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8章 直取朝歌(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本来赵氏之师所为,是平息晋国内乱,如果再加上郑国和齐国,那么性质则是完全不同。  

郑国和齐国一旦发兵,那么其乱晋之心就是昭然若揭了。  

那赵氏这一战的意义就截然不同了,因为自古以来,外战的功劳,向来是在内战之上的。  

所谓“兄弟阋墙,不辱于外”,将士们也更是能够同仇敌忾。  

所以,李然和邮无恤的一番话,让众将亦是兴奋不已。  

宴席过后,赵鞅特意是留下了李然,向他询问高强之事。李然也是一五一十的与之转述,赵鞅闻言,眉头不由得皱起。  

“早就听闻范献子和田乞有所勾连,本卿本还不太相信。只觉得范献子怎么说也是晋国的正卿,怎么会和敌国的公卿如此亲近?没想到…竟然还当真如此!”  

晋国和齐国,自从楚灵王薨逝之后,两国为了互相争霸,也已经互相视同敌国许多年了。所以范献子身为一国正卿,这一番骇然的举措,令赵鞅如此吃惊也是毫不为过。  

李然又略作了一番思索,决定是向赵鞅坦言了。  

只听得李然是清了清嗓音,并是拱手向赵鞅言道:  

“其实…他们之间的勾当,早已有之!”  

于是,李然便将暗行众之事,与赵鞅是毫无保留的和盘托出。  

而赵鞅在听得“暗行众”的这些个勾当后,先是又不由是一阵骇然,随即又立刻是表达出了对于暗行众的厌恶:  

“哼!他们这些宵小之辈,为了争权夺利,为了能够让自家权柄凌驾于君主之上,居然连自己国家的利益都能够出卖?简直是禽兽不如!”  

李然则是笑道:  

“所以,将军如今也应该能够明白,范献子在临死之前的所作所为,看似没有由头,但实则是极为清楚明白的了!”  

赵鞅亦是无奈的点头道:  

“看来…此等不臣之事,已为世人所共知!而如今天下竟是如此君臣不轨,以致天下已是无秩可守,此可谓是各国祸乱的根由啊!”  

李然又言道:  

“又岂止是各诸侯国?即便是周王室,亦不能幸免!所以…将军的责任可谓重大!将军若此战得胜,则可致天下清明!若是失败,则天下恐无复明之日矣!”  

赵鞅听得李然所言,这才知道原来自己竟是这般的责任重大。  

他不禁是点了点头,并是诚恳言道:  

“原来先生此前的种种顾虑,皆是由此而来的!鞅如今已是了然!”  

这时,待在一旁侍奉的范蠡则是不禁问道:  

“只是…先生方才在囚营中言说竖牛乃是先生的人,究竟是何用意?”  

李然却是微微一笑,并颇为神秘的回道:  

“呵呵,不过是‘借尸还魂’而已,今日暂且略施小计,静待来日定有奇效!”  

李然虽是说得晦涩难懂,但范蠡听了却亦是恍然大悟:  

“原来如此!先生高明!”  

赵鞅在一旁虽是听不懂他二人所言,但也知道高强定是对李然有用。  

于是,他索性是开口言道:  

“既然高强对先生而言尚有大用,那高强便是不必杀了。只不过…若是就这么放了他…于情于理却也并不合适…”  

李然则是不由嗤笑一声,并是拱手言道:  

“将军不必担心,若是将军当真放了他,反而是要令其见疑。不如届时顺其自然便好。”  

赵鞅依旧是感到有些莫名,却也不便再问,只说道:  

“嗯…既如此,便一切依先生之计行事!”  

紧接着,赵师便是继续向朝歌进发。  

也正如李然所料,在夺得潞地之后,翻越太行便可畅行无阻。所谓太行八径,从潞地可走的便独占四径。而且还有无数的小径可走,所以范氏和中行氏对此已然是防无可防。  

而待得过了太行之后,便可谓是一马平川,赵氏之师很快就临近了朝歌。  

不过,另外一边,也正如李然所预料的那样,郑国也是罕见的出兵了。  

由卿族罕达和驷弘带队,兵力达到数万,特是与齐国配合,前来救应中行氏和范氏。  

不过,终究还是赵氏大军的脚力更甚,他们比郑国之师是率先抵达了百泉。赵鞅一到百泉,便是令人摆开阵仗,待郑国之师一到,他便是先声夺人,与之直接交战到了一处。  

百泉位于太行山脚之下,地势不平,所以战车本不易发挥作用。  

赵鞅先是用弓手消耗敌人,随后又派步兵冲杀,郑国的先军立足未稳,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只得急忙溃逃而去。  

赵鞅则是乘胜追击,驷弘眼看情况不对,急忙往后撤去。  

而齐国的军队,这时也是急忙赶来接应,并驻扎在了铁丘,与驷弘终于是汇合到了一处。  

赵鞅得知驷弘与齐师的动向,也不敢再穷追猛打,只能是回营急忙和李然商讨:  

“郑国和齐国如今合兵于一处,眼下正在铁邑驻扎,可谓人多势众,我们该如何是好?”  

李然低头看着沙盘,思索了一阵之后,说道:  

“铁丘距朝歌尚还有一些距离,不如舍弃铁邑,直取朝歌!”  

赵鞅却是担心道:  

“我们若是直取朝歌,那么铁丘便如腹中之刺,随时都有可能刺将进来。到那个时候,我们岂不是要腹部受敌?”  

李然说道:  

“如今铁丘为齐郑所据,若是强攻直取,必是毫无机会可言。不如因势利导,将军可率军直取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