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六章 第三步直指天子(1/2)
“陛下怎的…”
“就是不临朝呢?”
内阁值房,三巨头再聚首。
对于如今的局势表示担忧。
嘉靖拒绝临朝,实在出乎了…夏言的预料。
海玥提出这条建议时,就知道三人的奏疏越是一致请命,嘉靖越不会出来。
严嵩起初没想到,还隐隐担心这位临朝后不愿再回宫,没法继续架空。
倒是回去后和严世蕃一说,儿子连连冷笑,现在也彻底放心。
唯独夏言是最难接受的。
天子怠政是人尽皆知的事情,但事关皇子重案,怎么也要露个面,以安朝野之心。
为何他们三番五次的请命,都如石沉大海,乾清宫理都不理?
所幸随着脚步声的传至,另一人的出现解了围。
风尘仆仆的陆炳,大踏步地走了进来。
“陆都指挥?”
双方见礼,夏言颇有些急切地道:“楚王之事如何了?”
陆炳沉声道:“在下正是为此回京,楚王肆行不轨,无所忌惮,背后还有贼人引诱,请三位过目!”
说着,他将一沓信件递了过来。
其中有从孙府密室里面搜出的信件,还有近几月的收获。
严嵩和夏言戴起单照镜,凑近了细细阅览,海玥则与陆炳交换了一下眼神,心头有了数。
暗卫拿下了。
而两位阁老仔细看完,神情已然变得极为凝重:“藩王之乱,不得不治了!”
还是那句话,藩王本就是一伙穷奢极欲,践踏律法的群体,如今又有人故意引诱纵容他们的欲念,尤其是借用术士预言,是为朝堂大忌。
好就好在,陆炳和孙维贤合力,提前掐灭了金陵兵变的苗头。
没了军事上的动乱,即便有人野心勃勃,也无法掀起大规模的叛乱,如宁王那般荼毒地方了。
而借着这件大事,夏言即刻拍板:“我等要再上疏,奏请陛下临朝,决断藩王大事!”
“正该如此!”
严嵩手中狼毫已饱蘸墨汁,哪怕知晓奏疏注定石沉大海,却仍笔走龙蛇。
海玥这回却没有凑热闹,身为礼部右侍郎的他,终究没有入阁,在有些提议上就不方便出面了,与严夏两人略略商讨后,带着陆炳走了出来。
详问暗卫的情况。
“不仅是张佐,暗卫目前的七位统领,已经统统拿下。”
“审问得这么快?”
“并未审问,张佐主动交代的…”
陆炳说到这里,颇为唏嘘。
一来是这个名字,让他不可避免地想到了自己的老师;
同样也是感到悲凉。
乾清宫里面的那一位,已是众叛亲离了。
连暗卫的头领都避之不及,恨不得被锦衣卫拿下,好趁机保住自己以及家人的性命,可见到了何等地步。
有鉴于此,他更不迟疑。
“走吧!我们去两个地方!”
京郊一处偏僻的小院前,青砖斑驳,老槐树投下细碎的光影。
陆炳和海玥勒马停驻,远远望着院中那个挥刀的少年,目光沉沉。
少年约莫十三四岁,刀法凌厉,一招一式间尽显名家风范,可眉宇间却凝着一股化不开的郁色。
他的动作虽稳,却隐隐透着一股狠劲,仿佛要将什么看不见的东西斩碎。
“这套刀法…”
陆炳轻声道:“我也会!”
海玥已经猜到少年的身份,但还是发问道:“此子是?”
“王琰,先生的长孙。”
陆炳道:“我去河套之前,他还是个娃娃,转眼间也是习武有成的少年郎了,只可惜他祖父背负大罪,却是再也没了入锦衣卫的希望…”
王佐的罪名没有明文发布,只是定了个畏罪自杀,这保护了他的家人和族产,不至于流放查抄,但同时也绝了他的子孙入锦衣卫的机会。
正说话间,院中的王琰似有所觉,猛然收刀,望向门外。
待看清端坐在马上的陆炳,他先是一怔,随即眼中闪过一丝复杂之色,最终归于冷漠,转身走了进去。
“这孩子…怕是很厌恨我吧?”
陆炳眼神一黯:“当年先生对我倾囊相授,在他身死时,我却一言未发,事后只是逃去了河套…”
海玥沉默着,没有安慰。
陆炳不需要安慰,他需要的是真正的行动,打开耿耿于怀的心结:“是时候了!”
“忠臣义士,不该落得这般下场!”
“任何人都不能抹去先生的付出与黎渊社的罪恶!”
院外的影子被拉得很长,远处传来归鸦的啼鸣,仿佛在见证这一场沉重的誓言。
“走!”
“去下一个地方!”
京西的陋巷深处,青苔爬满斑驳的墙砖。
海玥和陆炳踩着潮湿的碎石路,在一处低矮的院门前停步。
门扉半朽,漆色剥落,比起之前王家的院落还要破败许多。
陆炳直接推门而入,进了堂内,就见一个粗布衣裙的妇人,正在浆洗衣裳。
她弓着腰,岔开腿,头发略显花白,从侧面看去,眼角皱纹深刻,尽显老态。
“杜康嫔,别来无恙否?”
杜康嫔身为嘉靖最早册封的九嫔之一,亦是极为美貌之人,不然无法得嘉靖宠幸,南巡路上都带在身边。
可至今再见,已是如同民间老妇,半点看不出昔日的风采了。
更别提这位还是黎渊社的“渊天子”,最早之前谁又能想到,
“就是不临朝呢?”
