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 车堡(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弯津军工兵表现太过出色,让蜂须贺正胜这智勇双全的人物起了极大兴趣,一路都在谨慎地观察弯津军。  

弯津军的士兵在他看起来,隐隐都比一般大名豪族养着的郎党壮一圈、高半头,体格更是远远胜过那些征召来的杂兵足轻,大概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或者知多半岛上的庶民就是身体天生更强壮一些?  

他说不好,猜不出原因,但只看弯津军的平均体格,也知道这些人并不好惹,单兵作战能力不可能差到哪里去。  

不能小看这一点差距,就普通人搏斗来说,力量大一点就足够制胜了,更何况战场上挤在一起交战,没那么多周旋腾挪的余地,大多数时候就是力大能活,力小必死。  

弯津军的武器装备也极好,一水黑漆防潮厚札片胴丸、宽檐桃型铁兜和薄铁护颊,虽没像当世具足那样从头包到脚,人人形似铁疙瘩,但所有要害都满足防护要求了,同时也不失灵活性,战场机动能力也能保证。  

仅从胴丸来看,原野是大财主没错,把这么一位士兵配备齐全,少说也要花五六十贯,这还不算军服、鞋袜绑腿、长枪铁炮、水壶饭盒雨披之类。  

要是算上,一名士兵平均怎么也要一两百贯,一般低级武士也就这么一身了,顶多再多些弓箭、破甲钝器,不会强多少。  

蜂须贺正胜看了一会儿,感觉弯津军的装备也无可挑剔,绝对是砸了大价钱的,而精气神…  

弯津军士气相当高昂,奔赴战场毫无畏惧,纪律性更是无可挑剔。行军就是行军,队列整齐,所有士兵都目视前方,没有交头接耳,没有东张西望,扛在肩上的长枪都显得整齐划一,随着行进如波浪般上下起伏,仿佛这些士兵现在脑子里只在想一件事,就是前进前进再前进,别的心思什么也没有。  

蜂须贺正胜忍不住转头瞧了瞧他的手下,队列不齐,厚薄不均,哪怕没人大声喧哗但也有不少人在低声交谈,有种羊群吃完草回家的感觉。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以前他还没觉得有什么问题,但现在再看看…真的是不一样,哪怕他这边五百多人里面有不少积年老贼,不少人手上都有人命,绝对敢打敢杀,但还是感觉输了一头。  

原来,这就是强军的感觉吗?  

蜂须贺正胜越看越觉得自己以前白活了,有种井底之蛙突然被大鸟叼出井口,睁眼看世界的感觉。  

这种感觉甚至让他有些灰心丧气,想建功立业的心思都有些淡了。  

如果并川地区之外都是这种水准的军队,那他还真不如继续窝在蜂须贺乡,做做水运生意,不然出来也是白白送死。  

不过他很快又摇了摇头,暂时把这种想法丢掉了,至少美浓那边不一样,那边的军队和他的“川并众”差不了太多,顶多就是甲比他们多、比他们好,但也没到了不能打的地步。  

弯津军应该是比较特别的。  

他越发对弯津军好奇起来,再次去细看时,发现这时他身边已经换成了大批铁炮手,而这些铁炮手护具更简化一些,胴丸只剩了胸甲,但作工同样精良。行进时队列也同样整齐,只是这些铁炮手队与队之间,还携带有大量马匹车辆。  

马都是好马,以强健又年轻的挽马为主,除了毛色有差异,牙口看起来竟然都差不多,很符合他对弯津刚刚建立起来的刻板印象———什么都整齐划一,人人都一模一样,所有的一切都像是特意要求后又长久训练,硬生生弄出了一种诡异感。  

而这些挽马拖着的车辆也很特别,辐车形制,超级笨重,车轮、车壁极厚之余,车厢上还加装有大量可以竖起的包铁开孔挡板。  

同时,有些车还非常长,里面拉着东西,只是用桐蜡油布盖着,不掀开看不出是什么。  

作为运输车辆来说,这车笨重过头了,多了太多没用的东西,但不是运输车辆,弯津军为什么要带着它们?  

用来冲阵吗?  

曰本自古以来比较封闭,山地河川占比又超过80,平原极少也极零碎,战争史上几乎没有出现过战车纵横的场面,蜂须贺正胜仔细看了好一阵子,也没看出这种“弯津战车”到底是干什么的,只能推测是种战车。  

原野也带着阿清和一些军官在观察这些“车堡”。  

这玩意是新产品,属于弯津海军反哺弯津陆军的成果。或者也可以说,这是弯津陆军在“卖货远征”中出的铁炮手换来的分红。  

体现形式主要是挽马。  

知多半岛不产马,尾张也缺乏马场,全靠马贩子往这里运,所以弯津就连生产用的畜力都很紧张,根本无法大规模给弯津军配置马匹,导致弯津军真就是纯纯的步兵大队,有时就连原野都要把马临时借给传令兵替换,更不要提专门用马去拉车了。  

甚至,他以前还想让木下藤吉郎到知多半岛给他养马呢,就是因为太缺马匹了,而知多半岛这地方也确实不适合大规模养马,自然环境就这样,他也改不了,到现在建的那个小马场也没产量,基本已经要宣布失败,转为养牛了。  

但这问题在“卖货远征”后已经得以解决,北条家是穷鬼,很愿意从武田家倒腾马匹来换弯津出产的火药铁炮、花布瓷品,这能极大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有时多少还能赚一点。  

里见家正和北条家掐架,也不甘落后,盟友更是比北条家还多,发现弯津商人对马收购价格相对较高后,也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