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不为成仙(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宁素锦见李季安听完她的话,非但没有怀疑,反而略显激动的问出此话,心中涌起不曾获得过的认同感。  

“我也不确定是否能够趋吉避凶,只是遇到一些事和人时,心中会莫名生出不同感应。”  

对于宁素锦所言,李季安无法考证,也不需要去考证。  

以他四世为人的见识,以及和宁素锦五年相处的了解,此事大概率是真的。  

不确定是某种“趋吉避凶”的外挂,还是什么玄之又玄的东西,但此刻他知道宁素锦不是普通人。  

也同时理解了宁素锦的性格形成始末。  

“那…你那位表兄…”李季安筛选出与仙苗有关的关键信息。  

宁素锦摇摇头:“被仙师带走,再无消息。”  

“或许仙师为其化解了灾祸。”  

宁素锦再摇头:“不知,希望如此罢。”  

李季安再次追问:“仙师遴选仙苗已经百多年,可有被带走的仙苗带回消息?”  

“仙师有言,仙凡有别,为证大道,需斩七情、断六欲,斩断凡间因果。”  

“仙凡有别!”李季安陷入沉思…  

片刻后,李季安回过神,看向宁素锦的眼神下意识亲近。  

若有其“趋吉避凶”的能力相辅,自己的安全性大增!  

随后的交谈,李季安不由自主带了点情绪价值,主打一个“懂她”和“陪伴”。  

也明白了宁素锦的志向:不为成仙,只为确定表兄是否无恙!  

------  

三日后,崇安府前往皇城的官道上。  

除了来传圣旨的皇城寻仙宫接引使带领的二十名神秘莫测的高手,还有五百侯府甲士近身护卫,寻仙院亦是派出十名换血境以上,且修习上乘外功的高手混于队伍中。  

仙赐皇朝很大,但是能够直接和仙人接触的却只有皇帝一人,能够得到仙人赏赐的也只有那一人,自然会有更多人想要取而代之。  

最好的办法便是破坏皇帝和仙人的约定,让皇帝被仙人不满。  

每十年的仙苗大典,特别是从天下各处赶往皇城的仙苗,皆是暗中那些人的目标。  

虽然近几届没出现过仙苗被杀的情况,但是不得不防。  

这也是仙苗一旦确认便需要三日内启程的原因,防止夜长梦多。  

李季安知晓这个情况时,第一反应就是宁雨檀的大凶之兆会不会就应在此劫。  

对这一行愈加谨慎。  

不过他得到宁素锦笃定此去无险,又让他稍稍心安,一路上默默运转换血法门。  

相对于煅骨,换血对于内息和气血流转的要求更高,对于气血的量反而少了一些,更多的需要花费时间蜕换凡血。  

“可惜时间太紧,没机会见师兄一面。”待到一身气血消耗殆尽,李季安缓缓收功,情不自禁想起此世最亲的人。  

昨晚他已经给师兄寄去了信,言明了自己的情况。  

此去皇城仙宫成为预备仙苗的消息传回去,不止师兄,整个紫霞观应该都会欢呼雀跃,从今以后,只李季安这个名字便是他们在尚义县的最强靠山。  

“肖武这小子,有心了…呵~本性难移啊,不过也算是不忘初心了。”又看到肖武硬塞给自己的钱袋,李季安微微失笑,昨天他终于兑现承诺去了肖武家,见到了被其夸到天上的嫂嫂,嗯,确实攒劲。  

“李大哥,我进来了。”  

突然,宁雨檀的声音突如其来。  

李季安都没有察觉到任何动静,宁雨檀已经钻进了车厢。  

“雨檀,出发前定国公再三嘱咐,此行恐怕不会太平,而你作为整个队伍最关键的仙苗,怎能乱跑?快快回去,否则容易引起骚乱。”李季安眉头一皱,立刻出声劝阻。  

宁素锦感应到她此去大凶之兆,别人不信,李季安信。  

而这大凶之兆很可能应在这路途中。  

如今自己尚未修习外功武学,斗杀实力薄弱,其待在国公身边才是最安全的。  

“哎呀,李大哥,没事啦,外面这么多人保护我,谁敢来送死?况且我是得到父亲和母亲的首肯,才过来找你玩的。”宁雨檀却是一点不担心。  

别插旗!  

李季安心中不由再紧三分。  

“李大哥,我爹传我落花剑法了,我要争取在仙师临尘前学会,去仙界前,一定要狠狠揍一顿那个老女人,哼!”  

李季安一边随口敷衍,一边想着如何将其劝回国公身边:“国公现在让你修习外功了?”  

“是啊是啊,我爹说了,如今飞升仙界已成定局,就可以暂时不用再修内功锻体了,反正去了仙界要修习仙法的,不如尽快修习一门外功,领悟气血的激发之法,或许对于日后仙法有裨益。”  

“落花剑法很厉害吗?大小姐家传的飘萍步可是一流轻功身法,而且苏家的成名绝技暴雨梨花针可是天下顶级武学,说不定她也学了…”李季安灵机一动,计上心头。  

宁雨檀闻言果然情绪激动起来:“哼!这些年她就靠着那偷鸡摸狗的身法欺负我,就是因为我没有修炼外功,一旦我修炼了我们家传的外功,气血激发,五感倍增,闭着眼睛都能感应到她的行迹,届时,她的身法将毫无用处。”  

“而且我告诉你,我们家传的落花剑法可也是天下武学榜榜上有名的存在,一定把她打的落花流水而逃。”  

说着说着,宁雨檀声调下意识抬高,且是对着前面宁素锦那辆马车。  

“你确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