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五章 内圣外王(2/4)
私人感情,至于王忠嗣在朔方干的怎么样,无求所谓。
这就是自己人跟外人的区别。
眼下的李隆基,正在读着从朔方送来的一封信件,他和王忠嗣联系,是不走驿站的,而是双方各派心腹,往来两地之间传信。
以确保他们俩聊天的内容,外人不会知道。
“忠嗣又在跟朕发牢骚了,”李隆基苦笑摇头,将手中那封信,递给一旁的高力士,高力士又递给了正在对镜梳妆的杨贵妃。
杨贵妃看过之后,道:
“王忠嗣是三郎的义子,那么做为君父,在这种事情上面,三郎该帮他决断才是。”
李隆基笑了笑,看向高力士道:
“你觉得呢?”
高力士摇了摇头:“此家事也,圣人不宜干预。”
李隆基点了点头:
“忠嗣跟朕诉苦,就是希望朕去当这个恶人,别的事情都能依他,这件事不行,男婚女嫁,父母之命,他自己不愿做恶人,让朕来做,哪有这个道理?”
当皇帝的,虽然经常给人配婚,但轻易不会干那种棒打鸳鸯的事情。
这个是有迷信说法的,不单单是怕出了问题落埋怨。
王忠嗣十六岁的女儿王韫秀,看上了一个穷小子,都已经没脸没皮的将这个小子带到了他太原的家里居住。
名声都已经传出去了,王忠嗣气到快吐血。
因为她女儿摆了他一道,起初只说心上人姓元,王忠嗣一听,欸大姓啊,洛阳元氏,旧魏拓跋皇姓。
也算是门当户对了。
然后王忠嗣就派人调查这个姓元的到底是元家的哪一支哪一房,知道结果后,差点气晕过去。
这小子的爹,本来姓景,但却是给曹王妃元氏收田租的家臣,忠心敬业,被赐姓元,所以儿子也跟着姓了元。
这都不是旁支末系了,这是家奴啊。
老子的女儿,嫁给一个元家的家奴?
王忠嗣得知真相后,立即写信送往太原,结果呢,得到的消息是,人家已经住进他们家了,女儿很可能已经被睡了。
这不完犊子了吗?不是处女还怎么嫁人啊?
当爹的最了解女儿的性子,他担心强行拆散,女儿会跟他翻脸,于是拐弯抹角的希望李隆基帮这个忙。
人家基哥能帮吗?
只有别人替他当恶人,哪有他替别人当恶人的道理?
万一拆散了,你女儿自尽,你特么又要赖我了。
高力士在一旁笑道:
“这个也简单,今年的科举,让那个元载赴考,圣人跟右相打个招呼,让他考中,也就不算太辱没忠嗣。”
李隆基顿时挑眉道:
“人家都是瞎子,他几斤几两看不出来啊?让他考中,别的士子该作何感想?朕还能带头舞弊?”
高力士笑道:
“圣人误会老奴的意思了,不是让他走进士明经,而是让他走道举,陈希烈来主考,有了道籍,便算是我宗室子弟,忠嗣脸上也不会挂不住了。”
“好主意,还是高将军法子多,”杨玉环在一旁拍手叫好。
道学的考试,水很深,你考的怎么样,不是看你的真实水平,而是看你对道学的研究,跟基哥对不对路。
而基哥的路子,基本是人所共知,就是老庄。
早先的道家,是黄老之学,也就是黄帝和老子,战国末期有“黄老独盛压倒百家”一说,但是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老庄成为道家正统,一直延续至今,也就是老子和庄子。
核心就是四个字:内圣外王。
意思是:内备圣人之至德,施之于外,则为王者之政。
李隆基前面那几个皇帝,都是被称陛下,到他这成圣人了,已经很能说明问题的。
去年才是第一批道举,鱼目混珠的不在少数,今年算是第二批,自然也好不到哪去。
不过再以后,那肯定就是精挑细选了,没有对道学非常有见地的看法研究,绝对没戏。
因为走这条路的人会越来越多,人才自然会有一个井喷。
“不准包庇,朕也不能乱认宗室,打个招呼,让他赶紧探究我道学之奥义,以备参考,”李隆基淡淡道。
要不是因为王忠嗣,他才不会给开这个后门。
毕竟他这个义子太过重要了杨玉瑶一直都在旁听,她现在有一个新差事,帮圣人抄乐谱。
她的字是非常漂亮的,女人里面写字写的好的本就是极少数,偏偏杨玉瑶精通此道。
可见每一个青史留名的人物,都有其专长,没有一个是废物。
她在宫内的时候,表现的非常聪明,少说多听。
看似在专心的抄录乐谱,实际上什么都听进心里去了,她清楚,知道的越多,她在外面才越有价值。
李琩推荐给她的那个人,她一直都没忘,高尚嘛。
她都打听清楚了,从前是李齐物的人,后来跟了高力士,再接着吴怀实,现在是李琩。
这样的人,基本不要谈什么忠心了,因为主子太多,不过此人唯一的女儿,在隋王宅一直都被善待,所以他对李琩,应该是有一份感念之情的。
所以杨玉瑶才乐于帮忙,否则她会去劝李琩,这个人不值得用。
最近往宫里抄录乐谱,她听到一些有用的消息,圣人似乎对河北裴宽并不放心,虽然有安禄山制衡,但很显然,安禄山也并不是一个值得托付信任的人。
于是杨玉瑶趁着高力士在场,说
这就是自己人跟外人的区别。
眼下的李隆基,正在读着从朔方送来的一封信件,他和王忠嗣联系,是不走驿站的,而是双方各派心腹,往来两地之间传信。
以确保他们俩聊天的内容,外人不会知道。
“忠嗣又在跟朕发牢骚了,”李隆基苦笑摇头,将手中那封信,递给一旁的高力士,高力士又递给了正在对镜梳妆的杨贵妃。
杨贵妃看过之后,道:
“王忠嗣是三郎的义子,那么做为君父,在这种事情上面,三郎该帮他决断才是。”
李隆基笑了笑,看向高力士道:
“你觉得呢?”
