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寻死不死这般(2/4)
弟之国。
且,两国外交关系,在这一百年来,虽然偶有纷争,但整体而言,那是越来越好。宋有什么事,辽国必派遣使节去祝贺或者悼念,辽国有什么事,宋亦然。
乃至,宋仁宗去世的时候,辽国皇帝还会在皇城里给宋仁宗立牌位祭拜祭奠,沐浴焚香不在话下…
辽国,契丹人之汉化,也到得无以复加的地步,辽国皇帝亲口来说: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于中华。
也还有辽国皇帝耶律洪基之宏愿:愿世世代代生中国!
千年之后依旧能看到其佛像篆刻之原文:白银千两,铸二佛像。威武庄严,慈心法相。保我辽国,万世永享。开泰寺铸银佛,愿后世生中国。耶律鸿基,虔心银铸。
辽人而今,就把自己当做是中国,这是法理法统上的认可,乃至也是与宋国的一种竞争。
辽,契丹,昔日大唐之民也,辽之天子,而今也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承接的也是大唐的衣钵。
要问宋人接受这一点吗?口中不一定接受,但心里,其实已经习惯了,习惯成了自然,也是一种变相的接受。
就说宋的诗词,宋的文章,宋人的手札,宋人的所有传世文字,从来没有过只言片语去表达对辽人的愤恨,哪怕苏轼,表达情怀,说的也是“西北望、射天狼”。
也就是说,历史之中,澶渊之后,很快,宋辽就不是敌人,不论是民间也好,朝廷也罢,情绪情感上也并不敌视对立,乃至越发向好。
这也是苏武敢去辽国的真正原因之一,哪怕退一万步来说,苏武当真就在辽国被擒拿了,辽国也不会把大宋枢密院直学士杀掉…
那要到什么时候才开始敌对呢?就得大宋真起了二十万大军而来,那一刻,两国才会再次开始敌对起来。
那一刻,若是站在而今辽人的角度上,宋人何其可恨?背弃盟约,背弃百年之好,背弃了一切,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小人!
那时候仓促南下应战的七千辽军,情绪上的愤恨,也是无以复加的地步。
苏武来了,从大宋到了大辽,从一个中国,到了另外一个中国。
也当真不假,只看这燕云之民,与宋无异,连穿着打扮与劳作方式,也一模一样,当然,他们本就是汉人。
先入武清城,只看这城池之内,处处皆与大宋相仿,文字更不用说,契丹人也创立了契丹文,也推广过,但就看这武清城池里的诸般牌匾,便也知道契丹的那些达官显贵,许不一定都懂得契丹文,但一定都懂得汉字。
乃至,宋辽之间,还要在文化文艺上比拼,辽人填写的诗词,那也不差,辽人的学士,更也是学富五车之辈。
乃至辽国的皇室,皇后嫔妃,那也以能填词唱曲为荣,还有辽国的皇后,竟是以填写“艳词”闻名…
更也要说辽国的民族政策,对汉人那也是极好,明面上许还有些区别,但实际上已经到了一视同仁的地步,乃至朝堂之上,汉官也是无数。
也是辽国没立国的时候,契丹本就是大唐坐下驱策之犬马,立国的时候,就得到了很大一批汉人的帮助,后来,汉人当宰相,当权臣,乃至当“摄政王”,都是平常之事。
辽国之汉人,对辽的归属感,那自不用说。
乃至,辽国统治草原,频频出征平叛,草原上属于辽国的各大招讨司与军司,里面充斥着无数汉军与汉官…
历史上,只待金灭了辽,契丹人与汉人,就开始不分了。再过一些时间,蒙古灭了金之后,契丹一族就彻底没了,直接都归到了汉人之列,从此,契丹一族之名,就彻底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苏武随着商队,在武清城池里逛着,其实也有一种好奇,真要论苏武此时对辽国有多少仇恨,其实也没有…
所以,苏武的心情,很轻松,却也并非闲逛,时不时要看一眼那城墙之上,也时不时看一眼那城门之处,甚至还有意往那城中驻军的军营附近去转悠一下。
李纲也在身旁,心中之惊讶也是无以复加,只管来说:“没想到这辽国城池,竟是兵力空虚至此!”
赵良嗣在旁答道:“这几年,已然不知经过几轮抽调了,失黄龙府,失东京辽阳府,失上京临潢府,而今中京大定府在围,哪里还有那么多兵马能闲置在此。”
李纲点着头:“是啊,国破家亡啊…”
苏武甚至在李纲话语里,听出了几分悲伤之意。
苏武只管来说:“采买好了蔬果肉食,继续北去。”
这武清,就是闲逛一下,接着走,百十里外,是漷阴城,便也是延芳淀所在,几百里延芳淀,水草丰茂,走兽驰骋,鹿在呦呦,大雁也归…
再往西北不远,也是百十里,就是燕京城,来日,金国也会在此定都,元朝也会在此定都,大明朱棣会定都在此,满清亦然,直到新中国也在此处。
辽国此时此刻的天子,名叫耶律延禧,难以评价之人,但其人生结果,也是有趣,最后竟是与赵佶一样,为女真俘虏,兴许还与同为女真俘虏的赵佶见过面。
两个兄弟之国的亡国皇帝,也不知相见之时,会是如何一番场景。
燕京城到了,苏武抬头去看,城池之大,虽然比不上汴京城,但可比杭州城。
城门之处,兵丁不多,城墙之上,也是稀稀拉拉几个…
苏武心中一松,也知道,不是辽国人愿意如此,也不是辽国
且,两国外交关系,在这一百年来,虽然偶有纷争,但整体而言,那是越来越好。宋有什么事,辽国必派遣使节去祝贺或者悼念,辽国有什么事,宋亦然。
乃至,宋仁宗去世的时候,辽国皇帝还会在皇城里给宋仁宗立牌位祭拜祭奠,沐浴焚香不在话下…
辽国,契丹人之汉化,也到得无以复加的地步,辽国皇帝亲口来说: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于中华。
也还有辽国皇帝耶律洪基之宏愿:愿世世代代生中国!
