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5章 该出手时就出手(2/3)
勇满不在乎的说道。
听到这话,严庄转念一想,发现自己还是不够大气。得亏他不是方重勇,如果是,这时候估计已经激动得发抖了。
方重勇就不一样,稳如老狗,对关中一点都不上心。
其实,就算没有刘忠翼,方重勇也不觉得有什么损失。无非是多熬一点时间罢了。关中那边政治根基不稳,大乱只是迟早罢了。
机会,只要愿意等,总会有的。
“官家说的对。”
严庄点点头道。
“不过还是要尽早做准备,看李栖筠回来以后,会带给我们什么惊喜吧。”
方重勇叹了口气说道。
洛阳一旦打起来,会影响天下的格局。只不过现在就说一统天下,还为时尚早。
如果只是占领土地,而不整合地盘,不进行政治改革。那最后,不过是走老路罢了,或许还不如大宋。
方重勇一点都不着急,他甚至觉得现在的进展有些快了,地盘还没经营好。
“凭票买盐!凭票买盐!没票的不要在官营的盐铺排队!”
一个皂吏在官营的盐铺门前大喊道,态度非常恶劣。但排队的人有增无减,没有任何人因为皂吏的态度差,就不排队了。
方重勇穿着麻布衣,顶着幞头在一旁观摩人们排队买盐。试图了解朝廷盐政运转的细节。
官营的盐铺并不在开封县城内,甚至不在皇城内,而是挨着运河的渡口,人来人往,交通非常方便。
限购的官盐很便宜无须多言,只是这买盐的人,好像多得有点超乎想象。
“我问你,一家五口,一个月要吃盐多少?”
方重勇向身旁的大聪明询问道。
“回官家,大概要吃十七斤盐。”
大聪明叉手行礼答道。
这个量多吗?
答案是不仅多,甚至多得有点离谱了。
但这是在唐代,普通百姓要从事强度非常高的体力劳动,身体的盐分损失很大,必须要补充。
不然,就没力气下地干活了。
如果再把腌制咸菜所需的盐也算上,那就更多了。农家的咸菜不仅给自己吃,甚至很多时候是当做商品贩卖的。
所以古代的盐政,其影响力,看似稀松平常,实则是核弹级别的。
“官家,很多人去官府告状,说外州百姓也来这里买盐,渡口那边也给他们开票据,这样不妥。应该只许本州百姓买低价盐。”
大聪明小心翼翼的建议道。
所谓“外州”,不是在说汴州以外的其他地区,而是说的汴州朝廷无法所管辖的其他地区。
如关中,如河北等。
这些地方,都有很重的盐税,许多人甚至走几天的路来汴州买低价盐。当然了,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坐船,只有汴州的运河渡口,才能开“票据”。有票据才能买低价盐。
当初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方重勇直接大手一挥:既然是限购,那就一视同仁。只要是买来自己吃的,一律接待,不分什么辖区内和辖区外。
中枢里面很多人都反对,但方重勇力排众议,咬死了不松口。
“你啊,不要听那些商贾们聒噪。他们是觉得不能卖盐给外地人,赚不到钱就是亏了,觉得是官府挡了他们的财路。”
方重勇嗤之以鼻道。
限价盐并不能保证满足一家所需,不足的部分,还要找私营的盐商去买。其实方重勇还是给这些商贾们留了活路的,只是不让盐商操纵盐价而已。
不过汴州这边,因为有便宜且限量的官盐。所以就算是私盐,也比外州的盐要便宜许多。
方重勇的想法,是不要盯着那点苍头小利,先把蛋糕做大了再说。
经济环境好了,才会吸引更多人来安居乐业。怎么能因为一袋盐就把人都往外面赶呢?
让外州之人买汴州低价的官盐,无论如何都是不亏的。退一万步来说,那些地方的人,吃盐的需求满足了,管辖他们的藩镇节帅,就收不到盐税了呀!
自己可以不补强,但敌人必须要削弱。
比如说现在河北的高盐税,还不是史思明为了打仗搞出来的,为了筹措军费攻克史朝义占领的平卢镇。
沧州的长芦盐场,其产量明明一家就可以供给整个河北的食盐,但史思明就是卡着不出货。
结果就是沧州人吃不到便宜的本地盐,这些人反倒是渡过黄河,去河对岸的登州那边买便宜盐,最后形成了双输的局面。
史思明收不到盐税,本地人也不吃本地盐。
搞得一地鸡毛。
面对这种窘境,史思明明明知道是方重勇摆了他一道,却又毫无办法。他总不能把渡河去买便宜盐的人都给杀了吧?
社会治理的威力就在这里了,很多战争,并非是动刀动枪,杀人不见血的模式比比皆是。
大聪明哪里知道这些弯弯绕绕,他也不懂方重勇肚子里有多少坏水,只得木然点头。
正当方重勇兴致勃勃观察汴州各类商铺怎么运转的时候,严庄急急忙忙的走过来,压低声音说道:
“官家,李栖筠回来了,跟他一起的,还有安守忠的副将李庭望。”
安守忠居然派人来汴州了?
很有诚意嘛,看来这位节帅的情况很危急。
方重勇微微点头道:“去开封府衙吧,有好戏了!”
