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0章 韦尔斯利的新军(1/2)
北欧与西欧的连接处,卡特加特海峡。
英国皇家海军一级战列舰“不列颠尼亚号”的船长室里,一名上尉军官向皮克斯准将立正行礼,而后递出腋下夹着的文件:
“将军,最新消息,他们已在今天中午签署了条约。”
皮克斯的神色一凝。这军官说的条约就是所谓的“国际海洋公约”。
“这么快?”他接过那些文件,皱眉道,“不是说昨天他们还在争论什么‘领海范围’吗?”
“是的,将军。不过法国人很快就取得了俄国和奥地利的支持,将其他意见压了下去。”
西班牙在海洋公约的事情上肯定不会和法国作对,毕竟葡萄牙前线还要指望法军帮忙。
皮克斯翻开手中的报告,那上面是几小时前刚签署的《国际海洋法》副本,在关于领海那一条写着:
领海范围为海岸线向外6海里的区域…
后面的内容包括:专属经济区,范围为海岸线向外100海里。各国在此范围内拥有渔业管理权、矿物开采权…
争端解决机制。对于违反海洋法的行为,各国可以上诉至国际海洋法庭,由仲裁法官调解或判决…
国际海峡的通过制度…
岛屿国家的领海特殊性…
内陆国家出入海洋权益…
皮克斯阴着脸将报告丢在了桌上,摆手让那军官离开了。
他这次奉命率领20多艘战舰堵在丹麦附近以威吓参加海洋公约的国家,但很显然,这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其实这也在英国政府的预料之中,但反对的态度还是要摆出来的。
首先,法国这次打着“海洋属于所有国家”以及“自由贸易”的大旗,占足了公理和道义。可以说除了英国之外,其他国家都非常支持这一公约。
其次,来签署公约的国家实在太多了。
英国在听到风声之后,立刻就开始游说欧洲各国抵制这个组织,但法国的动员显然更成功,最终召集了80多个国家。
英国海军的确非常强大,在单独威胁某个国家时,哪怕是俄国也都要好好考虑一下。
但如果是同时威胁80多个国家,那就等于是把英国放在了全欧洲的对立面。
次日,国际海洋公约组织的第一次全体会议闭幕,挂着各国旗帜的船只陆续离开哥本哈根港,完全无视不远处虎视眈眈的英国战舰,缓缓驶入波罗的海。
皮克斯准将默默叹了口气,小声嘀咕着:“反正只是一份没有任何强制力的条约,就让法国人得意去吧。”
作为一个十八世纪的人,他确实很难理解,这样的一个国际性组织在人们思想意识方面的巨大影响力。
这在短时间内确实限制不了英国舰队,但各国民众一旦认可了海洋法为公理,那么英国舰队的封锁行为就是在挑战公理,从而被所有人所厌恶。
当这种心态影响到政府层面之后,就会转换为外交压力。
更何况,约瑟夫必然会主动加快这个过程。
葡萄牙中西部。
蒙德古河下游,科英布拉城。
葡萄牙军团指挥官路易斯·多斯桑托斯看着望远镜中潮水般退去的西班牙军队,兴奋地对韦尔斯利侯爵道:“将军,他们撤退了,我们赢了…”
“这不算什么。”英国人神色平静地拨动马缰,向矮山下走去,“塔拉韦拉连续强攻科英布拉一周了,他的士兵早已疲惫不堪。
“等我们的侧翼包抄到位,今天下午就能夺回莫尔塔瓜了。”
他又看向一旁的传令官:“命令苏格兰卫队动手吧。”
“是,将军!”
是的,早在一周前,韦尔斯利便率军从波尔图赶到了科英布拉附近,但只派了3千葡萄牙人协助城市防御,主力部队却远远地停在数十公里外待命。
直到今天,他突然对西军发起了全面反击。
占据人数优势的西班牙人却是一触即溃,很快便开始向东北方向败退。
追击的英葡联军似乎并不着急,始终保持整齐的阵型不断推进,虽然击毙了不少西军士兵,但距离塔拉韦拉侯爵的主力却似乎越来越远了。
下午三点,当塔拉韦拉终于听不到身后的枪炮声时,总算是松了口气,对传令官道:“让鲁伊尼斯军团在前面的山谷布置防线。其他人返回莫尔塔瓜休整。”
“是,将军。”
那传令官还未走远,塔拉韦拉侯爵便听到北面有枪声传来。
他皱了皱眉,对参谋道:“应该是这附近的游击队,派骑兵去看看…”
然而,他立刻便意识到不对劲,因为枪声越来越密集,绝不是游击队所能具备的火力。
他忙催马来到附近的土坡上,刚举起望远镜,就看到左翼的托雷多军团已被身着红色军装的英国人从中间突破,大量士兵正向自己这边奔逃。
他慌忙对身旁高喊:“命令鲁伊尼斯立刻原地防御,快!”
鲁伊尼斯是他手中比较精锐的部队了,等到英军的前锋出现在西班牙中路军附近时,鲁伊尼斯已在北侧拉起了三条步兵线列。
数百名英国散兵随即顶着大炮发起冲锋。
双方距离迅速拉近,英国人开始举枪射击。
鲁伊尼斯军团的士兵立刻发现,对面的火力极为凶猛。
他们射击三次的时间对面就能开四枪!
