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5章 狼狈为奸(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道防线,木栅拒马深沟壁垒阻之。  

长安以北的群山之中有不少山道,可以容纳小股部队穿插其间。我们小股精兵绕后,袭扰吐蕃军粮道。  

待吐蕃粮秣渐少,士卒疲敝,军心浮动时,再反戈一击,方为上策。”  

车光倩洋洋洒洒说了一大通,简单概括两个字:苟住!  

按他的意思,拒敌于外是对的,但不能直接莽过去决战。大方向对了还不够,影响战争胜负的往往是细节。  

“官家,士气可鼓不可泄,吐蕃军来关中也是立足未稳,不如直接一棍子把他们打死好了。此刻正是进击的时候,越是拖,民心士气越是变数大。  

要知道,我们也没有经营关中啊!”  

何昌期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在场众人可以说一个人一个意见,而且各自都有各自的道理。  

吐蕃人初来乍到立足未稳,所以该打。  

吐蕃人锋芒毕露急于求战,所以不该打。  

为了争取关中民心,所以要御敌于外。  

为了拉扯出更大的战略空间,所以要把敌人拖到长安来打。  

无论是哪一种说法,都是有道理的。可是战场上,却只有输赢两种结局。就算再有道理,如果打输了,那么一切理由都被清零,变得不值一提。  

反之,无论秉持什么歪理邪说,只要赢了,那就是正确的路线,是真理站在少数人这边。  

“今日就到这里,都散了吧,命将士们准备好,大军随时可能开拔。你们也都回去考虑一下,有什么想法,可以单独禀告于我。”  

方重勇宣布散会,现在已经过了子时,事态紧急熬夜是经常有的,只是没必要把自己逼得山穷水尽。  

他判断达扎路恭也在等机会,轻易不会出手,所以倒也不必忧虑吐蕃军这两天就攻长安。  

众人散去后,方重勇一个人坐在空空荡荡的大堂内思索对策。这里原本是都亭驿的办事衙门,本该有很多张办公桌,很多小吏在此办理与各地驿站相关的出行手续。  

可是自长安陷落以来,伴随着全国范围内驿站的瘫痪,都亭驿也停止了运作,就连窗户上都出现了蜘蛛网。  

方重勇回想起当年的达扎路恭,暗暗揣摩对方的心思。  

他觉得,达扎路恭应该一点都不着急。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由于吐蕃的地理环境决定的。吐蕃人自秋收后,便会日常性下高原进攻唐军在陇右的据点。  

俗称:下高原过冬。  

如今吐蕃人已经在春天下高原来了,那么至少今年冬天以前,他们都是不会撤兵的。现在不过是夏季,距离冬天起码还有四五个月!  

这一百多天的时间,足够吐蕃人从容掠地了。  

以方重勇对达扎路恭的了解,这一位不出手则已,出手必是杀招。  

看来,还是车光倩的建议比较有可行性。不要进入吐蕃军的预设战场,而是要在沿泾水两侧山谷设立多道防线,层层阻击,一点点消耗吐蕃军的实力。  

从汴州运粮到关中不容易,可是再怎么不容易,也比吐蕃人从兰州运粮要容易多了!  

这一战不能着急,就好像是两个掰手腕的人,一时间分不出胜负一样。  

有耐力的,则可以获得最终的胜利。  

而这一战,则是汴州军收复河西的开始,攻守易势的起点。  

“这一次,你会不会给我惊喜呢?我那位异父异母的好义兄!”  

方重勇站起身,眼睛盯着那副关中以北的局部地理图,喃喃自语道。  

其实,正如方重勇所料想的那样,达扎路恭并不着急。  

他甚至将所有军中将领请战的提议全部压下,力排众议在连云堡外扎营,并以这个小城为核心,营建防线。  

自从出征下高原,特别是来到地势低矮的关中平原以来,吐蕃军中就出现了大面积生病的情况,甚至连达扎路恭本人都出现了头晕目眩,身体乏力等症状。  

直到现在,都是稍稍缓解,没有完全根除。  

他不知道的是,长期在高原生活的人,一旦进入富氧环境,便会出现“醉氧”状态,危急时甚至有性命之忧。  

吐蕃人在高原上土生土长,其醉氧状况不是几天就可以消除的。这和长期在低海拔生活的人,去了高原适应了,再回到低海拔所产生的反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孤军深入而非齐头并进,作战风险极大。达扎路恭脑子还是很清醒的,没有急吼吼的攻长安。他要观察一下关中的局势,选择在合适的时候出手。  

更何况,他还在等一个关键的钥匙!  

“大论,金城公主之兄李承宏求见。”  

纳囊·赤托杰走进帅帐,对达扎路恭行礼禀告道。  

“嗯,做得好!”  

达扎路恭点点头,板着的脸上终于露出久违的微笑。陇右地势并不低,吐蕃人来了以后还不觉得如何。  

但关中地势比陇右低了不少,醉氧以及夏季的炎热脱水等症状,一直困扰着吐蕃人。再加上之前纳囊·赤托杰被宝臣大帅教训了一顿,以至于达扎路恭这一路都心情很差。  

“李承宏是打开长安这把锁的钥匙,捏住他,我们才能在关中立足,你莫要怠慢他了。”  

达扎路恭提醒了一句,纳囊·赤托杰点点头,走出了帅帐。  

很快,身着“龙袍”的李承宏就被带到吐蕃军帅帐内。  

李承宏是金城公主的兄长,邠王李守礼之子。邠王李守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