尚摩陵率领两千精骑耗费八个时辰疾驰一百二十余里返回了姑臧,马力几乎消耗殆尽。  

折逋罗亲自带人去西门接他们入城,而期间尚摩陵黑着脸往衙门赶去,折逋罗紧随身后。  

随着二人与几名节儿一前一后进入衙门,尚摩陵刚刚走到主位便一脚踹翻了面前的桌案。  

“悉多虞干什么吃的,他有精骑一千,甲兵两千!难道还对付不了两千精骑的刘继隆吗?!”  

尚摩陵火大,却不肯承认是自己的失误,才导致刘继隆在昌松肆意妄为两日之久。  

他不承认,折逋罗自然也不敢说。  

只是面对昌松的紧急情况,折逋罗连忙行礼道:“刘继隆带着两千精骑两次入寇昌松,如果我们再不出兵,悉多虞肯定不会再支持我们。”  

“明日,还得劳烦乞利本率兵驰援昌松才行…”  

“驰援驰援!”尚摩陵怒骂道:“两天疾驰二百四十余里,马都瘦了一圈,我拿什么驰援昌松!”  

闻言,折逋罗也沉默不敢回应。  

他看出了尚摩陵正在气头上,所以不管谁劝都会被骂,只有等他自己消气了,才能听得进去自己的建议。  

果然,随着时间过去,不到一刻钟的时间,尚摩陵便自己消化了这些负面情绪,沉声说道:  

“给军马喂精料,明日辰时我率军出发昌松。”  

“乞利本英明!”折逋罗适当奉上马匹,尚摩陵却不打算领会。  

他起身向内堂走去,另外两名率领精骑的节儿也拖着疲惫的躯体下去休息了。  

这几日因为刘继隆的操作,他们经常半夜接到情报,以至于没怎么休息好。  

明日大战在即,如果再不好好休息,到时候手脚发软,怎么和唐军交战?  

这个道理折逋罗也清楚,所以他早早让人杀羊宰牛,将丰富的饭食提供给了军营。  

两千精骑吃好饭后便好好休息了,而折逋罗还没休息,便又在半夜子时接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