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新生入院(1/4)
税奉收缴之日,日光从天空洒落,在瑟瑟的秋日被晕染开来。
此时的怒江之上,皆是南北来往的仙船,在波光粼粼如金甲铺开的江面上呼啸飞驰。
船头之上,锦衣华服的世家子弟负手而立,看向两侧江岸。
而江岸两侧,皆是粮车在破旧不平的官道上来来往往,络绎不绝,驶向各世家、仙庄,以及各地县府粮仓之中。
随车而来的,还有几百衣衫褴褛的老农,被麻绳捆缚,步履蹒跚而行,脸上写满了疲倦与麻木,最后被官差押到了江岸西侧的高坡之上。
“那是在做什么”
“皆是些交不全税奉的罪民,被当地官府治罪后拉到此处接受鞭刑。”
“这是要缴多少税奉”
“不过六成而已。”
“此地物博地广,只需多垦荒地,勤奋耕种,税奉还不是手到擒来却连这六成也不愿交出岂不是刁民”
“没错,种地又有何难我等修道也不轻易,每日也是连些闲暇也不曾有,不也是兢兢业业,从不倦怠”
仙船渡江,在三州之内皆需一日一夜,此时行至京西渡,船只停下,便有人上船,有人下船。
船上待入门的仙家子弟觉得无聊,自然是对沿岸两侧所见所闻议论纷纷。
便在此时,官道之上又有一车队在颠簸之中驶过,与粮车背道而驰。
这车队与官府粮车不一样,这是用骡子拉动的,车体显得破旧,其上顶板密布,一看便是坏了修,修了坏,就又打上几块补丁。
随车而行,大多是些衣衫褴褛的百姓,精壮一些汉子在前方领路,妇孺与老翁则在后方跟随。
他们似乎是长途跋涉了许久,黝黑的脸庞上唯一显眼的就是苍白的唇色。
而他们车上所拉的也不是什么粮袋、细软,皆是杂七杂八的物什,有陶盆瓦罐,亦有农具牲畜,便连破旧的被窝都有。
这车队刚刚驶过不久,随后便又有车队与他们同向而来。
这支车队与方才过去的那一支还稍显不同,因为它更阔气一些,拉车的都是马,随车而行之人的穿着也好上不少。
尤其是后面几人,衣衫之上还有简单的绣样。
有世家子弟便饶有兴致地猜测,说前头那一支应该是一整个乡野荒村的迁徙,而后面这支,明显是自有些声望的大城而来的凡间地主门庭。
不过对于他们去向何处,众人倒是意见不一。
议论声中,便有几位年长一些人走来,穿着白衣,忍不住轻轻开口。
“他们是要去北方,去丰州。”
“丰州东北向最边上的那个”
“不错,今年税奉收缴之后,像这样的车队每日都能见个三四波,都是去往丰州的。”
议论声之中,两支车队都在官道的驿站旁被官府差役拦了下来。
其中有一握刀的凶汉,身穿密,将他们全都拦了下来。
随后便见到第二支车队里走来一个头上包着布巾的中年男子,送上一只包袱,那些差役才将他们放行通过。
那前一支车队也是沾了他们的光,此刻被放行过关。
见此一幕,船上世家子弟纷纷对视:“丰州不是个鸟都不拉屎的地方这荒村迁徙还说得过去,方才那车队明明是个凡人地主的,这也是舍了田产不要”
“你这不是亲眼所见”
“这可真是怪了,难道丰州不交税奉”
“也是有的,不过极少,比其他八州相比简直是九牛一毛,而千百年来百姓迁徙的目的就只有一个,便是活着,哪里能活着便要去哪里。”
正在此时,官道上出现一顶轿子,身后跟着无数的衙差。
等到轿子被抬到前方驿站茶棚之时,当地身高五尺的县太爷直接挑开轿帘冲了出来。
啪啪几记耳光狠狠打在那一脸凶相的大胡子脸上,响彻河岸。
船上众人忍不住俯身看去,就见这条从中州到丰州的必经关口立刻开始戒严,由尖刺木柱构造的拒马立刻被架在了官道之上。
此后所来到此处的一些散民,全都被手持长刀衙差给赶了回去。
期间也有些阔绰户,如先前一般掏出准备好的“人事”,却被直接踢倒在地。
此时,那身高五尺的县太爷在侧冷脸旁观,眼角轻颤,似是在极力地压制怒火。
当今朝廷没有明确政令禁止九州之民四处流窜,但以往时节从不会出现这种事,因为九州各地哪里都是一样的。
可今年税奉收缴之后,他发现治下的济阳县不少都举村、举族开始迁徙。
他并不知晓这短短几日,丰州究竟发生了什么,但他与手底下那些蠢猪可不一样。
现在拦在路上索要人事,看似赚了,可治下百姓搬走,他又该去何处收缴到足够的税奉份额他们中州世家林立,若是惹恼了仙人,那可就是脑袋搬家的死罪!