内阁值房,三巨头再聚首。
对于如今的局势表示担忧。
嘉靖拒绝临朝,实在出乎了…夏言的预料。
海玥提出这条建议时,就知道三人的奏疏越是一致请命,嘉靖越不会出来。
严嵩起初没想到,还隐隐担心这位临朝后不愿再回宫,没法继续架空。
倒是回去后和严世蕃一说,儿子连连冷笑,现在也彻底放心。
唯独夏言是最难接受的。
天子怠政是人尽皆知的事情,但事关皇子重案,怎么也要露个面,以安朝野之心。
为何他们三番五次的请命,都如石沉大海,乾清宫理都不理?
所幸随着脚步声的传至,另一人的出现解了围。
风尘仆仆的陆炳,大踏步地走了进来。
“陆都指挥?”
双方见礼,夏言颇有些急切地道:“楚王之事如何了?”
陆炳沉声道:“在下正是为此回京,楚王肆行不轨,无所忌惮,背后还有贼人引诱,请三位过目!”
说着,他将一沓信件递了过来。
其中有从孙府密室里面搜出的信件,还有近几月的收获。
严嵩和夏言戴起单照镜,凑近了细细阅览,海玥则与陆炳交换了一下眼神,心头有了数。
暗卫拿下了。
而两位阁老仔细看完,神情已然变得极为凝重:“藩王之乱,不得不治了!”
还是那句话,藩王本就是一伙穷奢极欲,践踏律法的群体,如今又有人故意引诱纵容他们的欲念,尤其是借用术士预言,是为朝堂大忌。
好就好在,陆炳和孙维贤合力,提前掐灭了金陵兵变的苗头。
没了军事上的动乱,即便有人野心勃勃,也无法掀起大规模的叛乱,如宁王那般荼毒地方了。
而借着这件大事,夏言即刻拍板:“我等要再上疏,奏请陛下临朝,决断藩王大事!”
“正该如此!”
严嵩手中狼毫已饱蘸墨汁,哪怕知晓奏疏注定石沉大海,却仍笔走龙蛇。
海玥这回却没有凑热闹,身为礼部右侍郎的他,终究没有入阁,在有些提议上就不方便出面了,与严夏两人略略商讨后,带着陆炳走了出来。
详问暗卫的情况。
“不仅是张佐,暗卫目前的七位统领,已经统统拿下。”
“审问得这么快?”
“并未审问,张佐主动交代的…”
陆炳说到这里,颇为唏嘘。
一来是这个名字,让他不可避免地想到了自己的老师;
同样也是感到悲凉。
乾清宫里面的那一位,已是众叛亲离了。
连暗卫的头领都避之不及,恨不得被锦衣卫拿下,好趁机保住自己以及家人的性命,可见到了何等地步。
有鉴于此,他更不迟疑。
“走吧!我们去两个地方!”
京郊一处偏僻的小院前,青砖斑驳,老槐树投下细碎的光影。
陆炳和海玥勒马停驻,远远望着院中那个挥刀的少年,目光沉沉。
少年约莫十三四岁,刀法凌厉,一招一式间尽显名家风范,可眉宇间却凝着一股化不开的郁色。
他的动作虽稳,却隐隐透着一股狠劲,仿佛要将什么看不见的东西斩碎。
“这套刀法…”
陆炳轻声道:“我也会!”
海玥已经猜到少年的身份,但还是发问道:“此子是?”
“王琰,先生的长孙。”
陆炳道:“我去河套之前,他还是个娃娃,转眼间也是习武有成的少年郎了,只可惜他祖父背负大罪,却是再也没了入锦衣卫的希望…”
王佐的罪名没有明文发布,只是定了个畏罪自杀,这保护了他的家人和族产,不至于流放查抄,但同时也绝了他的子孙入锦衣卫的机会。
正说话间,院中的王琰似有所觉,猛然收刀,望向门外。
待看清端坐在马上的陆炳,他先是一怔,随即眼中闪过一丝复杂之色,最终归于冷漠,转身走了进去。
“这孩子…怕是很厌恨我吧?”
陆炳眼神一黯:“当年先生对我倾囊相授,在他身死时,我却一言未发,事后只是逃去了河套…”
海玥沉默着,没有安慰。
陆炳不需要安慰,他需要的是真正的行动,打开耿耿于怀的心结:“是时候了!”
“忠臣义士,不该落得这般下场!”
“任何人都不能抹去先生的付出与黎渊社的罪恶!”
院外的影子被拉得很长,远处传来归鸦的啼鸣,仿佛在见证这一场沉重的誓言。
“走!”
“去下一个地方!”
京西的陋巷深处,青苔爬满斑驳的墙砖。
海玥和陆炳踩着潮湿的碎石路,在一处低矮的院门前停步。
门扉半朽,漆色剥落,比起之前王家的院落还要破败许多。
陆炳直接推门而入,进了堂内,就见一个粗布衣裙的妇人,正在浆洗衣裳。
她弓着腰,岔开腿,头发略显花白,从侧面看去,眼角皱纹深刻,尽显老态。
“杜康嫔,别来无恙否?”
杜康嫔身为嘉靖最早册封的九嫔之一,亦是极为美貌之人,不然无法得嘉靖宠幸,南巡路上都带在身边。
可至今再见,已是如同民间老妇,半点看不出昔日的风采了。
更别提这位还是黎渊社的“渊天子”,最早之前谁又能想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