千年之后依旧能看到其佛像篆刻之原文:白银千两,铸二佛像。威武庄严,慈心法相。保我辽国,万世永享。开泰寺铸银佛,愿后世生中国。耶律鸿基,虔心银铸。
辽人而今,就把自己当做是中国,这是法理法统上的认可,乃至也是与宋国的一种竞争。
辽,契丹,昔日大唐之民也,辽之天子,而今也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承接的也是大唐的衣钵。
要问宋人接受这一点吗?口中不一定接受,但心里,其实已经习惯了,习惯成了自然,也是一种变相的接受。
就说宋的诗词,宋的文章,宋人的手札,宋人的所有传世文字,从来没有过只言片语去表达对辽人的愤恨,哪怕苏轼,表达情怀,说的也是“西北望、射天狼”。
也就是说,历史之中,澶渊之后,很快,宋辽就不是敌人,不论是民间也好,朝廷也罢,情绪情感上也并不敌视对立,乃至越发向好。
这也是苏武敢去辽国的真正原因之一,哪怕退一万步来说,苏武当真就在辽国被擒拿了,辽国也不会把大宋枢密院直学士杀掉…
那要到什么时候才开始敌对呢?就得大宋真起了二十万大军而来,那一刻,两国才会再次开始敌对起来。
那一刻,若是站在而今辽人的角度上,宋人何其可恨?背弃盟约,背弃百年之好,背弃了一切,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小人!
那时候仓促南下应战的七千辽军,情绪上的愤恨,也是无以复加的地步。
苏武来了,从大宋到了大辽,从一个中国,到了另外一个中国。
也当真不假,只看这燕云之民,与宋无异,连穿着打扮与劳作方式,也一模一样,当然,他们本就是汉人。
先入武清城,只看这城池之内,处处皆与大宋相仿,文字更不用说,契丹人也创立了契丹文,也推广过,但就看这武清城池里的诸般牌匾,便也知道契丹的那些达官显贵,许不一定都懂得契丹文,但一定都懂得汉字。
乃至,宋辽之间,还要在文化文艺上比拼,辽人填写的诗词,那也不差,辽人的学士,更也是学富五车之辈。
乃至辽国的皇室,皇后嫔妃,那也以能填词唱曲为荣,还有辽国的皇后,竟是以填写“艳词”闻名…
更也要说辽国的民族政策,对汉人那也是极好,明面上许还有些区别,但实际上已经到了一视同仁的地步,乃至朝堂之上,汉官也是无数。
也是辽国没立国的时候,契丹本就是大唐坐下驱策之犬马,立国的时候,就得到了很大一批汉人的帮助,后来,汉人当宰相,当权臣,乃至当“摄政王”,都是平常之事。
辽国之汉人,对辽的归属感,那自不用说。
乃至,辽国统治草原,频频出征平叛,草原上属于辽国的各大招讨司与军司,里面充斥着无数汉军与汉官…
历史上,只待金灭了辽,契丹人与汉人,就开始不分了。再过一些时间,蒙古灭了金之后,契丹一族就彻底没了,直接都归到了汉人之列,从此,契丹一族之名,就彻底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苏武随着商队,在武清城池里逛着,其实也有一种好奇,真要论苏武此时对辽国有多少仇恨,其实也没有…
所以,苏武的心情,很轻松,却也并非闲逛,时不时要看一眼那城墙之上,也时不时看一眼那城门之处,甚至还有意往那城中驻军的军营附近去转悠一下。
李纲也在身旁,心中之惊讶也是无以复加,只管来说:“没想到这辽国城池,竟是兵力空虚至此!”
赵良嗣在旁答道:“这几年,已然不知经过几轮抽调了,失黄龙府,失东京辽阳府,失上京临潢府,而今中京大定府在围,哪里还有那么多兵马能闲置在此。”
李纲点着头:“是啊,国破家亡啊…”
苏武甚至在李纲话语里,听出了几分悲伤之意。
苏武只管来说:“采买好了蔬果肉食,继续北去。”
这武清,就是闲逛一下,接着走,百十里外,是漷阴城,便也是延芳淀所在,几百里延芳淀,水草丰茂,走兽驰骋,鹿在呦呦,大雁也归…
再往西北不远,也是百十里,就是燕京城,来日,金国也会在此定都,元朝也会在此定都,大明朱棣会定都在此,满清亦然,直到新中国也在此处。
辽国此时此刻的天子,名叫耶律延禧,难以评价之人,但其人生结果,也是有趣,最后竟是与赵佶一样,为女真俘虏,兴许还与同为女真俘虏的赵佶见过面。
两个兄弟之国的亡国皇帝,也不知相见之时,会是如何一番场景。
燕京城到了,苏武抬头去看,城池之大,虽然比不上汴京城,但可比杭州城。
城门之处,兵丁不多,城墙之上,也是稀稀拉拉几个…
苏武心中一松,也知道,不是辽国人愿意如此,也不是辽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