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王者之风(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崔乾佑身上有一系列的问题要处理。  

首先,他要从官奴变成“私奴”,而且需要让所属的“主人”出面,帮忙解决“逃奴”的问题。  

这一步就能把绝大多的“良家子”拦在门外了。  

其次,光变成私奴也没有用,因为奴籍是不能加入龙武军的,崔乾佑还需要自己的“主人”,帮忙解决脱离奴籍的问题。  

这一步看上去并不难,而且是有几乎写明了的“潜规则”可以走。但崔乾佑得罪了方有德,就证明无人会为他出头办这件事。  

除非是方有德的儿子方重勇出面担保。  

最后,崔乾佑还要通过龙武军的考核,顺利进入其中,最好还能弄一个低级军官当当。  

这得亏是李隆基正好在重组龙武军,招募天下勇壮不问出身。要不然,崔乾佑连这条路都走不通。  

可以这么说,现在的情况,等于是他原来那个号的社会关系都废了,现在要重新安置一个身份。  

这件事就恰好只能方重勇来办,其他人来了都不好使。  

“此事是有些难办,不过也不是没有办法,到时候让你恢复军籍便是。  

当然了,重新回幽州肯定不可能。”  

方重勇沉吟片刻说道。  

崔乾佑大喜过望,今夜他本就抱着玉石俱焚之心,没想到此事居然还可以柳暗花明!  

“你是博陵崔氏出身,就算家道中落,去考个明经科的科举应该问题不大啊。世家出身,为何不行科举之事呢?”  

方重勇忽然想起这一茬,疑惑问道。  

科举流行之后,世家当官的优势被大大的强化了!  

这个说法看似比较奇怪,但根据大唐开启科举后的情况显示,门荫的官员比例,越来越低;而科举中第的官员当中,世家出身的人不在少数。总体上说,世家子弟当官的比例,反而是扩大了而不是缩小了。3  

“郎君有所不知啊,河北人家里若是没有人脉,去参加科举,哪里有出路啊。  

唯有从军,才能杀出一条血路来。”  

一提到科举,崔乾佑眼神黯淡下来。自己的事情自己知道,大唐对河北的科举歧视政策,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大名鼎鼎的“学期房”制度,已经快把很多河北世家变成“河南世家”了。7  

要是不到长安租房准备科举,再像狗一般四处走门路行卷,那科举中第的几率,绝对是零。  

“原来科举这么难考啊。”  

方重勇忍不住感慨的叹息了一声。  

自家人知道自家事,郑叔清就跟他说过,他要考进士,和崔乾佑一样,成功的可能性也是零。  

除非苦读十年书,然后一步一步往那个圈子里钻。  

考不上倒不是因为别的原因,而是进士科太难考了,靠真才实学,和别人同台竞争,方重勇完全没机会。  

但他作为方有德之子,中第却又是铁板钉钉的事情。  

考上的办法包括但不限于圣人背后授意钦点,考官大放水,替换试卷,甚至是直接请枪手替考等等。2  

要是这些都不行,李隆基还可以单独给方重勇一个人开一道恩科。4  

比如说“贤良方正科”。  

类似的名录只要皇帝想开,随时都能开,就只有方重勇一个人参加,不中也中了。11  

典型的“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2  

在这个时代,如果一个人已经沦落到要规规矩矩去跟别人争科举名额的地步,那就证明他的家道已经中落到了一定程度,马上就要滑落到寒门了。1  

“你今日暂且住下,明日我去帮你问问,看此事应该如何运作。”  

方重勇看着崔乾佑温言说道。  

“郎君之恩,某没齿难忘。请受某一拜,大恩不言谢,将来某对恩公必有厚报!”6  

崔乾佑连忙跪下,对着方重勇深深一拜,磕了一个头。  

“那些都是后话,我先把我父亲惹出来的乱子收拾好吧。”  

方重勇长叹一声,实在是搞不懂他那个渣爹方有德办事是怎样一个原则。  

将崔乾佑安顿好了以后,方大福来到卧房,似乎是有话想说。  

“这个崔乾佑有什么问题么?”  

方重勇疑惑问道。  

方大福摆了摆手道:“郎君行事有王者之风,令人叹服。”  

“王者之风?”  

方重勇一脸错愣,不明白方大福想说什么。  

“此人是阿郎在幽州革除军籍的,郎君只要将其扭送官府即可,自然会有人来处置。  

但郎君的处置方法,是恢复其军籍,化解这段恩怨,甚至可以说是化敌为友结下善缘。  

光这一点,就已经比阿郎更强了。”  

“这就是你不懂了。”  

方重勇无奈摆了摆手,继续说道:“风起于青萍之末啊,谁都有龙游浅滩的时候。说不定将来我也有落难的时候呢?到时候就看从前积德积得够不够多了。”8  

方大福呵呵一笑,什么也没说,对着方重勇叉手行了一礼。  

“福叔很能打啊,崔乾佑可是幽州墨斗军的边将。”  

方重勇笑道。  

方大福不以为意一笑,用很是平淡的口吻道:“当年奴是阿郎的苍头,专门阵前搏杀,垫后救主的。崔乾佑跟奴比单打独斗,岂不以短击长?至于厨艺,那是成家后慢慢练的。”6  

听完这番话,方重勇看着他和善的面庞,很难想象十多年前,这位是个杀人不眨眼的阵前武夫。  

方大福退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