“可不是嘛,刘忠翼来了,李庭望也来了。两边若是见上一面,估计会很有趣。”
听到这话,严庄转念一想,发现自己还是不够大气。得亏他不是方重勇,如果是,这时候估计已经激动得发抖了。
方重勇就不一样,稳如老狗,对关中一点都不上心。
其实,就算没有刘忠翼,方重勇也不觉得有什么损失。无非是多熬一点时间罢了。关中那边政治根基不稳,大乱只是迟早罢了。
机会,只要愿意等,总会有的。
“官家说的对。”
严庄点点头道。
“不过还是要尽早做准备,看李栖筠回来以后,会带给我们什么惊喜吧。”
方重勇叹了口气说道。
洛阳一旦打起来,会影响天下的格局。只不过现在就说一统天下,还为时尚早。
如果只是占领土地,而不整合地盘,不进行政治改革。那最后,不过是走老路罢了,或许还不如大宋。
方重勇一点都不着急,他甚至觉得现在的进展有些快了,地盘还没经营好。
“凭票买盐!凭票买盐!没票的不要在官营的盐铺排队!”
一个皂吏在官营的盐铺门前大喊道,态度非常恶劣。但排队的人有增无减,没有任何人因为皂吏的态度差,就不排队了。
方重勇穿着麻布衣,顶着幞头在一旁观摩人们排队买盐。试图了解朝廷盐政运转的细节。
官营的盐铺并不在开封县城内,甚至不在皇城内,而是挨着运河的渡口,人来人往,交通非常方便。
限购的官盐很便宜无须多言,只是这买盐的人,好像多得有点超乎想象。
“我问你,一家五口,一个月要吃盐多少?”
方重勇向身旁的大聪明询问道。
“回官家,大概要吃十七斤盐。”
大聪明叉手行礼答道。
这个量多吗?
答案是不仅多,甚至多得有点离谱了。
但这是在唐代,普通百姓要从事强度非常高的体力劳动,身体的盐分损失很大,必须要补充。
不然,就没力气下地干活了。
如果再把腌制咸菜所需的盐也算上,那就更多了。农家的咸菜不仅给自己吃,甚至很多时候是当做商品贩卖的。
所以古代的盐政,其影响力,看似稀松平常,实则是核弹级别的。
“官家,很多人去官府告状,说外州百姓也来这里买盐,渡口那边也给他们开票据,这样不妥。应该只许本州百姓买低价盐。”
大聪明小心翼翼的建议道。
所谓“外州”,不是在说汴州以外的其他地区,而是说的汴州朝廷无法所管辖的其他地区。
如关中,如河北等。
这些地方,都有很重的盐税,许多人甚至走几天的路来汴州买低价盐。当然了,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坐船,只有汴州的运河渡口,才能开“票据”。有票据才能买低价盐。
当初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方重勇直接大手一挥:既然是限购,那就一视同仁。只要是买来自己吃的,一律接待,不分什么辖区内和辖区外。
中枢里面很多人都反对,但方重勇力排众议,咬死了不松口。
“你啊,不要听那些商贾们聒噪。他们是觉得不能卖盐给外地人,赚不到钱就是亏了,觉得是官府挡了他们的财路。”
方重勇嗤之以鼻道。
限价盐并不能保证满足一家所需,不足的部分,还要找私营的盐商去买。其实方重勇还是给这些商贾们留了活路的,只是不让盐商操纵盐价而已。
不过汴州这边,因为有便宜且限量的官盐。所以就算是私盐,也比外州的盐要便宜许多。
方重勇的想法,是不要盯着那点苍头小利,先把蛋糕做大了再说。
经济环境好了,才会吸引更多人来安居乐业。怎么能因为一袋盐就把人都往外面赶呢?
让外州之人买汴州低价的官盐,无论如何都是不亏的。退一万步来说,那些地方的人,吃盐的需求满足了,管辖他们的藩镇节帅,就收不到盐税了呀!
自己可以不补强,但敌人必须要削弱。
比如说现在河北的高盐税,还不是史思明为了打仗搞出来的,为了筹措军费攻克史朝义占领的平卢镇。
沧州的长芦盐场,其产量明明一家就可以供给整个河北的食盐,但史思明就是卡着不出货。
结果就是沧州人吃不到便宜的本地盐,这些人反倒是渡过黄河,去河对岸的登州那边买便宜盐,最后形成了双输的局面。
史思明收不到盐税,本地人也不吃本地盐。
搞得一地鸡毛。
面对这种窘境,史思明明明知道是方重勇摆了他一道,却又毫无办法。他总不能把渡河去买便宜盐的人都给杀了吧?
社会治理的威力就在这里了,很多战争,并非是动刀动枪,杀人不见血的模式比比皆是。
大聪明哪里知道这些弯弯绕绕,他也不懂方重勇肚子里有多少坏水,只得木然点头。
正当方重勇兴致勃勃观察汴州各类商铺怎么运转的时候,严庄急急忙忙的走过来,压低声音说道:
“官家,李栖筠回来了,跟他一起的,还有安守忠的副将李庭望。”
安守忠居然派人来汴州了?
很有诚意嘛,看来这位节帅的情况很危急。
方重勇微微点头道:“去开封府衙吧,有好戏了!”
“可不是嘛,刘忠翼来了,李庭望也来了。两边若是见上一面,估计会很有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