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荥阳土窟春(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那英武汉子,正是王伯当。12  

他叹了一口气:“落雁啊,我开始相信思归的话了,这位周天师真不简单。”4  

“天下一乱,多少人沉浸在称王称霸的幻梦中。他年纪轻轻,竟有这股子定力。”3  

“太平道虽然用荒诞法门离开了夫子山,却还是活在雍丘...”1  

“我现在比思归更想将他招致密公麾下。”  

“他也不必做大贤良臣,这等布道手段,乃是国师之才。”  

这位俏丽美人,自然是李密座下第一军师,沈落雁。  

“这或许有些难度...”  

“他既然选择金蝉脱壳,想必已经知道我们在背后活动。”  

她盯着西郊方向,脑海中仿佛浮现了夫子山上的火光,又仿佛可以看到一名年轻道人抱着经书漫步朝火光中走去。  

岳思归右拳击左掌,叹一声可惜:“这下怕是要结仇。”9  

“军师,太平道的义军没了,这雍丘的局怎么办?”  

沈落雁极为冷静:“鹰扬府军的第一队人马并不多,我们先行试探。若密公真的藏身其中,一定有其目的。”1  

“再朝外散布消息,就说宇文成都放火烧了太平道场,我们以报仇的名义,会有人参与进来的。”23  

“行动吧...”  

太平天师抱道门宝书走入火海的消息成了雍丘这两日最大的话题。6  

哪怕是街边的商贩们提起,都是一副唏嘘感叹,我当时就在现场的模样。1  

茶楼中的江湖客议论纷纷,聊起了曹府周天师与木道人一战往事。  

一些江湖老人谈及此事往往先灌一口酒,吐出酒气豪迈道:  

“周天师所练的乃是枕中鸿宝苑秘书,这是道门绝密,没想到木道人还能接下他两成功力,确实有点本事。”20  

也有人说:  

“那木道人败在天师手下之后,性格大改。听说一路南下除恶,连续剿了巴陵帮分舵、海沙帮盐窝,又灭杀四大寇与铁骑会的人。13  

虽然正被众多势力追杀,但其所行之事,叫人佩服。”  

这时江湖老人们也欣慰得很,说木道人被点化,总算不是一块朽木。8  

当然,听到周天师名声大躁,也有不少人出声想与其一战。  

只可惜...  

夫子山一场大火,周天师杳无踪迹。  

茫茫江湖,哪里能寻得?  

这场大火后的第三天傍晚,鹰扬府军下的一支骑兵队伍在雍丘城附近遭遇埋伏,与半道上的义军发生大战!  

两位骑兵旅帅在乱军中被人射杀,引发骚乱。2  

隋军的骑兵校尉尤宏达只能领着先头部队撤退,与主力军团汇合。1  

从雍丘往外黄的官道上。  

夕阳残照,数百名败军伤兵走入零落山丘,马放山脚,饮水溪涧。  

“尤校尉,咱们就这样回去吗?”  

一名骑兵队正即百夫长目露忧色,望着眼前魁梧的尤宏达:“太平道的叛军怎么办,大将军会不会怪罪?”  

尤校尉双手捧水咕嘟咕嘟连喝十几口:“什么太平道叛军?”1  

他眉头一皱:“太平道叛军已经死绝了,我们杀敌三千人,尽数焚烧在夫子山,贼首正在被虎豹大营的高手追击,很快就能夺回道书。”7  

“此乃大功一件。”  

那队正听罢,想起一路上听到的传闻,顿时眼前一亮。  

“校尉言之有理!”  

“那这支叛军又从何而来?”  

尤宏达怒喝一声:“李密手下有一擅射之人,名叫王伯当,李密的人,自然是杨玄感余孽!”5  

“我们找到了杨玄感余孽,又是大功一件!”16  

那队正转忧为喜,“英明,校尉英明!”6  

“当速报给宇文大将军,我们要抢在张须陀将军之前灭了这股余孽!”2  

蔡水流迳东南,至陈州扶乐之西。  

城郭外八九里许,河面浮着春水雾气,两岸垂柳新芽如帘,鹅黄嫩色在雾霭中若隐若现。  

那河边正蹲着个约摸十八九岁的青年,口中叼着根柳条,右肩扛柄短剑,末梢挑着个小包袱,神态悠闲自然。6  

自打从雍丘出来,周奕整个人的精气神都像是换了一茬。1  

正如长筌子所言:身若白云任卷舒。天涯海岸,自在无拘。2  

这种心境之下,就连打坐运气都变快了。  

朝远处的田里放眼一瞧,正有农人驱着犍牛下田地,几个小孩子提着像是荆条编的粪箕在后面捡牛粪,玩得不亦乐乎。5  

只可惜他们没炮仗,不能炸牛粪。15  

周奕笑了笑,安静享受了一会儿这乱世中的难得平静。  

约摸盏茶工夫,那如银链蜿蜒的通济渠支渠上飘下来一艘漕船。1  

周奕见状,立即从河边退开。  

从雍丘出来后,他直往南走,第一站便是圉城。  

当时没想到后边有人缀行,也是这样的漕船,跳下来七八人直奔他就来了。  

在圉城河道旁与这伙人有过一次交手,对方以为十拿九稳,自报家门来自鹰扬府军中的虎豹大营。  

与寻常兵卒不同。  

他们全通武艺,最差的都有匡晖那样的水准。1  

几乎可以断定,这些人是从夫子山一路追过来的。  

得亏从雍丘溜得快,否则不知道会面临怎样的局面。  

才将他们甩脱,周奕不想再被追上。  

万一有更厉害的高手前来,那可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