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此去盛京(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初六清晨,城中已稍稍泛起冷意。  

红日从那道巨大的血红色伤口中浮现,又被雾气笼罩,仿佛腌渍过的蛋黄,映的玉阳县内外苍凉满目。  

季忧推门走出祖宅,便见到空荡荡的街上已有了一位书生,正背着竹箱从早雾中走来,左手挎着一只包袱,右手握着半张烙饼。  

“季兄,早。”  

季忧刚把宅门锁好,见他此等形象有些恍惚:“采臣啊…”  

匡诚未听清,迈步走到近前:“在下今日也要启程赴京了,此去山高路远,便在此处与你拜别,望季兄仙途永顺。”  

“你要独自赴京?”  

匡诚点了点头:“若不是因邱家之事耽搁了五日,我也许早已启程了。”  

季忧看了一眼雾气蒙蒙的晨色,发现西边的天还灰沉沉:“从玉阳县到盛京要怎么走?”  

“先坐车马向西南去,而后徒步绕过东寿山,再坐马车,玄元仙府的方圆百里不许凡人过境,我还需绕,然后到磨谷驿站坐马车…”  

“这么麻烦,那你此行要花多少银两?”  

“大概五钱银子。”  

季忧微微一愣:“怎么说你也是个少爷,确信五钱银子足矣?”  

匡诚愣了一下,攥紧包袱道:“读书人需苦心明志,不必要住店之处也可寄宿古庙,虽说这些年多有庙中兴妖邪闹鬼的传闻,但我身有浩然气,自是不怕的。”  

“你真有浩然气吗?”  

“这…我也不是很确定,但书上是这么说的。”  

“太危险了匡兄!”  

季忧眯起眼睛,仔细打量他一番道:“不然我跟你一起去,闹鬼的古庙我很有兴趣。”  

匡诚听完后有些迷惑:“这倒不必了季兄,虽说赶考之路凶险万分,但五个里面也是能活下两个的,未必不能是我。”  

“只活两个?那确实不必。”  

季忧琢磨了一下,抬头看他:“匡家就你一个独苗,若死在路上不就太可惜了。”  

匡诚仰头看着还未彻底明亮的苍穹道:“若真是如此,那便也是天命了。”  

“跟我一起上路吧。”  

“?”  

季优将包袱背上:“听闻方若瑶要带一婢女随行,我想,我自然也可带一伴读书童,坐仙船也总比你绕来绕去舒服。”  

匡诚微微一愣,思索片刻后轻笑着拒绝:“匡某一介凡夫俗子,怎敢去坐修仙者的宝船。”  

“你嘴角有些压不住了。”  

“匡某没有。”  

两人沉默许久之后,季忧忽然伸出手:“给我,路费,五钱银子!”  

匡诚犹豫半晌,随后将包袱从肩头取下,打开里三层外三层里,最后掏出一个鼓炸了的钱袋子,并寻出最小的一枚碎银放在他的手中。  

就是这最小的一枚,掂量掂量似乎也超了五钱。  

神你妈读书人要苦其心志,季忧眉心皱成了川字:“你有这么多,再给我点。”  

“季兄,钱财过多会迷惑心智…”  

“你怎么不怕?”  

匡城握着自己的钱袋子道:“因为匡某是读书人,身有浩然气…”  

季忧再沉默了一下,最后礼貌地上手乞讨,薅来了大概二两三钱的银子,装进了自己的口袋里。  

此时薄暮渐消,天光渐渐洒下,城中已有人影开始进出。  

秋收至春耕之前并非农闲,玉阳县的百姓还要上山打柴,或去更远处做工,如此年复一年地艰难活着。  

两人看到这一幕,沉默许久。  

“走吧。”  

“嗯。”  

秋日清晨露重,这出城一路,二人的衣衫已经有些发潮。  

但幸得日头随后便破开了云雾,一缕曙光洒下,从城洞穿了过来,将书生与少年的脚下照的金光灿灿,将身影拉的渐行渐长。  

待到两人抵达城外时,县碑前的空地上已经站了诸多人影。  

曹劲松、裴如意、方家父女,以及邱家三口全在。  

除此之外,还有当日在谷场与季忧认了亲的那些百姓,也都聚集于此,为他送行。  

眼看着季忧和匡诚一前一后地从城中走出,小小邱茹忽然脱离了娘亲的怀抱,迈着小腿冲了过来,抱住了季忧的大腿,并仰头看着他的嘴角。  

“小丫头,你怎么越来越沉了?”  

“少爷,茹茹在县令家吃过肉了,好吃的,爹是骗人的,我还想给你留了一块,可我嘴巴不许,都气哭我了!”  

季忧不禁一乐,就见邱家夫妇赶来,手里还抱着个包袱:“少爷,这是之前救茹茹时换的银子,您带上路吧…”  

李淑萍也随之噗通跪地:“少爷,愚妇先前无知,一直对您恶语相向,您最后却还救了茹茹,愚妇在此给您磕头了…”  

“这就不必了。”  

季忧伸手将李淑萍扶起:“我当南涯河第三家是我家的,邱茹便是我妹子,飞升成仙之前我定然还要回来多次,若你们总是这样待我,我还怎好回来?”  

听到如此轻描淡写的飞升二字,曹劲松眼皮微跳。  

此子出言,竟于风轻云淡中霸气侧露,果然不是凡人。  

老邱此时将包袱递出:“少爷,将这个带上吧,背井离乡也没个熟人,很多事都是需要银子的,别亏待了自己。”  

“不必了老邱,银钱我还是有的,这些就给你们留作家用吧。”  

“季家人逃走之际将那些财物全都带走了,便是一锭也没给您留下,老邱我啊,可比少爷您清楚,您就不要再推辞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