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章 汉军八旗,猛将如云(2/3)
这权力,金国给个知府都不换啊!
“没想到,这蒙古不但发钱痛快,给官位也这么痛快!我投蒙这条路,真是走对了!”
张柔现在简直浑身上下热血沸腾,
虽然他心中隐隐感觉,未必是所有蒙古贵人这么大方,也许只是这个拥有汉人血统的赵朔驸马这么大方。
但是,有什么区别呢?
他现在的主君就是赵朔啊!
一句“愿为驸马效死”,真是说的真是慷慨激昂,掷地有声。
时光悠悠,眨眼间就是三个月后,赵朔的大军,已经将河北所有城池,全部扫荡了一遍。
共得黄金十万七千余两,银一百二十三万两,钱六百五十七万贯。
各种珍贵的绫罗绸缎三万五千六百匹。
普通新绢布,八十六万匹。
马、骡、驴、羊等各种牲畜四十余万头。
粮食二十七万石。
没错,就是足足二十七万石的粮食。
虽然蒙古不注重粮食的收集,但是这个时代的贫富差距太大了。富者存了足够吃近十年的粮食,贫者卖儿鬻女衣食无着。赵朔随便让人搜集了一些,就达到如此恐怖的数字。
当然了,赵朔最大的收获,还是麾下多了一支汉人为主组成的大军。
这一日,真定府城外。
一座点将台高高搭起。
大蒙古帝国驸马、世袭五千户、万户长赵朔,在百名黑骑的护卫下,登上了高台下。
高台下,旌旗招展,号带飘扬,八万大军恭然肃立。
其中,赵朔原本的部下,三万六千人。
新收的汉军,四万五千人。
算上在中都城外两万巴鲁营战士,赵朔的麾下总兵力超过了十万。
如果是在其他朝代,这已经是足以扫平天下的力量了。
今日,正是赵朔给麾下汉军的授旗之时。
“郭宝玉!”
“在!”
随着一阵沉重的脚步声,披挂整齐的郭宝玉登上了高台。
赵朔道:“郭宝玉,你在浍河堡夺门有功,又在我军攻略河北时立功非小。今日,赐你汉军正红旗万户之职!”
言毕,他从后面接过一把鲜红的大旗,递到郭宝玉的面前。
“谢驸马!汉军正红旗万户郭宝玉,愿为驸马效死!”
郭宝玉单膝下跪,接过了那赶红旗。
然后,起身,举起红旗,向着高台下摇摆,道:“汉军正红旗,万胜!”
“汉军正红旗,万胜!”
“汉军正红旗,万胜!”
一万正红旗将士齐声呐喊,声震云霄!
然后,是张柔上台,领下一杆正蓝旗。
张柔被授予,赵朔麾下汉军正蓝旗万户之职。
接下来上台之人,就是史天倪了。
与郭宝玉和张柔还需要赵朔给补充兵力不同,史天倪来投奔赵朔的时候就带了一万大军。
的确,史秉直麾下仅仅八百私兵,之前已经投了赵朔了。
但是,史家在永清的势力实在是太根深蒂固了。
史秉直的爷爷名叫史伦,家资豪富。
当永清遭了大灾时,史伦直接拿出了八万石粮食赈灾救民。
八万石啊!
按照后世的重量,都要一千万斤了。
即便到了后世,都是一个令人眼晕的数字。
就这样,整个永清虽然遭了大灾,但是没有一个百姓饿死。
史伦去世后,百姓感念其功德,自发组织了“清乐社”四十多个,每个社有千户人家。
到了史秉直的父亲史成珪这一辈,自然成为这四万户的领袖人物,其人乐善好施,遇到大灾年,和史伦一样,将家中的粮食拿出来,周济贫困百姓。
经过这几十年的经营,史家在永清当真是一呼万应。
如今,赵朔扫荡河北,史秉直投了蒙古了,史天倪登高一呼,“清乐社”成员群起响应,轻轻松松就聚了一万壮丁,杀了县令,加入赵朔麾下。
赵朔干脆,将史天倪任命为麾下的汉军的正黄旗万户。
第四个上台之人,名叫严实。
严实是长清县人,长清县在后世的行政区划中属于山东。但在这个时代,却是属于河北。
此人也属于第二类土豪,家里钱财不多,却乐善好施,喜欢打抱不平。严实因为打抱不平太多了,得罪的富户也太多,还多次入狱。
这次蒙古人打过来了,严实登高一呼,顿时三千人响应,投了赵朔。
这次赵朔攻略河北,严实也出力甚多。
在历史记载中,严实是北方数得着的汉军世侯之一,授东平路行军万户,麾下五十四座城池。
赵朔授他汉军正黑旗万户之职。
按照清朝的八旗制度,应该是正白旗的。但是,赵朔嫌白旗太晦气了,改成正黑旗。
剩下还有五千汉军,赵朔把他们归进了汉军镶红旗。
正红旗的旗帜是纯粹的红色,没有镶边;而镶红旗的旗帜是红色底色,但外边镶着黑边。
因为镶红旗五个千户立的功劳不够,赵朔并没有任命万户,而是有两个千户为代表上来领旗。
第一个千户,名叫董俊。
第二个千户,名叫邸顺。
这两个人也是历史记载中的北方汉侯,也都在历史上受封万户。
董俊虽然在后世名声不大,但是他的儿子董文炳就很有名声了。
董文炳不但能征惯战,而且文武双全,做过大元的宰相,被元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