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0章 队伍,散了(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奥军士兵的行为在二十一世纪的人们看来无疑是非常愚蠢的,但在排队枪毙时代,却又显得很正常。  

以燧发枪的命中率,得开上百枪才有可能从垛口的缝隙间射中他们。  

所以士兵们都已经习惯了面对敌人时大大咧咧地站着。  

一名士兵反应过来,大声示警:“或许是猎兵!”  

齐默曼连队的士兵正要蹲下躲避,就有人反驳道:“肯定不是,我刚才没看到他们的锤子。”  

这个时代的猎兵枪,也就是线膛枪装弹极为困难,要用锤子狠砸,才能将枪弹送入枪管。  

他旁边的中士也摇头道:“猎兵的射速也不可能有这么快。”  

刚才他们的连长中弹后,不到20秒就有第二拨枪弹袭来。正常来说,猎兵枪装弹起码得用40秒以上。  

那中士说着就又趴在了垛口上,想探头看个究竟。  

而后法军猎兵就如愿拿到了一个击杀功勋。  

旁边炮位的奥军少尉猫腰小跑过来,用力摆手喝令:“蹲下,都蹲下!”  

他说得还是晚了些,又有5名士兵被要塞下面射来的枪弹击中。  

短短三四分钟时间,齐默曼连队就损失了36人。  

那名少尉大声喊道:“你们的长官没告诉你们最新的条令吗?远离垛口,不要站在开阔处,尽量蹲下!”  

士兵们朝一旁倒在血泊找那个的齐默曼连长看去。  

有人喊道:“连长没提到过…可为什么要这样做?”  

“法国人装备了一种新枪,能在一百步外准确射中我们!”  

“这,这是真的?”  

“蠢货!当然是真的。”少尉喊道,“否则为什么炮兵的阵亡率这么高?!”  

从法军围攻科隆的第二天起,要塞上的炮兵,尤其是最外围防线的炮兵,每天都要伤亡超过200人。  

要知道,除非遇到骑兵突袭,不然打完一场战役都死不了这么多炮兵。  

而这次法军猎兵则会冲到要塞附近,利用大炮的射击死角,用最新的奥古斯特1790式线膛枪狙杀炮手。  

由于采用了火帽击发的方式,新枪的射程也比普通猎兵枪远一截,导致奥军很难对他们形成有效反击。  

头几天奥军被打得实在憋闷,就派大队步兵出要塞驱赶法国猎兵。  

但法军的大炮早就等在猎兵的后面。  

奥军步兵只要冒头,大炮就会用葡萄弹迎接他们。  

这样搞了几次之后,奥军步兵伤亡惨重,只得临时颁布条令,要求炮兵尽量蹲下,来躲避对面的猎兵。  

但这样一来,大炮的射击效率就低到了惨不忍睹的程度。  

法军的大炮原本就比科隆守军多——马塞纳把皇家炮兵营,以及之前战斗缴获的大炮全都调集到了科隆周围,足有200多门——于是几乎变成了单向炮火压制。  

围攻仅仅进行了12天,法军就攻破了科隆的4座主要塞中的1座,第二座也已经摇摇欲坠。  

要知道,这种要塞群都是互为倚靠的,只要其中一座被攻破,就会出现火力盲区,进攻剩下几座的难度将大幅降低。  

齐默曼连队的士兵们已是脸色煞白,想起自己刚才从垛口向外看的举动,简直就是送死。  

而后他们忽然明白了为什么会让自己一支步兵连来操作大炮。  

恐怕炮兵已经被法国猎兵射杀得差不多了…  

想到这里,他们不由得将身体缩得更紧了。  

直到天色变暗,这门18磅炮都没有射出一发炮弹。  

次日拂晓。  

一名奥军少校来到了齐默曼连队负责的炮位——也只有在光线昏暗时,这些军官才敢出现在要塞上。  

“小伙子们,你们表现得很出色!”那少校扫视没精打采的士兵们,大声鼓舞道,“我们已经渡过了最危险的阶段。  

“英国的两万援军已在汉堡登陆,半个月后就能抵达这里。  

“而布吕歇尔将军的部队也已完成休整,可能比英国人来得更早。  

“你们肯定都听说过他。对,就是那位在法军重重围堵之下,成功突破敌人防线,将军团带回莱茵东岸的普鲁士将军!  

“届时我军的兵力将达到6万以上,法国人将永远止步于科隆要塞前!”  

是的,如今联军上下已将能够阻挡住法军攻势,当做了难得的胜利。  

见士兵的眼中重新浮现出勇气,奥地利少校满意地拍了拍手,指向四周的大炮:“让那些法国佬看看你们是如何…”  

他刚说到一半,就见自己的参谋神色慌张地小跑过来,凑在他耳边快速低语几句。  

少校当即瞪大了眼睛,失声道:“什么?普鲁士退出了反法同盟…”  

他顾不上惊慌失措的士兵们,转身朝要塞的总指挥部跑去。  

不到一个小时,普鲁士和法国达成停战协议的事情就传开了,整个科隆要塞哀鸿遍野。  

虽然这里没有一个普鲁士士兵,但守军的抵抗火力却因为这则消息骤然减弱了几个档次。  

要塞底层,那名少校终于看到了刚送来的报告。  

那上面印着:普鲁士已在前天正式宣布退出反法同盟,并将所有军队撤回本土。  

普鲁士承认法国对盖尔登地区的统治,并在一个月内召回那里的所有行政官员。  

普鲁士将不再采取任何敌视法国的政策…  

而法国承诺放弃战争赔款,释放所有普鲁士俘虏,但不包括重要的军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