高力士摇了摇头:“此家事也,圣人不宜干预。”
李隆基点了点头:
“忠嗣跟朕诉苦,就是希望朕去当这个恶人,别的事情都能依他,这件事不行,男婚女嫁,父母之命,他自己不愿做恶人,让朕来做,哪有这个道理?”
当皇帝的,虽然经常给人配婚,但轻易不会干那种棒打鸳鸯的事情。
这个是有迷信说法的,不单单是怕出了问题落埋怨。
王忠嗣十六岁的女儿王韫秀,看上了一个穷小子,都已经没脸没皮的将这个小子带到了他太原的家里居住。
名声都已经传出去了,王忠嗣气到快吐血。
因为她女儿摆了他一道,起初只说心上人姓元,王忠嗣一听,欸大姓啊,洛阳元氏,旧魏拓跋皇姓。
也算是门当户对了。
然后王忠嗣就派人调查这个姓元的到底是元家的哪一支哪一房,知道结果后,差点气晕过去。
这小子的爹,本来姓景,但却是给曹王妃元氏收田租的家臣,忠心敬业,被赐姓元,所以儿子也跟着姓了元。
这都不是旁支末系了,这是家奴啊。
老子的女儿,嫁给一个元家的家奴?
王忠嗣得知真相后,立即写信送往太原,结果呢,得到的消息是,人家已经住进他们家了,女儿很可能已经被睡了。
这不完犊子了吗?不是处女还怎么嫁人啊?
当爹的最了解女儿的性子,他担心强行拆散,女儿会跟他翻脸,于是拐弯抹角的希望李隆基帮这个忙。
人家基哥能帮吗?
只有别人替他当恶人,哪有他替别人当恶人的道理?
万一拆散了,你女儿自尽,你特么又要赖我了。
高力士在一旁笑道:
“这个也简单,今年的科举,让那个元载赴考,圣人跟右相打个招呼,让他考中,也就不算太辱没忠嗣。”
李隆基顿时挑眉道:
“人家都是瞎子,他几斤几两看不出来啊?让他考中,别的士子该作何感想?朕还能带头舞弊?”
高力士笑道:
“圣人误会老奴的意思了,不是让他走进士明经,而是让他走道举,陈希烈来主考,有了道籍,便算是我宗室子弟,忠嗣脸上也不会挂不住了。”
“好主意,还是高将军法子多,”杨玉环在一旁拍手叫好。
道学的考试,水很深,你考的怎么样,不是看你的真实水平,而是看你对道学的研究,跟基哥对不对路。
而基哥的路子,基本是人所共知,就是老庄。
早先的道家,是黄老之学,也就是黄帝和老子,战国末期有“黄老独盛压倒百家”一说,但是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老庄成为道家正统,一直延续至今,也就是老子和庄子。
核心就是四个字:内圣外王。
意思是:内备圣人之至德,施之于外,则为王者之政。
李隆基前面那几个皇帝,都是被称陛下,到他这成圣人了,已经很能说明问题的。
去年才是第一批道举,鱼目混珠的不在少数,今年算是第二批,自然也好不到哪去。
不过再以后,那肯定就是精挑细选了,没有对道学非常有见地的看法研究,绝对没戏。
因为走这条路的人会越来越多,人才自然会有一个井喷。
“不准包庇,朕也不能乱认宗室,打个招呼,让他赶紧探究我道学之奥义,以备参考,”李隆基淡淡道。
要不是因为王忠嗣,他才不会给开这个后门。
毕竟他这个义子太过重要了杨玉瑶一直都在旁听,她现在有一个新差事,帮圣人抄乐谱。
她的字是非常漂亮的,女人里面写字写的好的本就是极少数,偏偏杨玉瑶精通此道。
可见每一个青史留名的人物,都有其专长,没有一个是废物。
她在宫内的时候,表现的非常聪明,少说多听。
看似在专心的抄录乐谱,实际上什么都听进心里去了,她清楚,知道的越多,她在外面才越有价值。
李琩推荐给她的那个人,她一直都没忘,高尚嘛。
她都打听清楚了,从前是李齐物的人,后来跟了高力士,再接着吴怀实,现在是李琩。
这样的人,基本不要谈什么忠心了,因为主子太多,不过此人唯一的女儿,在隋王宅一直都被善待,所以他对李琩,应该是有一份感念之情的。
所以杨玉瑶才乐于帮忙,否则她会去劝李琩,这个人不值得用。
最近往宫里抄录乐谱,她听到一些有用的消息,圣人似乎对河北裴宽并不放心,虽然有安禄山制衡,但很显然,安禄山也并不是一个值得托付信任的人。
于是杨玉瑶趁着高力士在场,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