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六章 离开(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起身拔刀,怒目相向。  

李琩顿时怒了,指着盖威骂道:  

“好个狗东西!堂前动刀,来人!拖出去给我打。”  

马敦和胡四立即进来,将仍是骂骂咧咧的盖威给拖出去了,他们俩负责行刑的话,那就是挠痒痒。  

大家都知道,李琩不过是做做样子,给皇甫和盖威一个台阶下,否则任由这小子继续跟皇甫顶嘴,人家真能办了他。  

“节帅不要跟他一般见识,这就是一个愣头青,”李琩笑呵呵的看向皇甫。  

皇甫笑了笑:“无妨的,跟他老子一个性子,听不得忠言啊。”  

“分明就是一个混蛋,”王难得冷笑道:  

“敢在节度使面前拔刀,也就是节帅大度,换做别人,他今天惟死而已。”  

“你闭嘴吧,”杜希望狠狠瞪了王难得一眼,你是非得让隋王开口训斥你才舒服吗?  

堂下的哥舒翰一直没有说话,只是安静的坐着,从他个人角度来看,肯定还是倾向于继续跟着盖嘉运混。  

因为在河西,盖嘉运一个人可以说了算,但是在陇右,皇甫惟明受到的制约太大了。  

安思顺听到这里,赶忙岔开话题,看向哥舒翰道:  

“西海北畔的军镇建成之后,驻军多少合适?”  

他这么一开口,将大家的注意力便转移开了。  

哥舒翰答道:“一千即可,甚至可以更少,这座军镇主要做为龙驹岛的补给中转,防卫任务并不大,毕竟距离安人城并不远。”  

“那么伏俟城呢?”安思顺又问。  

哥舒翰想了想,看向韦光乘道:“四千应该差不多了,但是需要有两千匹战马。”  

韦光乘点了点头:“这一点我会上报朝廷,等中书门下批了你们的建制,再做筹备,当下嘛,暂时由你麾下的赤水军驻扎,伏俟城将来肯定是要设郡的,太守,应该还是你来兼着,但是内政官员,还是要长安派人来的。”  

哥舒翰点了点头:“一切听从朝廷安排。”  

安思顺笑了笑,看向李琩道:  

“伏俟城、龙驹岛,还有这座军镇,都要有新的名字,取名一事,隋王当仁不让。”  

杜希望也赶忙道:“是啊,如今归属我大唐,肯定不能再用旧名了。”  

其他人也纷纷附和,希望李琩取名。  

这是符合惯例的,不需要上报朝廷,西北藩镇的军镇名称,圣人取名的只有几个,剩下的大部分都是节度使自己取的。  

李琩道:“新建之军镇,就叫神威城吧,以彰显我大唐军威,龙驹岛改名应龙城,应龙者,为雷雨之神,专杀白狗,取震慑妖神之意,至于伏俟城,还是回到长安之后,由圣人亲自赐名。”  

“是这个道理,”李峘微笑点头:  

“此城战略意义重大,今后好好经营,可拓展疆域千里,将吐谷浑当年旧地归入我大唐版图,亦可震慑吐蕃,还是圣人赐名更为合适。”  

至于西海地盘到底归谁,也没有个结论,人家皇甫惟明不同意,李琩也没办法强来。  

会议结束之后,韦光乘跟着李琩后面,小声道:  

“国政大事,隋王还是不要自己拿主意,这件事暂且作罢,等到回来长安,听听右相的意思。”  

李琩长出一口气,道:  

“陇右与河西本为兄弟藩镇,本该是血脉一体,荣辱与共,如今却成了争家当的兄弟,一个个的仿若仇敌,从前可不是这样。”  

韦光乘笑道:  

“从前节度使可以入京当宰相,但是现在可不行了,所以他们将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看的特别紧,谁也不想吃亏,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节度使位高权重,返京之后,除了宰相,别的职位他们也看不上。”  

李琩笑道:“那么为什么?他们如今不能入朝拜相呢?”  

韦光乘一愣,支支吾吾的不说话了。  

还能为什么?李林甫不允许呗三月初十,李琩要返回长安了。  

陇右与河西接下来怎么布置,那是皇甫和盖嘉运的事情,李琩不便多插手,毕竟他也不是这方面的专家。  

外行指挥内行,终究是不妥的。  

比他提前一步离开的,是老丈人郭子仪,振武军在陇右这一战,损耗非常大,来的时候兵强马壮,回去的时候残兵疲将。  

不过不要紧,无论多大的折损,只要建制在,就能依照建制补充,这方面朝廷是会拨钱的。  

就好比一个单位,编制是五十个,那么只会多不会少,多出来的当然就是编外人员了。  

朝廷对军镇的政策就是,编内的工资,我这边统筹,编外的,你要是能养得起,你自己张罗,但不能超标。  

而实际上,都会超标。  

振武军的编制,是领兵9000人,战马1600匹,但这次郭子仪来的时候,可是带了一万人,而且还不是他振武军的全部家底。  

这就是为什么历来地方武装造反,明明你的编制没多少人,却能拉起来一大票人,因为很多都游离在编外,振臂一呼,全都来了。  

李光弼和王难得,做为此番功劳最大的两名战将,将会随李琩一起返京。  

如果单从战场角度考虑,安思顺比王难得贡献更大,但是四大军功是有排名的,最容易的是陷阵,其次先登,再次夺旗,最难的是斩将。  

臧希液占了先登,但他是将功折罪,因为他丢了安人城。  

安思顺是占了陷阵,本来索达赤应该被他俘虏,但是胜利果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