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我或将无敌(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入院后的第一日,朝霞漫天,风和日丽。  

从山腰望去,黄叶飘落,秋意渐深,熹微的晨光洒落在汉白石道上,璀璨一片。  

此间,新入门的弟子早早起床,最后汇聚于悟道场之中。  

传闻之中,天道于黑暗蒙昧时期赐予首代人族先贤一卷天书,为众生解惑,先贤遂成立天书院,成为了第一代天书院掌教。  

学子在悟道场悟道,若悟性极高,则可与天书产生联系。  

而与天书产生联系之后,便是与天道有了联系,修行可事半功倍。  

还有传言说,未达圆满的学子虽不能感应天道,但亦有机会感应天书。  

这样一来,便能提前得知玄妙,好处无穷。  

千百年来,没有人见过天书在何处,也不知它是不是一本书,但确实会有学子忽然满身灵光,醒来后欣喜若狂地喊着我观到了天书,可见并非虚言。  

于是从清晨至午后,以楚河、陆清秋为首的弟子皆在极力悟道,感应天书。  

唯一没有出现的,是今年第三位的下三境圆满,季忧。  

虽说外院弟子都说季忧是个乡野私修,没有仙草灵药冲境,未必能在一年内冲入上五境。  

但他毕竟是个独自修到下三境圆满的人物,行踪自然会有人格外在乎。  

“那个季忧去了何处?”  

“未见,我刚才还猜他是不是跟着其他学子去了白玉台,学了那道源总纲?”  

“他已入下三境圆满,本就基础浑厚,那等东西对他来说并无作用,他怎会去那里?”  

“诶,我倒是听说,有人见他辰时便出了门,朝食后去了试剑林。”  

闻听此言,楚河与陆清秋都微微睁眼,一脸淡漠。  

而其他人听到季忧第一日没来悟道场,而是直接去了试剑林,皆是面露惊愕,其中还包括正在努力感受真灵的方若瑶。  

“他要武道双修?”  

“应是要武道双修。”  

楚河微微张口:“潜心修道都觉时间不够,竟将时间浪费于武道之上。”  

陆清秋也睁开眼,转头看向一旁的方若瑶:“若瑶,你那未婚夫本就行事如此乖张?”  

方若瑶听罢微愣,随后便点了点头,神情有些不适。  

是的,她亲口告诉别人,季忧是她的未婚夫。  

以往在玉阳县,方大小姐是县令千金,是天书院选定的弟子,是所有人都需要仰望的云中仙鹤。  

但来到天书院之后她才发现,她家世比不过面前这些人,身份比不过这些人,忽然就沦为了最为普通的弟子,心中落差极大。  

尤其是昨夜回到女舍之后,她见同舍女子皆笑语盈盈,相谈甚欢,却根本不敢插话。  

直到她说她是季忧的未婚妻。  

年未弱冠便达到下三境圆满的乡野私修,本就是入院第一夜的交谈重点,于是那一刻,所有人都将目光转向了她。  

然后她忽然意识到,曾经让她无比嫌弃的身份,如今成了她唯一能拿来炫耀的东西…  

“武道双修…”  

“院中学子都在竭力悟道破境,修武作甚?难道你以后还要和谁打生打死吗?”  

与此同时,在后山试剑林。  

竹海不受秋来的侵扰,仍旧一片浓绿,迎风晃动,满树沙沙作响。  

季忧此时正握着一柄木剑,跟着学院中武道双修的教习王新安练习基础剑式。  

劈刺点、撩崩截、抹穿挑、提绞扫。  

一组一组,连续教习。  

下三境圆满本身便可灵气外御,亦可以以气御物,以至青云天下的剑法多数都并不花哨。  

最简单的剑,就是最直接的杀招。  

季忧在林间穿梭,将这十六字不断重复,一剑,一剑,再一剑,不断让自己做到持剑而出时手稳心快。  

用王教习的说法,以剑迎敌需先破其气,可若是出剑不稳,那全剑的气劲都会在第一次冲撞时被卸掉。  

于是季忧一直在不断地找寻感觉,然后让全身肌肉都随这份感觉将动作刻下,让它越过思维的隔阂,成为下意识的动作。  

“呼…”  

“还挺累。”  

季忧发现有些重复动作做多了很容易疲倦,但若是扛过了疲倦期,便逐渐开始有行云流水的感觉。  

而站在一旁的王新安看着这名刚入院的下三境圆满,表情则有些古怪。  

他这些年所见到的弟子,都是第一日就匆匆赶去悟道场尝试感应天书,还从未见过有直接奔试剑林而来的。  

原以为他只是图一时新鲜,却没想到会这么努力。  

王新安回过神:“张开手看看。”  

季忧张开手,未见深红,也未有过多积于掌心的汗液。  

“行,没死用劲,记住了瞬发力,继续!”  

“切记,发剑时一定要注意吐息,不要让其成为你出剑的阻碍,须知节奏一乱,顷刻完蛋!”  

“基础剑式熟练后,你便会慢慢形成自己的用剑习惯,而修仙者,御气习惯也各不相同。”  

“御气习惯与用剑习惯的配合,最后会形成千变万化的剑招,随心而动,随手而出!”  

而听到“随心而动”三字时,绝世悍匪眉心一拧,将其中几个动作连成剑花,遂脱手而出,环身闪电般飞绞三圈,回手后速接剑花。  

就在王新安微微发怔之际,又见他脚下灵气忽涌,身体在原地闪电旋转,木剑随其环绕成圆后凶猛推进,林中竹叶狂落。  

连招使尽,季忧拄着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