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4章 小信未孚(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吴王夫差听了李然如此说,突然是收起了笑意,并是起身作揖,正色问道:  

“却不知有何凶险?还请先生为孤一解!”  

李然却也并不慌张,只管收起案几上的蓍草,将其收回了自己的袖中,并淡然道:  

“困者,若非人主则不吉。故而,卦曰有言不信。无信,非君之道,故不吉。”(有言不信:说话也没人信,因为一把手已经没了信用)  

吴王夫差听了,略作思索,又继续言道:  

“孤继以父志,先王嘱孤必报其仇,如今越国既降,孤如何无信?”(古人以对上天信守承诺为有信。)  

李然却是嗤笑一声,言道:  

“小信未孚,何足言哉?”  

吴王夫差依旧是一脸莫名:  

“敢问先生…那何为大信?”  

李然则是拱手回道:  

“李某倒要反问大王,如今越国既降,大王日后又待如何立国?”  

吴王夫差闻言,却是与左右顾盼了一番,好似是也没了主意。  

“这…如今越国未定,孤倒亦不曾想过…”  

“或可继承先辈之志,伐楚以明其志?”  

吴王夫差会有这样的想法,也的确是合情合理的。毕竟吴国与楚国之间,自吴王寿梦伊始,已经对抗了上百年,说他们是世仇也不为过。  

谁知,李然却是摇了摇头,以示否定:  

“楚王复国方兴,内去其弊,外和天下。大王师出无名,实不可图!”  

吴王夫差又略作了一番沉思,言道:  

“若是如此…那待孤荡平越国之后,便北涉中原,去与晋国一较高下!”  

谁知,李然却又是嗤笑一声,笑道:  

“如今晋国有赵鞅主持,晋国又重为天下伯主。且大王若伐中原,师出无名,焉能不败?呵呵,实不可图啊!”  

听到李然又是予以否定,吴王夫差却是有些捉摸不透了。  

“那…就连孤也实不知该如何是好了…既不能伐楚,又不能与晋国争雄…那孤又何以立国,又何以不失信?”(这里的信,代表的是对上天以及先祖的誓言。)  

李然这时才又一个拱手,并回答道:  

“大王若欲兴王事,唯有一法,便是伐齐!”  

这时,李然起身,并是慷慨陈词道:  

“齐景公薨逝,新君暗弱,其内家大族互为争斗,可谓之乱。而且如今齐国田乞,又唯恐天下不乱,罔顾君臣之义,竟是暗害太子,并是废立新君!此为天下人所共怒!所以,大王若高举义旗,以讨齐之不臣,大王又何愁大志不伸?”  

吴王夫差听得李然这一番言论,顿是犹如醍醐灌顶一般。亦是立刻起身,朝着李然是一个躬身作揖,并感激道:  

“啊呀!先生之言,正合孤意啊!”  

“若论当今天下之势,齐为祸首,孤若举兵伐之,正可以此匡正天下大义!”  

正当吴王夫差还在那是一阵激动的大笑,李然却又突然语气转折道:  

“只是…尚有一事,李然以为…大王还需得慎之又慎!”  

吴王夫差也顿是止住了他那甚是爽朗的笑声,并道:  

“哦?却还有何不妥?请先生为孤明言!”  

于是,李然便又继续言道:  

“《困》卦虽利大婚,然其三爻为变爻,故而《大过》为其变卦。所谓‘大过’者,大者过也。所以,若大王只一味的刚直猛进,反为败像!是以,此卦乃为吉中带凶!”  

吴王又继续追问:  

“那…可有破解之法?”  

李然对答道:  

“有!今大王既得一奇女子,大王可将此女置于正宫,若有此女待守宫中,而大王必可刚强于外而无咎!”  

“《困》之六三,‘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困于石’者,石为刚物,往而不达,乃阴柔不济;‘据于蒺藜’,亦为刚者易伤。‘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乃无所归也。”  

“夫者,主外而刚;妻者,主内而柔;有刚无柔,则如外亡而无所归,必折。此亦为《大过》栋桡之凶。”  

“所以,以此观之,此女若得守于正宫,呵呵,十年之内,大王自可无恙啊!”  

吴王夫差闻言,虽是对此只听得一知半解,却对李然的这一番无稽之谈是深信不疑。  

只待其一阵点头之后,顿是又大悦道:  

“看来,此女子与孤乃是命数想通!难怪孤一见此女便是倾心呐!”  

随后,吴王夫差又是一个拱手,是与李然请道:  

“先生料事如神,孤今日幸得先生指点,实乃万幸!”  

“却还不知,先生既来我吴国,是否有意助孤成就大业?”  

终于,吴王夫差就像所有的君王一样,还是绕不开这个话题。  

而李然却对此显得是极为平静,只道:  

“在下如今年过半百,对辅佐君王之事已是无心少力。而且大王所行乃为霸道,在下所学对大王也并无益处。所以还请大王见谅。”  

李然此言一出,吴王夫差倒也不作挽留。只因吴王夫差本就是个极为自负的人,他自认为自己能力最是超然。  

所以,他对于李然的这些个本事,虽有猎奇之感,却也并不会挂怀在心。  

而他之所以这样一说,更多的也只是装出个“礼贤下士”的模样罢了。  

“哦…先生既如此说,那孤亦不便再做挽留了。今日先生既有幸来此,孤自当款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