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与虎谋皮(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杀!杀!杀!”  

日上三竿,当喊杀声在山丹城内军营作响,二百余人的队伍正在校场上进行军阵演练。  

所有的兵卒身披甲胄,手执长枪,腰系短兵与长弓。  

拿下山丹后,山丹折冲府便有了充足的军械,因此总算达到了唐军巅峰时人手一弓的标准。  

此时的山丹军没有了什么专职弓弩手,所有的一切都按照张淮溶留给刘继隆的那本兵志进行训练。  

同时,刘继隆还掺入了自己的一些训练方法,尤其是纪律这块。  

距离张淮溶前往张掖已经过去了半个月,这期间刘继隆已经带着山丹的二百多兵卒分别操、练多次。  

“五日一操,两日一练”成为了山丹城将士的常态。  

对此,刘继隆也十分舍得,平日里兵卒每天发米三斤,操、练日宰羊数十只,尽数烹饪,供城内将士吃个饱。  

正如当下,二百余人正在操演,而军营角落却升起了炊烟。  

十口土灶,十口大铁锅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十余名五旬以上的老者正以火头兵的身份,将野菜、羊肉处理。  

刘继隆的身影也在其中,但并不是偷吃,而是指挥。  

“铁锅不比其它锅,铁锅的菜容易热,所以爆炒的时候需要注意火候。”  

他站在其中教导,而土灶上摆着的大铁锅,正是他让人打造的铁锅。  

除了这十口大铁锅,他还让人打造了一批中等型号的铁锅,分别给自己家、张淮溶及索勋还有城内校尉家送了去。  

唐代的铁锅相比较后世的铁锅,不管是造型还是技艺都略有不足。  

经过刘继隆改良后,虽然技艺不足以量产到民间,可造型却向后世靠拢了。  

这种一口大铁锅,能炒制几十个人的饭菜。  

如今城内只有二百余兵马,所以只砌了十个灶台。  

等到龙首山和祁连城的兵马返回,届时还需要扩大几倍,方能满足弟兄们操练所需。  

“这军营也需要扩大了。”  

走出厨房,刘继隆对第四团的张淮满说着,同时目光扫视军营。  

张淮满闻言乐呵呵道:“扩建也好,反正城内许多屋舍都没有人住。”  

“你去安排吧,待日后大军东进,肯定会提前增兵,这军营得满足两千人的操练才行。”  

吩咐完后,刘继隆便往校台走去,在校台上看着操练的兵卒。  

他内里穿着扎甲,外面穿着绣衫,头上戴着幞头,腰系长刀,走起路来虎步龙行。  

面对刘继隆的扫视,校场上的兵卒都打起了精神。  

刘继隆练兵严格,大操出错可是要挨棍子的。  

“杀!杀!杀!”  

“好了!”  

在喊杀声中,刘继隆抬手叫停了操练。  

由于加练不过十日,因此在他叫停后,下面的队伍还无法做到令行禁止。  

“休息半个时辰,吃了早饭后各旅返回营房午休,未时四刻吹哨继续!”1  

“遵命!!”  

前排的三名旅帅、六名队正异口同声,同时对刘继隆作揖行礼。  

刘继隆扫视后颔首,转身走入了牙门之中。  

不多时,队伍便原地解散,但所有兵卒都小心翼翼的离开。  

这几日他们可是见识到了什么是突发式训练,每次他们放松去休息,结果立马被旅帅们一道木哨声给叫来紧急集合。  

经过了几次的戏耍,他们也自然而然养成了习惯。  

好在这次是真的解散,他们终于松了一口气,走到角落休息起来。  

半个时辰过去,伙头兵们也将饭食给制作好了。  

随着厨房方向击鼓,二百多兵卒如饿虎扑食般冲向厨房,但很快就有序的排起了长队。  

牙门门口,酒居延看着这一幕,脸上浮出笑容,转身走入牙门内。1  

他朝厅堂走去,一边笑一边说道:“别将,您这练兵之法真不错,这才多久啊,这群混账都知道不排队的后果了。”  

“呵呵,这还只是开始。”坐在主位的刘继隆笑道:  

“战场上拼的不止是甲厚兵锐,也拼的是纪律。”  

“我军纪律在河西首屈一指,但放眼天下就不行了。”  

“古往今来,带兵打仗不怕冲锋,最怕撤退。”5  

直到二战以后能做到有秩序撤退的军队都屈指可数!  

“纪律训练好了,撤退上不出问题,那才是一支真正的军队。”  

参军近一年,带兵四个多月的刘继隆也有了自己的感触。  

别的不说,当初他作为塘骑的第一仗,其原因就在于撤退不及时,加上撤退路上纪律不行所致。  

如果当时李怀深能好好指挥,他们未必没有突围的可能。  

十个人都如此,若是几百人、几千人的撤退,那就更别说了。  

纪律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厚甲锐兵。  

“张司马去了半个月还没回来,看样子这次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酒居延坐到了左首第一位,同时说出自己的猜测。  

刘继隆没有看他,而是端起茶碗抿了一口茶。  

尽管并不好喝,但起码有些味道。  

酒居延所说的,也是他所猜测的。  

不过前世归义军遗留的史料太少,所以他也不知道这次发生了什么事情。  

“别将、老酒,吃饭了!”  

马成的声音响起,只见他和耿明一人端着一个木盘走进牙门。  

不多时,二人便把盘子放在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