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0 来都来了(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刚刚入阁的费宏。  

另外还有短暂在位的刘宇、曹元和刘忠。  

而出现这样的变动,都归结到一个原因,那就是刘瑾新政!  

焦芳作为第一个意外,是刘瑾为了加强对朝堂的掌控引入的强援。  

刘瑾这个始作俑者抬高了版本强度,文官阵营立刻做出了反弹,让王鏊和杨廷和上位。  

刘瑾也很快运作了两个自己人曹元和刘宇进入内阁。  

接着梁储和刘忠的上位,彻底为大七卿打开了进入内阁的通道。  

在刘瑾被击败之后,内阁相权一时变得空前强大。  

但这个新旧秩序的变化,到现在并没有实行几年。旧有的思维和惯性,仍旧有着很大的市场。  

这种战后大内阁到底是因应特殊变故,还是就此成为制度化的标准,也没人有个明确的说法。  

毛澄是在正德六年五月,从翰林院侍讲学士升为翰林院学士的。  

这个翰林院学士,地位等同于六部侍郎。  

也就是说,只要毛澄实际掌握部务,最低就是个侍郎起步。  

按照前些年的条件,毛澄理论上已经摸到了入阁的门槛。  

但理论是理论,现实是现实,毛澄的前面仍旧挡着一座大山。  

长期以来,想要进步的毛澄,一直有自己对标的对象。  

那就是他当年在詹事府担任右谕德的时候,身为左谕德的两位同行。  

一个是费宏,一个是靳贵。  

费宏已经一跃成为了大学士,进了大明最强的圈子。  

靳贵也有条不紊的成为半步内阁境。  

因此再简化一点,毛澄暂时以及长期的卡位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靳贵。  

靳贵是很有希望进入内阁的人选,而各方面资历都小一号的毛澄,又是靳贵强而有力的替补。  

但如果就这么按部就班的话,在这条赛道上,弘治三年探花的靳贵和弘治六年状元的毛澄之间,那看似很小的一步,却是万难超越的。  

除了资历稍老一些,靳贵本身的气运也堪称逆天。  

靳贵是镇江人,年少的时候拜了一位同乡前辈为老师,这位同乡前辈的名字叫做杨一清。  

后来的时候,靳贵跑去考科举,选中靳贵的同考官叫做杨廷和,于是靳贵又拜了杨廷和这位房师,成了杨廷和的门生。  

再后来,靳贵自己担任主考官的时候,杨廷和的儿子杨慎,成了当科的状元,更是让杨廷和与他的关系更加紧密。  

可以说,靳贵和当朝两大佬关系都还不错。  

至于毛澄,哦,不对,翰林院的中毛…  

杨一清、杨廷和:他是谁?  

毛澄的老师李东阳已经很不愉快的滚蛋了。  

靳贵自己的上进之路,走的也很扎实。  

先是以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读,接着又掌詹事府事,挂了吏部右侍郎的衔,拿到了进入内阁的钥匙。  

——翰林院学士内阁掌知制诰。  

也就是说,靳贵已经能以借调临时工的身份,进入内阁,帮着内阁草拟诏书了。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度。  

接下来只需要加官提品,靳贵就能很流畅的进入内阁了。  

在主持完去年的科举之后,十分满意的杨廷和立刻让靳贵拿到了那个十分重要的加衔“礼部尚书”。  

可惜,什么程序都走完了,临门一脚的时候,靳贵因为舞弊的传闻,引来了南京十三道御史林近龙等人的疯狂弹劾。  

这就让靳贵的入阁之路暂时蒙上阴影。  

一旦靳贵摆脱了弹劾案的麻烦顺利入阁。  

那么以当前的阁臣阵容,毛澄可能熬到死都没有机会再进一步。  

现在靳贵入阁的事情出现了反复,毛澄面前又出现了可以行险一搏的机会,那毛澄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毕竟,来都来了,这种天赐良机被他赶上,不妨干他一炮试试。  

裴元想着毛澄的事情,对魏讷说道,“毛澄真是个聪明人啊。”  

魏讷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道,“那些举人虽然闹得厉害,但是天子的精力根本没放在这上面。现在天子每天在京中演武,带着那些边军到处纵横,只怕啊…”  

魏讷没继续说朱厚照的事情,而是转而道,“等梁储主持完了科举,必然要动毛澄的,不然的话,梁储这个大学士就会威严扫地了。”  

“天子既然强行将梁储留下,想必也不希望看到梁储彻底变成无用之人。”  

“毛澄这一番恐怕是枉做小人了。”  

裴元却点评道,“未必。毛澄这次一动手,起码让不喜欢梁储的那些人看到了。”  

“梁储之前引起了不小的公愤,毛澄的举动,说不定能够讨好到那些人。”  

“他不亏的。”  

当年裴元在入京之前,在焦妍儿的提醒下,给自己设想过未来的路线。  

就是要挑出一个有公愤的目标当靶子打,之后他也不屈不挠的把梁储当成了目标猛刷。  

这让裴元这个锦衣卫奸邪,难得的刷出来了正声望。  

如果不是当初两打梁次摅,猛刷梁储的声望,裴元根本不可能结交到张琏、王琼这样的官员,更不可能得到霍韬、田赋这些士子的认同。  

如今毛澄也跳出来捡这根裴元嚼过的甘蔗了。  

裴元叮嘱了魏讷一句,“以后帮我留心这个毛澄。”  

魏讷应了一声,将毛澄这个名字记在心里。  

裴元又问起了自己最关心的一件事,“对了,我在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