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4章 这里的夜晚静悄悄(2/3)
代出现的问题,荆襄朝廷一个也不少。
文臣内斗,武将蠢蠢欲动,政令不出襄阳,市场混乱,私铸铜钱,私盐泛滥,国库空虚,民不聊生…等等等等。
多多少少都有,程度不一而已。
似乎哪一个都不该出现,但哪一个朝廷也解决不了。
卢杞从洪州回来,直接告了鲁炅一状,说他“畏敌不前”加上“滥铸铜钱”,似乎是有不臣之心。
其实如果这是事实,那么卢杞说的自然没问题,因为畏敌不前等同于不听圣旨,滥铸铜钱等同于控制地方经济。
再加上李璬对于“节度使”这三个字神经过敏,极为忌惮。不得不说,卢杞这次出拳可谓狠辣,打到了要害处。
“陛下明鉴!”
卢杞伏跪于地重重叩首,对着李璬哭嚎道:“豫章城孩童都在传唱鲁家钱,换江山。城中百姓都喜好用鲁炅所铸之钱,而不用朝廷之钱,望陛下明鉴啊!”
一旁的颜真卿,看着卢杞前前后后一番表演,都已经恶心得无语了。
果然,李璬面色忧虑看向他问道。
“回陛下,微臣无话可说。如今大战一触即发,临阵换将乃是兵家大忌。可等此战结束后,招鲁节帅回襄阳对质。”
颜真卿面色淡然对李璬说道,懒得跟卢杞去争论。
很多人,做人的下限极低。
他们的本事,就是把你也拉到跟他一个水平,然后他们再用丰富的经验胡搅蛮缠,把水搅浑来击败你。
对于这种人,不理他,不跟着他的思路走就是了。
卢杞举出的那些证据,根本无法证实,可问题却在于,它也没法证伪啊!
鲁炅不肯进兵是事实,要是跟卢杞去争论鲁炅为什么不进兵,为什么要“畏缩不前”,那就中了对方的奸计!
“陛下!”
卢杞突然嘶声打断颜真卿道:“颜相公素来与鲁将军有旧,当年鲁将军出任江南西道节度使,还是颜相公举荐的!颜相公为自己人说话,枉顾是非曲直,其心可诛!”
他袖中手指都已经掐出血印,心中七上八下的,面上却又涕泪纵横,继续哭诉道:“微臣一片赤诚,愿意以死报国,只恐…只恐有些人沆瀣一气,蒙蔽圣听,行那汴州方清之事!”
卢杞意有所指,就差没直接指着颜真卿的鼻子,骂他要篡位了。
李璬猛地站起,案上茶盏翻倒染黄奏折。刚要破口大骂,忽然感觉脑袋一阵眩晕,不得不扶住蟠龙柱,很久之后才恢复过来。
李璬看着阶下跪着的卢杞,哭诉不止,又看了看一旁面色淡然不屑争辩的颜真卿,忽然想起儿时太傅教的郑伯克段于鄢。
心中腻歪得不行。文人相轻,斗是常态。当年张九龄就喜欢说李林甫的坏话,李林甫更是喜欢反咬。
可如今面前这两位臣子,谁是郑伯,谁又是叔段呢?
李璬不是傻子,他知道,卢杞的话明显有夸张的成分,以及他自己的私人目的。至于童谣什么的,也极有可能是卢杞自己编出来的。
当然了,李璬也知道,卢杞之所以现在能在这里大放厥词,是因为他这个皇帝需要用这个工具,来压住位高权重的颜真卿。哪一天颜真卿不在了,卢杞这废物也没有留下的必要。
颜真卿与鲁炅联手的话,威力巨大,已经拥有废立天子的能力。
换言之,一个人有没有想法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没有这个能力。
鲁炅有没有反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和颜真卿关系好,内外勾结的话,换天子足够了!
想到这里,李璬面色微变,随即坐回龙椅。
他长叹一声,对颜真卿说道:“洪州乃是前线重地,万万不能有失。不如颜相公走一趟豫章,暗地里查实一下这些事情,顺便,安抚一下鲁节帅和三军将士。”
听到这话,颜真卿知道事情已经没了回转的余地,他对李璬叉手行礼道:“回陛下,微臣这便启程去豫章,请陛下保重。”
说完,他便转身离开紫宸殿。
卢杞缓缓从地上爬起来,悄悄瞥了一眼颜真卿离去的方向,心中悬着的大石终于落地。
“大帅,你看我给你带什么回来了。”
郝廷玉一脸激动的说道,刚刚下船,就把手中的包袱递给前来迎接他的李光弼。
二人一起来到鄱阳湖水寨的某处竹楼,那是李光弼的临时居所。
落座之后,李光弼把包袱打开,里面是一套崭新的厚棉衣,还有一封书信。他拆开一看,是王韫秀写给自己这个“义兄”的。
信中也都是些家长里短的话,说李光弼的儿子李汇,现在和他们一起住,读书很努力,准备几年后,考科举入朝为官。
还说马上要冬天了,送一套棉衣给李光弼御寒,让郝廷玉带来之类的。
“义父当年,死得太不值当了!”
李光弼将书信放下,忍不住一声长叹。
“大帅,咱们以后,也是开国功臣,不会堕了王大帅的威名呀。”
郝廷玉笑道。
李光弼瞪了他一眼,却是没有再说什么。
是啊,他现在有什么理由为李唐出头呢?郝廷玉不过是说话太坦白罢了。
就算是自立为王,也不可能给李家皇帝当狗啊!
“朝廷的书信呢?”