没等英国人的步兵线列逼近,他们的散兵就将鲁伊尼斯的第一道步兵线列
英国皇家海军一级战列舰“不列颠尼亚号”的船长室里,一名上尉军官向皮克斯准将立正行礼,而后递出腋下夹着的文件:
“将军,最新消息,他们已在今天中午签署了条约。”
皮克斯的神色一凝。这军官说的条约就是所谓的“国际海洋公约”。
“这么快?”他接过那些文件,皱眉道,“不是说昨天他们还在争论什么‘领海范围’吗?”
“是的,将军。不过法国人很快就取得了俄国和奥地利的支持,将其他意见压了下去。”
西班牙在海洋公约的事情上肯定不会和法国作对,毕竟葡萄牙前线还要指望法军帮忙。
皮克斯翻开手中的报告,那上面是几小时前刚签署的《国际海洋法》副本,在关于领海那一条写着:
领海范围为海岸线向外6海里的区域…
后面的内容包括:专属经济区,范围为海岸线向外100海里。各国在此范围内拥有渔业管理权、矿物开采权…
争端解决机制。对于违反海洋法的行为,各国可以上诉至国际海洋法庭,由仲裁法官调解或判决…
国际海峡的通过制度…
岛屿国家的领海特殊性…
内陆国家出入海洋权益…
皮克斯阴着脸将报告丢在了桌上,摆手让那军官离开了。
他这次奉命率领20多艘战舰堵在丹麦附近以威吓参加海洋公约的国家,但很显然,这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其实这也在英国政府的预料之中,但反对的态度还是要摆出来的。
首先,法国这次打着“海洋属于所有国家”以及“自由贸易”的大旗,占足了公理和道义。可以说除了英国之外,其他国家都非常支持这一公约。
其次,来签署公约的国家实在太多了。
英国在听到风声之后,立刻就开始游说欧洲各国抵制这个组织,但法国的动员显然更成功,最终召集了80多个国家。
英国海军的确非常强大,在单独威胁某个国家时,哪怕是俄国也都要好好考虑一下。
但如果是同时威胁80多个国家,那就等于是把英国放在了全欧洲的对立面。
次日,国际海洋公约组织的第一次全体会议闭幕,挂着各国旗帜的船只陆续离开哥本哈根港,完全无视不远处虎视眈眈的英国战舰,缓缓驶入波罗的海。
皮克斯准将默默叹了口气,小声嘀咕着:“反正只是一份没有任何强制力的条约,就让法国人得意去吧。”
作为一个十八世纪的人,他确实很难理解,这样的一个国际性组织在人们思想意识方面的巨大影响力。
这在短时间内确实限制不了英国舰队,但各国民众一旦认可了海洋法为公理,那么英国舰队的封锁行为就是在挑战公理,从而被所有人所厌恶。
当这种心态影响到政府层面之后,就会转换为外交压力。
更何况,约瑟夫必然会主动加快这个过程。
葡萄牙中西部。
蒙德古河下游,科英布拉城。
葡萄牙军团指挥官路易斯·多斯桑托斯看着望远镜中潮水般退去的西班牙军队,兴奋地对韦尔斯利侯爵道:“将军,他们撤退了,我们赢了…”
“这不算什么。”英国人神色平静地拨动马缰,向矮山下走去,“塔拉韦拉连续强攻科英布拉一周了,他的士兵早已疲惫不堪。
“等我们的侧翼包抄到位,今天下午就能夺回莫尔塔瓜了。”
他又看向一旁的传令官:“命令苏格兰卫队动手吧。”
“是,将军!”
是的,早在一周前,韦尔斯利便率军从波尔图赶到了科英布拉附近,但只派了3千葡萄牙人协助城市防御,主力部队却远远地停在数十公里外待命。
直到今天,他突然对西军发起了全面反击。
占据人数优势的西班牙人却是一触即溃,很快便开始向东北方向败退。
追击的英葡联军似乎并不着急,始终保持整齐的阵型不断推进,虽然击毙了不少西军士兵,但距离塔拉韦拉侯爵的主力却似乎越来越远了。
下午三点,当塔拉韦拉终于听不到身后的枪炮声时,总算是松了口气,对传令官道:“让鲁伊尼斯军团在前面的山谷布置防线。其他人返回莫尔塔瓜休整。”
“是,将军。”
那传令官还未走远,塔拉韦拉侯爵便听到北面有枪声传来。
他皱了皱眉,对参谋道:“应该是这附近的游击队,派骑兵去看看…”
然而,他立刻便意识到不对劲,因为枪声越来越密集,绝不是游击队所能具备的火力。
他忙催马来到附近的土坡上,刚举起望远镜,就看到左翼的托雷多军团已被身着红色军装的英国人从中间突破,大量士兵正向自己这边奔逃。
他慌忙对身旁高喊:“命令鲁伊尼斯立刻原地防御,快!”
鲁伊尼斯是他手中比较精锐的部队了,等到英军的前锋出现在西班牙中路军附近时,鲁伊尼斯已在北侧拉起了三条步兵线列。
数百名英国散兵随即顶着大炮发起冲锋。
双方距离迅速拉近,英国人开始举枪射击。
鲁伊尼斯军团的士兵立刻发现,对面的火力极为凶猛。
他们射击三次的时间对面就能开四枪!
没等英国人的步兵线列逼近,他们的散兵就将鲁伊尼斯的第一道步兵线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