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4章傀儡之城(3/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机械神教和基因原体之间的地位之高低,那又是一笔扯不完的烂账了。  

作为双头鹰的一个头,与泰拉高领主议会同级的铸造神教理论上来说完全不虚基因原体:若是真要产生什么武装冲突,火星能掏出来的力量未必比泰拉少。  

但反过来,团结一致的铸造神教本就是个伪命题,它们的力量更是空中楼阁:作为单独势力存在的各个铸造世界,反而很乐意向基因原体低下头颅,以合作者的身份签订盟约。  

至于签订盟约的双方是否保持着完全平等的地位?则是视各位某位基因原体的情况而定:像基里曼就要更霸道些,他甚至拥有一个以他养父康诺命名的铸造世界,还有八个泰坦军团盟友。  

而反过来说,像是千子军团和铸造世界赵阿卡达之间的盟约就显得更加平等且松散,赤红的马格努斯对于远隔着半个银河的机械教盟友和毫无强制力可言。  

不过很可惜的是,伴随着千子军团的陨落,赵阿卡达也失去了自己的靠山:听说这个位于银河最南方的铸造世界正在死亡守卫和暗鸦守卫两个军团中摇摆不定,不知道要倒向其中哪一方。  

不止是赵阿卡达面对着这个残酷的问题,事实上,位于银河南部的整个暴风星域,都已经陷入了权力拉扯的怪圈之中:莫塔里安与科拉克斯宛如两座磁极,彼此排斥的同时,又吸引着整个星域中随波逐流的世界和总督们。  

这两位分别出身于农民和工人的基因原体,对半平分了整个暴风星域的权力空白:虽然更北些的多恩温和帝国之拳同样占据着星域的三分之一,但因维特人对这些多余的事情从来不感兴趣。  

不过,幸运的是,比起那些性格更暴躁的兄弟,莫塔安安和科拉克斯之间的纷争堪称温柔:即便掌握了独到技术的铸造世界最终不会导向任何一方,也不用担心原体的大军会兵临城下。  

不是谁都是蜘蛛女皇,悄咪咪地就敢踏破红线。  

某种意义上来说,摩根好像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但原体毕竟是原体,更何况摩根还是在原体中,向来以其胃口的良好而著称的,在发现自己好像闯下了一个篓子后,蜘蛛女皇反而是云淡风轻地决定:既然已经打破底线的话,那就要踏破到底。  

既然已经违背了帝皇从与铸造将军天下的盟约,那么再违背其中的另一条又有何关系?  

秉持着这样的想法,在屠灭三重区域的叛贼之后,摩根便开始了她的动作:军事行动只是原体征服的第一步,她又花费了差不多两代人的时间,才在三重区域真正建立起了统治。  

在此期间,原体始终不曾放松对三重区域的监管:整整一千名破晓者战士,以及百倍于此的凡人辅助军精锐,数十年如一日的居扎在三重区域左右,永久性的军事要塞盘踞在三个世界的最高点,时刻监视着任何一座敢于违抗原体统治的巢都和神殿。  

与此同时,对于三重区域的渗透在两个方面同时展开。  

一方面,所有曾经与三重区域交好的世界和地方势力,都被过筛子般的筛选了一遍,每一处原材料产地和倾销市场都被第二军团握在了手里,一部分奖励给了其他的铸造世界,比如说有三重区域素有龌龊的古尔格拉德,另一部分则是被扣押在原体的手中,作为营养液般三重区域吊着一口气。  

命脉握于他人手中,三个铸造世界自然只能任由原体在其面前胡作非为:对于新一代进行洗脑和同化教育自不用提,所有的安保密码也都有破晓者专家插手,就连歌颂欧姆尼赛亚的祷文,也必须先行得到原体的检阅与批注。  

三重区域曾经因为自己的名声和地位而心存侥幸:他们相信帝皇和泰拉不会任由一个大型铸造世界默默消失,原体的胡作非为迟早会得到更上一级的警告,让破晓者军团不得不黯然退场。  

但几十年后,哪怕是最傲慢的机械神甫,也不得不承认摆在面前的惨淡现实:帝皇、泰拉甚至是火星对于三重区域的神秘消失,保持着不闻不问的态度,仿佛他们从未在银河中出现过。  

显而易见的:若论讨好帝皇和泰拉大人物们的手腕,摩根远比机械神甫想象的要强得多,通过无数次利益交换和政治妥协,原体成功地让神圣泰拉方面默许了她对于三重区域的所作所为。  

被抛弃的事实对于三重区域的打击比想象中的还要大:大量的元老们就此举手投降,蜘蛛女皇的同化进程便更进了一步。  

摩根原本认为她需要一个世纪的时间,才能将三个塑造世界彻底变为自己的私人领地,让整个远东边境的实力提升一倍:但事实比她想象的更美妙,原体只用了不到五十年就完成了计划。  

而大贤者图勒,以及他现在的同僚们,就是标志着原体获得最终胜利的丰碑。  

在图勒之前,摩根前后委任的两位三重区域大贤者尚且有些对于古早年代的怀念,他们都是经历过战争的人,知道原体对于三个铸造世界的统治并非天经地义。  

虽然在明面上,他们臣服于蜘蛛女皇的利刃,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就是心甘情愿的:第一任大贤者试图将原体屠杀盟友的恶行状告给帝国的高层,在他横死后,第二任大贤者也在各个方面努力地维系着三重区域的独立性。  

不过巧合的是,这位大贤者的统治也并不长久:在图勒这些原体羽翼下成长下来的新生代,被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