所以他等不了别什么朝廷律法,也顾不上什么政令,便急匆匆前来设卡。
与此同时,江面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风浪,吹的两岸呜呜作响。
见到这一幕,济阳县令立刻携手下衙役跪倒在地,恭送仙人。
于是一道玄光从江畔仙船的船底升起,随后在船头合拢,接着便迅速进入了航行。
一个昼夜之后,船上的世家子弟有的中途离去,有的中途登船,最后余下便来到大夏国都盛京…
此时盛京城中,早已因为天书院择新一事而热闹非凡。
此时的怒江之上,皆是南北来往的仙船,在波光粼粼如金甲铺开的江面上呼啸飞驰。
船头之上,锦衣华服的世家子弟负手而立,看向两侧江岸。
而江岸两侧,皆是粮车在破旧不平的官道上来来往往,络绎不绝,驶向各世家、仙庄,以及各地县府粮仓之中。
随车而来的,还有几百衣衫褴褛的老农,被麻绳捆缚,步履蹒跚而行,脸上写满了疲倦与麻木,最后被官差押到了江岸西侧的高坡之上。
“那是在做什么”
“皆是些交不全税奉的罪民,被当地官府治罪后拉到此处接受鞭刑。”
“这是要缴多少税奉”
“不过六成而已。”
“此地物博地广,只需多垦荒地,勤奋耕种,税奉还不是手到擒来却连这六成也不愿交出岂不是刁民”
“没错,种地又有何难我等修道也不轻易,每日也是连些闲暇也不曾有,不也是兢兢业业,从不倦怠”
仙船渡江,在三州之内皆需一日一夜,此时行至京西渡,船只停下,便有人上船,有人下船。
船上待入门的仙家子弟觉得无聊,自然是对沿岸两侧所见所闻议论纷纷。
便在此时,官道之上又有一车队在颠簸之中驶过,与粮车背道而驰。
这车队与官府粮车不一样,这是用骡子拉动的,车体显得破旧,其上顶板密布,一看便是坏了修,修了坏,就又打上几块补丁。
随车而行,大多是些衣衫褴褛的百姓,精壮一些汉子在前方领路,妇孺与老翁则在后方跟随。
他们似乎是长途跋涉了许久,黝黑的脸庞上唯一显眼的就是苍白的唇色。
而他们车上所拉的也不是什么粮袋、细软,皆是杂七杂八的物什,有陶盆瓦罐,亦有农具牲畜,便连破旧的被窝都有。
这车队刚刚驶过不久,随后便又有车队与他们同向而来。
这支车队与方才过去的那一支还稍显不同,因为它更阔气一些,拉车的都是马,随车而行之人的穿着也好上不少。
尤其是后面几人,衣衫之上还有简单的绣样。
有世家子弟便饶有兴致地猜测,说前头那一支应该是一整个乡野荒村的迁徙,而后面这支,明显是自有些声望的大城而来的凡间地主门庭。
不过对于他们去向何处,众人倒是意见不一。
议论声中,便有几位年长一些人走来,穿着白衣,忍不住轻轻开口。
“他们是要去北方,去丰州。”
“丰州东北向最边上的那个”
“不错,今年税奉收缴之后,像这样的车队每日都能见个三四波,都是去往丰州的。”
议论声之中,两支车队都在官道的驿站旁被官府差役拦了下来。
其中有一握刀的凶汉,身穿密,将他们全都拦了下来。
随后便见到第二支车队里走来一个头上包着布巾的中年男子,送上一只包袱,那些差役才将他们放行通过。
那前一支车队也是沾了他们的光,此刻被放行过关。
见此一幕,船上世家子弟纷纷对视:“丰州不是个鸟都不拉屎的地方这荒村迁徙还说得过去,方才那车队明明是个凡人地主的,这也是舍了田产不要”
“你这不是亲眼所见”
“这可真是怪了,难道丰州不交税奉”
“也是有的,不过极少,比其他八州相比简直是九牛一毛,而千百年来百姓迁徙的目的就只有一个,便是活着,哪里能活着便要去哪里。”
正在此时,官道上出现一顶轿子,身后跟着无数的衙差。
等到轿子被抬到前方驿站茶棚之时,当地身高五尺的县太爷直接挑开轿帘冲了出来。
啪啪几记耳光狠狠打在那一脸凶相的大胡子脸上,响彻河岸。
船上众人忍不住俯身看去,就见这条从中州到丰州的必经关口立刻开始戒严,由尖刺木柱构造的拒马立刻被架在了官道之上。
此后所来到此处的一些散民,全都被手持长刀衙差给赶了回去。
期间也有些阔绰户,如先前一般掏出准备好的“人事”,却被直接踢倒在地。
此时,那身高五尺的县太爷在侧冷脸旁观,眼角轻颤,似是在极力地压制怒火。
当今朝廷没有明确政令禁止九州之民四处流窜,但以往时节从不会出现这种事,因为九州各地哪里都是一样的。
可今年税奉收缴之后,他发现治下的济阳县不少都举村、举族开始迁徙。
他并不知晓这短短几日,丰州究竟发生了什么,但他与手底下那些蠢猪可不一样。
现在拦在路上索要人事,看似赚了,可治下百姓搬走,他又该去何处收缴到足够的税奉份额他们中州世家林立,若是惹恼了仙人,那可就是脑袋搬家的死罪!
所以他等不了别什么朝廷律法,也顾不上什么政令,便急匆匆前来设卡。
与此同时,江面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风浪,吹的两岸呜呜作响。
见到这一幕,济阳县令立刻携手下衙役跪倒在地,恭送仙人。
于是一道玄光从江畔仙船的船底升起,随后在船头合拢,接着便迅速进入了航行。
一个昼夜之后,船上的世家子弟有的中途离去,有的中途登船,最后余下便来到大夏国都盛京…
此时盛京城中,早已因为天书院择新一事而热闹非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