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95 人生错觉(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的税赋和徭役,全都和土地绑定。让有土地的那些人,承担该有的责任。没有土地的人,就不必承担那些责任。”  

“哦,这样啊。”韩千户了解后兴趣缺缺,眼皮一垂,正要把那张纸递还给裴元,忽又想到什么,好奇的问道,“这法子似乎也不完善。很多拥有财富的人,收益未必来源于土地,这些人岂不是成了漏网之鱼?”  

裴元知道南方的工商业很发达,韩千户会有此问也不奇怪,便道,“韩千户说的是商人吧?”  

“商税的征收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如果由地方官府征收商税,则商税有着自主的随意性,又未必能能如实的上交朝廷。最终会导致商人的税收没有少交,朝廷那边却几乎拿不到什么钱。”  

“可如果朝廷直接征收商税,那地方上对商人的税收就会少吗?未必如此,说不定还要多交一份。”  

“所以不但地方官府反感朝廷的税监,商人们也不喜欢。”  

“若是不能一点点的理清朝廷和地方之间的权责,就想要对商业征税,会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因为商业是流动的,商人往来南北,交易发生在随时随地。相比起无法约束的商业,还是土地更容易成为标靶。”  

“如今要解决朝廷的问题,只能先易后难,从土地入手了。”  

“而且只要一条鞭法施行了,未必不能对商业产生限制。”  

韩千户这才来了点兴趣,“这话怎么说?”  

裴元犹豫了下,终究还是没有隐瞒。  

“因为在我和王琼的计划中,一条鞭法将不再征收本色,全部征收折色。”  

韩千户听了略有些惊愕,“不再征收本色?可百姓哪有那么多钱交税?”  

接着皱眉看着裴元,“若是强行推行这个,必然会成为朝廷得利,百姓受害的恶法。”  

她似乎是怕裴元不理解自己的意思,又解释道,“百姓种的是粮食,想要缴纳税赋,只能卖掉粮食,换成钱来折色。”  

“朝廷征税是在夏、秋收获的时候,那时候的粮价低而钱价贵,百姓若是统统折色,只能被迫低价卖粮。”  

一条鞭法在历史上确实肥了商人,坑了农民。  

裴元没想到韩千户还有这等见识,他连忙解释道,“千户担心的这些都不是问题,因为我们计划用来折色的货币,是大明宝钞。”  

“大明宝钞?”韩千户的脸上显出古怪之意,“那玩意儿现在还有人用吗?”  

裴元不想和韩千户解释太多的东西,因为有些想法,只是裴元的理念,未必能给这个时代的人解释明白。  

他便索性直接问道,“那千户手中想必有很多大明宝钞了?”  

韩千户有些无语,“我要那个干嘛,不值什么钱,还花不出去。”  

裴元便又问道,“那千户身边的人,手中有多少大明宝钞呢?”  

韩千户闻言,倒真的思索了下,随口答道,“应该也不多吧。这东西,现在都不怎么流通了。”  

“以往的时候,商人可以用来在钞关交税,还会收集一些,可是从霸州军叛乱之后,几大钞关都改收现银,宝钞更没人用了。”  

裴元这才道,“所以,现在大家手里实际上都没多少大明宝钞,市场上也基本上不流通了。”  

“而且大明宝钞的价值已经远低于朝廷印刷宝钞的成本,朝廷也很久没有再印刷宝钞了。”  

“现在市面上有的大明宝钞,面对替代税赋的海量需求,根本就不值一提。”  

韩千户有些不信,“朝廷…,早就放弃宝钞了吧。”  

“没有。”裴元说着自己的小道消息,“我听说再过一两个月,几大税关就要重新开始收取宝钞,到时候宝钞的价格说不定还会上行。”  

原本有一搭没一搭,对这些不太在意的韩千户顿时来了兴趣。  

“你是说,宝钞的价格有可能会因为税关开放的原因上涨。”  

裴元对此还是很有信心的,当即斩钉截铁道,“不是有可能,是一定会上涨。”  

不上涨,根本就对不起自己疯狂的大量低价吃货。  

韩千户闻言,脸色微沉。  

裴元见状,正疑心自己是不是说错了什么话。  

就听韩千户叹息一声,喃喃自语道,“果真是翅膀硬了啊,也对,武举头名的男人怎会甘于屈居人下。”  

裴元有些懵逼,不是,我又怎么了?  

他赶紧无奈道,“卑职做错了什么,还望千户明言。”  

韩千户皱着眉头,向裴元质问道,“你私下建立邪教的事情,本千户可以不问。你袭杀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事情,本千户也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是这种事,你为什么没早回报?”  

“啊,这,我。”裴元被问的张口结舌。  

裴元一下子想起了,韩千户面对能赚钱的事情,可是相当无法无天的!  

当初自己那淮安炒货的计划打动韩千户后,他这个借调来的外人,直接就得到了韩千户的全力支持。  

裴元心道糟糕,赶紧解释道,“卑职也、也只是猜测。”  

韩千户立刻咄咄逼人的追问道,“像是淮安炒货那样的猜测?”  

“额,大概。”  

韩千户又问道,“刚才你不是说,不是有可能,是一定会上涨?”  

裴元知道面对韩千户这等聪明人,怎么解释都没有意义了。  

他只能小心翼翼的说道,“那要不,千户也少量试试?”  

韩千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