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4章 两难自解(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史朝清并未做好“接班”的准备,虽然他和其母辛夫人都知道,这位置迟早都是自己来坐,可是事态的发展,却又总是出乎意料。  

“清儿,汴州那边…怎么说?”  

辛夫人低声问道,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  

如果以女人的视角来看,辛夫人是幸福的。  

即便史思明并不是什么好人,但对她,对史朝清,那是真的不错。  

坏人,很多时候并不一定是坏男人。  

史朝清抬起头,勉强挤出一丝笑容:“母亲,汴州朝廷让我们归顺,说是可以保留我的爵位和封地。”  

辛夫人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希望,但很快又被担忧取代:“那…你父亲的事,他们怎么说?”  

史朝清沉默片刻,低声道:“父亲的事,他们只字未提。”  

如今的局面,对一个十多岁的少年来说,还是太勉强了些。  

史朝清哪里有什么主意啊!  

辛夫人叹了口气,眼中泛起泪光:“你父亲一生征战,最后却落得如此下场…清儿,我们该怎么办?”  

她心中不甘,只是一个妇道人家,说了也不算,什么也做不了。  

史朝清握紧拳头,心中满是纠结。  

他知道,实际上幽州如今已是孤城一座,汴州朝廷的大军随时可能兵临城下。  

若不投降,只怕城破之日,便是他们母子丧命之时。  

可若是投降,他又如何对得起父亲的在天之灵?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史朝清的舅舅辛雄和辛俊,二人联袂大步走进殿内,脸上都带着凝重之色。如今,辛家人就是史朝清唯一的依靠,其他人都不可信!  

“朝清,汴州的劝降书,你可看了?”辛雄沉声问道,语气中带着一丝急切。  

汴州军即将兵临城下的事情,在幽州“某些人”中已经不是什么秘密,甚至可以说城内暗流涌动,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变乱。  

史朝清点点头,叹了口气,将手中的书信递给辛雄问道:“舅舅,您怎么看?”  

辛雄接过书信,快速浏览了一遍,随即抬起头,目光坚定:“朝清,如今形势已不容我们犹豫。汴州朝廷兵强马壮,河北各州县已纷纷归顺,我们若再顽抗,只怕会步你父亲的后尘。”  

然而史朝清的二舅辛俊闻言,却是眉头紧皱,立即反驳道:“大哥,此言差矣!我们辛氏一族在幽州经营多年,根基深厚,岂能轻易投降?汴州朝廷虽强,但我们若能联合契丹和奚人,未必没有一战之力!”  

辛俊所言一点也不夸张。史思明能在幽州站稳脚跟,全靠辛氏在幽州的关系网,史思明对辛氏好,未尝没有看重妻家势力的缘由。  

辛雄冷笑一声,语气中带着讥讽:  

“二弟,你莫要再痴心妄想了!  

契丹和奚人不过是墙头草,如今汴州朝廷势大,他们怎会为了我们与朝廷为敌?  

更何况,史思明已死,我们还有什么筹码与他们谈判?  

方清为人如何不好说,但打仗的本事不是吹出来的!  

你要战好说,你带兵自去,某是不去的!”  

听到这话,辛俊不甘示弱,拍案而起:  

“大哥,你未免太过悲观!  

我们手中还有数万精兵,幽州城高墙厚,粮草充足,坚守数月不成问题。  

只要我们能撑到汴州朝廷内乱,未必没有翻盘的机会!”  

辛雄摇了摇头,语气中带着无奈:  

“二弟,你太天真了。  

汴州朝廷如今如日中天,方清更是深得民心,内乱从何谈起?  

我们若再执迷不悟,只怕会葬送整个辛氏一族!”  

这话说完,就连辛夫人也忍不住暗暗点头。  

汴州朝廷颇得人心,即便是她这个妇道人家亦是有所耳闻。  

幽州城能不能守住且不去说,辛俊所说的“汴州朝廷内乱”,那就是纯胡扯了。  

别人都有席卷天下之势了,内部有谁会在这个时候捣乱?  

坐享其成,改朝换代难道不好吗?  

辛俊怒目圆睁,指着辛雄的鼻子骂道:  

“大哥,你这是在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我们辛氏一族何时变得如此懦弱?难道你要让朝清背负投降的骂名吗?”  

辛雄毫不退让,冷声道:  

“二弟,你口口声声说为了辛氏,可你有没有想过,若是城破之日,我们所有人都难逃一死!  

到那时,史家的血脉断绝,你又有何面目去见九泉之下的先人?  

争口气有个屁用,人要活着才有将来,死了就什么都没了!”  

两人的争吵愈发激烈,恨不得互掐脖子,殿内的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史朝清坐在“龙椅”上,听着两位舅舅的争论,心中愈发纠结。  

他知道,辛雄的话虽然刺耳,但句句属实;  

而辛俊的坚持,不过是当了“嘴替”而已,句句所言皆是自己心中所想。  

辛夫人见儿子神情痛苦,忍不住开口道:“清儿,你…你怎么看?”  

史朝清抬起头,目光在两位舅舅之间游移,最终缓缓开口道:“两位舅舅,你们的意见我都明白。可是…我们真的没有选择余地了吗?”  

辛雄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欣慰道:  

“朝清,你能这么想,舅舅很欣慰。  

投降虽不光彩,但至少能保住我们一族的性命。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人要活着才能谈以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