李光弼反问道。
郝廷玉这才恍然大悟,从袖口摸出一封枢密院的信函,递给李光弼。
接过信一目十行
文臣内斗,武将蠢蠢欲动,政令不出襄阳,市场混乱,私铸铜钱,私盐泛滥,国库空虚,民不聊生…等等等等。
多多少少都有,程度不一而已。
似乎哪一个都不该出现,但哪一个朝廷也解决不了。
卢杞从洪州回来,直接告了鲁炅一状,说他“畏敌不前”加上“滥铸铜钱”,似乎是有不臣之心。
其实如果这是事实,那么卢杞说的自然没问题,因为畏敌不前等同于不听圣旨,滥铸铜钱等同于控制地方经济。
再加上李璬对于“节度使”这三个字神经过敏,极为忌惮。不得不说,卢杞这次出拳可谓狠辣,打到了要害处。
“陛下明鉴!”
卢杞伏跪于地重重叩首,对着李璬哭嚎道:“豫章城孩童都在传唱鲁家钱,换江山。城中百姓都喜好用鲁炅所铸之钱,而不用朝廷之钱,望陛下明鉴啊!”
一旁的颜真卿,看着卢杞前前后后一番表演,都已经恶心得无语了。
果然,李璬面色忧虑看向他问道。
“回陛下,微臣无话可说。如今大战一触即发,临阵换将乃是兵家大忌。可等此战结束后,招鲁节帅回襄阳对质。”
颜真卿面色淡然对李璬说道,懒得跟卢杞去争论。
很多人,做人的下限极低。
他们的本事,就是把你也拉到跟他一个水平,然后他们再用丰富的经验胡搅蛮缠,把水搅浑来击败你。
对于这种人,不理他,不跟着他的思路走就是了。
卢杞举出的那些证据,根本无法证实,可问题却在于,它也没法证伪啊!
鲁炅不肯进兵是事实,要是跟卢杞去争论鲁炅为什么不进兵,为什么要“畏缩不前”,那就中了对方的奸计!
“陛下!”
卢杞突然嘶声打断颜真卿道:“颜相公素来与鲁将军有旧,当年鲁将军出任江南西道节度使,还是颜相公举荐的!颜相公为自己人说话,枉顾是非曲直,其心可诛!”
他袖中手指都已经掐出血印,心中七上八下的,面上却又涕泪纵横,继续哭诉道:“微臣一片赤诚,愿意以死报国,只恐…只恐有些人沆瀣一气,蒙蔽圣听,行那汴州方清之事!”
卢杞意有所指,就差没直接指着颜真卿的鼻子,骂他要篡位了。
李璬猛地站起,案上茶盏翻倒染黄奏折。刚要破口大骂,忽然感觉脑袋一阵眩晕,不得不扶住蟠龙柱,很久之后才恢复过来。
李璬看着阶下跪着的卢杞,哭诉不止,又看了看一旁面色淡然不屑争辩的颜真卿,忽然想起儿时太傅教的郑伯克段于鄢。
心中腻歪得不行。文人相轻,斗是常态。当年张九龄就喜欢说李林甫的坏话,李林甫更是喜欢反咬。
可如今面前这两位臣子,谁是郑伯,谁又是叔段呢?
李璬不是傻子,他知道,卢杞的话明显有夸张的成分,以及他自己的私人目的。至于童谣什么的,也极有可能是卢杞自己编出来的。
当然了,李璬也知道,卢杞之所以现在能在这里大放厥词,是因为他这个皇帝需要用这个工具,来压住位高权重的颜真卿。哪一天颜真卿不在了,卢杞这废物也没有留下的必要。
颜真卿与鲁炅联手的话,威力巨大,已经拥有废立天子的能力。
换言之,一个人有没有想法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没有这个能力。
鲁炅有没有反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和颜真卿关系好,内外勾结的话,换天子足够了!
想到这里,李璬面色微变,随即坐回龙椅。
他长叹一声,对颜真卿说道:“洪州乃是前线重地,万万不能有失。不如颜相公走一趟豫章,暗地里查实一下这些事情,顺便,安抚一下鲁节帅和三军将士。”
听到这话,颜真卿知道事情已经没了回转的余地,他对李璬叉手行礼道:“回陛下,微臣这便启程去豫章,请陛下保重。”
说完,他便转身离开紫宸殿。
卢杞缓缓从地上爬起来,悄悄瞥了一眼颜真卿离去的方向,心中悬着的大石终于落地。
“大帅,你看我给你带什么回来了。”
郝廷玉一脸激动的说道,刚刚下船,就把手中的包袱递给前来迎接他的李光弼。
二人一起来到鄱阳湖水寨的某处竹楼,那是李光弼的临时居所。
落座之后,李光弼把包袱打开,里面是一套崭新的厚棉衣,还有一封书信。他拆开一看,是王韫秀写给自己这个“义兄”的。
信中也都是些家长里短的话,说李光弼的儿子李汇,现在和他们一起住,读书很努力,准备几年后,考科举入朝为官。
还说马上要冬天了,送一套棉衣给李光弼御寒,让郝廷玉带来之类的。
“义父当年,死得太不值当了!”
李光弼将书信放下,忍不住一声长叹。
“大帅,咱们以后,也是开国功臣,不会堕了王大帅的威名呀。”
郝廷玉笑道。
李光弼瞪了他一眼,却是没有再说什么。
是啊,他现在有什么理由为李唐出头呢?郝廷玉不过是说话太坦白罢了。
就算是自立为王,也不可能给李家皇帝当狗啊!
“朝廷的书信呢?”
李光弼反问道。
郝廷玉这才恍然大悟,从袖口摸出一封枢密院的信函,递给李光弼。
接过信一目十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