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2章 正面对决(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而拿破仑的手里却只有2万多名士兵。  

这其中还有近3千人是入伍不到两个月的新兵。  

他的脸上显出苦色。如果是在宽阔的战场上,他完全可以依靠自己对战场局势的精准判断,利用各种手段逐步建立优势,就像在土伦时的那样。  

但眼下,由于他之前的误判,导致他不得不在这里和奥军进行一场硬碰硬的决战。  

这对兵力劣势的法军来说,无疑是极为不利的。  

拿破仑的双手交叉在胸前,不住地深呼吸,心念飞转。  

不,一定有办法击败敌军。  

要充分发挥我的优势…  

我还有什么优势?  

他突然恢复了平静,因为,他想到了穆兰军团。  

这支仅次于直属军团的精锐部队,训练度非常高,装备有最新型的火帽枪。  

如果能用穆兰军团快速击溃正面的敌军,直接威胁梅拉斯的指挥所,就能令奥军陷入指挥混乱。  

而后再转头解决侧翼的敌人…  

拿破仑的脑海里迅速浮现出整套作战计划,转头对吕西安道:“命令朱诺少校率图卢兹第二步兵团和一个散兵营,负责左翼的防御。  

“塞律里埃中校指挥第三步兵团防御右翼。  

“他们必须保证在天黑之前没有一个敌军士兵越过他们的防线!”  

他分别给了这两人2千士兵和1千5百士兵,而他们面对的则是1万和1万5千敌军。虽然只需要守两个半小时,但这依旧是“地狱级”难度的任务。  

拿破仑指向地图,继续道:“儒贝尔军团和穆兰军团,以及全部的炮兵、骠骑兵,立刻向中路集中。  

“步兵线列沿这里和这里布置,采用四排队形…  

“炮兵阵地设在这里,这儿有块坡地,能俯瞰整个战场…  

“40分钟后我们将发起总攻。”  

下午4点20分。  

切尔沃尼在望远镜中看到自己的部队正在将法国人逼得不住后退,脸上现出了难得的轻松。  

他自从来到意大利,就一直被法军各种偷袭、伏击,心里憋闷无比,而今天终于有了和法国人正面对决的机会。  

他侧头对参谋得意道:  

“事实证明,法国佬只擅长耍阴招,如果像骑士那样战斗,这些懦夫根本不是我们的对手…”  

那参谋还未来得及附和,就听到侧前方突然传出密集的大炮轰鸣。  

切尔沃尼皱眉,再次举起望远镜,很快就看到自己的步兵线列左侧竟被炮弹撕出了一个缺口。  

足可见法军的炮火有多么猛烈。  

他侧头对参谋道:“让骑兵给我找出法国人的炮兵阵地,他们一定是集中了所有的大炮…”  

然而,立刻就有军官赶来向他报告:“将军,我们左侧出现上万法军,他们像是要发起反击。”  

切尔沃尼笑了笑:“法国人总算有点勇气了。对面的指挥官是谁?”  

“好像是那个叫波拿巴的上校。”  

“就是偷袭米兰的家伙?”  

“就是他,将军。”  

“很好。我等他很久了。”切尔沃尼点头,对传令官道,“命令全军停止前进。右侧的三个步兵团向中间靠拢。  

“约纳斯和德雷顿的团在左侧构筑第二道防线。  

“骑兵不惜一切代价给我消灭法国人的炮兵阵地。”  

他嘴上说什么“像骑士那样战斗”,但在部署作战时却极为谨慎,准备依靠优势兵力密集防守,等阿根陶和科利从侧翼包抄上来,就能以最小的伤亡歼灭拿破仑。  

很快,前出袭扰的法国散兵就发现,奥军停止了前进,刚才被炮击打乱阵型的线列阵也快速补上了大量士兵。  

但波拿巴上校给他们的命令是,在步兵纵列冲上来之前,必须持续袭击敌军。  

两个营的散兵就这样顶着奥军步兵线列的齐射,利用地形掩护,持续向对面开火。  

他们虽然未能对造成多少杀伤,但却有效地吸引了敌人的注意力。  

在付出300多人的伤亡之后,穆兰军团的20多个纵队踩着节奏极快的军鼓鼓点,向奥军步兵线列疾驰而去。  

奥地利士兵还在忙着瞄准如地鼠般到处冒头的法国散兵,穆兰军团的纵队已经冲到了距他们六七十步外,迅速展开为横队。  

奥军军官慌忙喝令士兵们改换目标,穆兰军团那边却率先发出了齐射。  

出色的射术加上火帽枪的强大威力,令奥军的步兵线列上扬起一阵血雾,上百人发出闷哼,瞬间翻倒在地。  

穆兰军团立刻原地装填,而后又向前冲出10步,举枪射击。  

仅仅三次齐射之后,上万名奥军士兵就被穆兰军团的4千来人加上不足800名散兵,打得开始出现了混乱。  

而与此同时,更后面的法军步兵线列也趁机靠近到了百余步内,开始填补穆兰军团横队之间的空隙。  

终于,法军的正面战线完成了汇合,超过9千名士兵组成三道步兵线列,在散兵的配合下不断向切尔沃尼军团发起齐射。  

而奥军右侧的三个团此时终于赶了过来,从右前方攻击法军步兵线列。  

穆兰军团的反应非常迅速,分出1千人转向左侧,和敌军形成对射。  

虽然是以少打多,但穆兰军团的战斗素质明显高出奥军一截,5千名士兵带着5千人的图卢兹军团始终压着1万4千多名奥军打。  

不过切尔沃尼也指挥得非常出色,仗着人数优势,也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