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陇右(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的眼神告诉我,你是一个温柔的人,我在王府门外第一眼见到你,就觉得在哪见过,有种很熟悉的感觉,所以有心亲近。”  

怎么?你也穿越了?李琩忍不住在一旁坐下,不停摇头苦笑。  

其实这种现象,很多人都有过,科学的说法叫做海马效应,也叫即视感,成因是左右脑的信息处理突然不协调所致。  

年轻人当中,超过百分之九十七的人,都有过这种经历,会在某一时间见到某一种事物或者人之后,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科学的说法是神经元出问题了,迷信的说法就是带着前世记忆,没喝孟婆汤。  

你还别说,这种效应对于男女恋爱作用巨大,很多人都是凭借着这种既视感,主动开始联系对方,然后恋爱结婚,一见钟情就是从这来的。  

李琩突然觉得,自己是不是躲不过去了?历史上这丫头本该就是他的媳妇,这一世两人还是见面了,而且第一次见面,对方的表现有点有点让他不适应。  

韦妮儿就这么站在李琩面前,打开话匣子,叨叨叨叨的开始说个没完鄯州,也就是后世青海西宁这一片。  

在当下,是陇右节度使藩镇衙署所在,这里主要的作用就是防御突厥,下设十三军,统兵七万五千人。  

节度使幕僚,是一个庞大的集团,人员成分复杂,有来自节帅亲属,也有朝廷任命,还有节度使自行招募的才干之人。  

皇甫惟明官职的全称,叫做鄯州都督、持节陇右经略节度使,在这里,他的话比基哥的话还管用。  

这便是:唯知其将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  

这里是偏远地区,绝大多数人这辈子都离不开这片土地,皇帝这个称呼,对他们来说太过遥远了。  

能带给他们福利的,只有皇甫惟明。  

“长安有一种态度,希望咱们派使者与吐蕃联络,暂时修好,”鸿胪卿充和州刺史、镇西军军使杜希望,眼下就在鄯州的藩镇衙署,与皇甫惟明商议对策。  

他曾经在李林甫遥领陇西的时候,担任鄯州都督、知留后。  

知留后就是节度使不在时的代理官职,差不多就是陇右老大了,后来在李林甫卸任之后,短暂的担任过两个月正使,结果在宦官牛仙童身上吃了个暗亏,被贬了。  

大堂内,从鄯城赶来的河源军使王难得,闻言皱眉道:  

“这次与往常不一样了,金城公主去年薨逝,咱们与吐蕃之间,没有了说和之人,边境已然蠢蠢欲动,吐蕃正在集结大军,我若反应不及,恐出大事。”  

河源军的驻地在鄯城,就在鄯州的西北方,距离不远,是正儿八经后世西宁市所在,领兵4000人,战马650匹。  

至于金城公主,便是三十年前大唐与吐蕃之间的和亲公主,中宗李显养女,邠王李守礼亲女,嫁给了当下仍是吐蕃赞普的尺带珠丹。  

金城公主是历史上仅次于文成公主,对大唐与吐蕃邦交作出重大贡献的和亲公主。  

但是去年,去世了。  

洮州刺史安思顺叹息一声:  

“我们眼下的储备,不足以应对大规模入侵,朝廷远在长安,根本不了解实际情况,王忠嗣那边会不会打起来,还不知道,总不能因为顾忌朔方,就不管咱们啊?”  

他就是安禄山名义上那个并没有血缘关系的堂兄,眼下职位不低,洮州刺史兼任临洮、莫门两军军使。  

临洮军,领兵15000人,战马8000匹,莫门军,领兵5500人,战马200匹。  

也就是说,安思顺手下有两万兵马,算是当下陇右地区权力最大的军将。  

杜希望点了点头,看向主位的皇甫惟明道:  

“各家自扫门前雪,朔方什么样子,咱们不管,也轮不到咱们操心,但是陇右的事情,必须尽快解决,藩镇军务,重在提前预判,应对及时,指挥灵活,快速反应,吐蕃这一次无论如何都不会退兵,应立即发文长安,要求兵部,备戎仗之物数,筹粮帛兵械之军需,什么修好?吐蕃都集结大军了,修哪门子的好?”  

皇甫惟明直接将手里来自中书门下的发文扔在一边,脸色阴沉道:  

“本帅也应再奏圣人,痛陈利害,河西盖嘉运必须协防,这次不同以往,敌军兵力过盛,恐以陇右之力,难以防御。”  

“我愿署名同奏,”杜希望一脸恳切道:  

“还需再请太子帮忙力争,军国大事,兹事体大啊。”  

皇甫惟明神情凝重陇右这边,局势紧张,皇甫惟明已经紧急调动兵马,沿线布防,并派人前往河西节帅衙署所在的凉州,通知盖嘉运调兵防范。  

吐蕃与大唐的战争,归根结底在青海和西域,准确点说叫做资源,因为吐蕃那个地方资源相对匮乏,而青海地区做为水草风茂的天然牧区,自然是他们所惦记的。  

两边只要开打,原因只有一个,吐蕃内部资源不能自给,内乱的可能性大增,必须对外输出矛盾。  

两边不打的时候,那自然是因为吐蕃的日子还能勉强过得去,只要日子还能过,谁都不愿意主动挑起战争。  

因为战争是非常大的变数,一个操作不好,会影响皇权的统治力。  

而每年从五月开始至十月之间,是大唐与吐蕃边境关系最紧张的时期,因为这个时候麦子熟了,水草丰茂,牲畜膘肥肉厚,是打劫的绝佳时机。  

所以皇甫惟明非常清楚,吐蕃用兵,就在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