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一路向东(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伙长,马成他们不会跑了吧?”  

“瞎说什么屁话!”  

酒泉城东门门外,坐在挽马车上的张昶忍不住开口,换来了刘继隆的教训。  

此时已经接近辰时(7点),三辆挽马车停在城门外,拉拽着粮食、帐篷、甲胄、箭矢等物资,旁边还站着张昶和刘继隆所乘骑的驽马。  

他们二人已经将甲胄穿在身上,长短兵器也准备充足。  

在这河西之地赶路,哪怕是平日里都得戒备,更别提此时他们还拉拽三车物资,如小儿抱金砖过市。  

“伙长!”  

忽的,甬道内传来了叫嚷声。  

张昶与刘继隆看去,只见赵迁与马成牵着驽马从城内走来。  

酒泉城不是什么繁华大城,土路与土屋所构成的街景,宛若前世二三十年代的农村。  

从三皇五帝到六十年代前,农民的生活并没有太大的改变,所改变的无非就是服饰和发型罢了。  

“过来穿甲!”  

“诶好!”  

刘继隆对其招呼一声,二人连忙牵马走出东门。  

随着二人出现,其余七人也先后抵达,没有一个人迟到。  

刘继隆亲自上手为他们穿戴甲胄,同时将一袋东西拿出来:“这袋子里装着肉干,路上累了就吃两口。”  

“是!”众人脸上露出笑脸,刘继隆见状也抬头看了一眼酒泉城的城门楼。  

沉默良久后,他才缓缓开口道:“走吧!”  

一声令下,第三伙踏上了东进的道路。  

这个时代的河西走廊,比起后世要湿润温暖许多。  

祁连山下草原遍地,向北延绵二三百里后才渐渐露出地皮。  

正因如此,在漠北战败的许多回纥部落都聚众来到河西、西域游牧。  

他们的到来,加上吐蕃的内乱,致使了河西局势的失控。  

当然,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到来和吐蕃的内乱,这才让沙州军队有了起义东归的机会。  

“呼…呼…呼…”  

第三伙向东步行约十里后,便已经花费了近两个时辰,步行的众人都气喘吁吁。  

饶是刘继隆已经安排轮班驾驭挽马车来休息,可穿戴近五十斤甲胄,还是把人累得不行。  

“坐下休息一刻钟!”  

刘继隆体质很好,一路走来没有气喘,这点重量对他来说不算什么。  

他招呼众人坐下,自己则是牵着马眺望四周。  

南部的祁连山连绵壮丽,好似一排锐士,矗立在这西陲大地上。  

北部的草原绿意盎然,风一吹过,便好像绿色的毛毯被人抖动,起起伏伏。  

这壮美的一切放在后世,一定会被人圈起来当做景区。  

可在这个时代,这壮美景色的背后却是让人不得不小心翼翼的危险。  

龙家、回纥、嗢末等游牧部落占据着远离城池的草场,尽管此地距离酒泉不过十里,但却容不得刘继隆放松。  

他心里暗自算着时间,随着时间一点一滴的流逝,他这才转头招呼道:“出发!”  

没有片刻的耽搁,第三伙的人先后起身戴上头盔,穿戴甲胄负重前行。  

在河西,除了城池以内是安全的,其它地方都需要小心敌人的袭击。  

至于敌人是谁,可以说只要非己方的所有人都是敌人。  

人心是浮动的,随着刘继隆他们再度走了十余里,第三伙的兄弟尽管什么都没说,可刘继隆却清楚他们正逐渐浮躁。  

“给马喂水,穿戴马鞍。”  

步行二十余里后,眼看正午到来,刘继隆也开始吩咐众人为驽马穿戴马鞍。  

“好勒!”  

听到可以骑马,先前的浮躁瞬间消散,众人争先恐后忙了起来。  

在他们的忙碌下,除了驾车的三人外,其余人都将马鞍穿戴在了驽马身上,熟练地翻身上马。  

“走吧,今天起码还要再赶三十里路…”  

抖动马缰,刘继隆招呼众人前进。  

没有想象的策马奔腾,而是骑着马优哉游哉的前行。  

饶是如此,双腿得到休息的众人也都忍不住享受了起来。  

渐渐地,先前沉默浮躁的气氛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众人的说说笑笑。  

不过与他们不同,刘继隆始终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随着太阳渐渐倾斜,刘继隆估算了时间,随后抬手示意众人止步。  

经过判断,他这才回头对众人说道:“快进入龙家地界了,都小心些,骑弓上弦。”  

在他的交代下,众人心里一紧,随后下马为自己的骑弓上弦。  

能进第三伙的,都是张淮深考察过后马术不错的存在,而马术通常与弓箭密不可分。  

吐蕃治下的汉人虽然被管控严格,但放牧的奴隶还是能携带一些软弓来保护牧群,因此众人的箭术虽然不算好,但也差不到哪去。  

一手握弓,一手持缰,第三伙的众人在刘继隆的率领下继续前进。  

事实证明,刘继明并非无故放失,因为在他们握弓前进后不久,他们便与龙家人碰面了。  

“哔哔——”  

刺耳的哨声响起,那声音从北边传来,一片灰白色的牧群正在移动。  

在哨声响起后,数十名龙家牧民骑马持弓向刘继隆他们靠近。  

“戒备!”  

刘继隆交代一句,随后催马上前。  

“伙长!”张昶担心的叫嚷了一声,随后便抖动马缰与他共往,其余人见状也都作势要跟上。  

“听令!”刘继隆呵斥众人,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