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后备仙苗(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宁雨檀还差两月才十七岁便煅骨圆满,这在整个崇安府的百年历史记录上也能排入前十。  

若无意外,再三年后的仙苗大典,很有可能一举成为仙苗。  

于是乎,定远侯大悦,宴请八方来客。  

寻仙院同届师生自然也被请入了侯府。  

雕梁画栋,曲径通幽,处处彰显着华贵气息的侯府,让众人惊叹羡艳。  

仙赐皇朝因皇族与仙人的关系,真正的武道为尊,几乎所有权利荣华都与武道挂钩,与仙苗挂钩。  

定远侯先祖乃开国功臣,受封侯爵,而想要保住此爵位甚至更进一步,同样与仙苗挂钩,若侯府能够出一个真正的仙苗,则有机会进驻皇城,晋升公爵。  

为了培养出仙苗,侯府除了多与功勋贵胄、武道世家结亲外,更是不乏招募武道高人,所以与寻仙院交往不少。  

对于寻仙院的好苗子,亦是多有留心。  

“爹,娘,这就是李季安,天赋很好的,如今寻仙院内,也就比我稍差一点,前途无量的。”寻仙院众人齐齐祝贺之时,宁雨檀有些不识礼数的单独介绍李季安。  

这一举动瞬间引得满堂达官贵人频频侧目。  

少年慕艾?  

“诶,雨檀,不得无礼,更不可自满,李贤侄丰神如玉,气宇轩昂,一看就非池中物,你如今只是走的快了点,须知世间多有厚积薄发,后发先至的道理。”定远侯倒定力十足,城府深远,随口一句化解尴尬。  

顺便也借机多打量了李季安几眼,心中甚是满意。  

如今十七岁的李季安身高已经八尺有余,常年熬炼气血,骨壮筋长,没有一丝赘肉,体型修长且健硕。  

剑眉星目,鼻梁高挺,脸如刀削,棱角分明,面容稚气几乎脱尽,俨然玉树临风佳公子。  

特别是观其面相平和,气质温文尔雅,不似年少轻狂、心性偏颇之辈。  

又下意识看了眼很是不情愿跟在后面的大女儿宁素锦,侯爷越看越觉得般配。  

虽然武道高人结合生下的后代不一定根骨都好,但是相对概率大不少,他当年千辛万苦将宁素锦生母苏素素哄进侯府便是如此打算。  

当然,最让他满意的,还是李季安的家世出身,孤儿!  

至于宁雨檀这个仙苗,肯定是没必要操心婚配之事的,毕竟那是要进入仙界,成仙做祖的。  

宁雨檀介绍完,讨好的朝着李季安笑了笑,然后得意的扭头看了眼当陪衬的宁素锦。  

宁素锦全程没好脸色,唯独偶尔瞟一眼李季安所在。  

酒过三巡,宾主尽欢。  

侯爷与大夫人刻意留李季安多说了几句话,不白说,临走赠银千两。  

至此之后,宁素锦卧薪尝胆,表面和宁雨檀差不多努力,背地里却是几乎疯狂。  

一年后,煅骨圆满开始换血。  

这让已经换血小成的宁雨檀又感受到危机,更加发奋修炼,企图将差距再次拉大。  

二女你追我赶,让李季安甚是羡慕,本来同样的努力下,对方根骨比他好,进度就是快,他没有任何办法,更何况对方比他根骨好,还比他更卷。  

他倒也没有自乱阵脚,按部就班,再半年后,方才煅骨圆满,踏足换血。  

而此刻,距离十年一度的仙苗大典,只剩一年半了。  

这一届仙苗大典他自知已经不可能换血圆满,但却也没有丝毫松懈,毕竟还有三十岁那一次机会。  

果不其然,一年半后,随着仙苗大典的日子越来越近,崇安府寻仙院的仙苗大举也到了最后时限。  

“宁雨檀,骨龄十九岁又九个月,换血圆满,不负皇恩,荣登仙苗,三日后启程前往皇城面圣、候仙!”  

“宁素锦,骨龄二十岁又八个月,换血大成,天资不俗,位列后备,可一同进京入仙宫,十年后或有机会荣登仙苗。”  

“李季安,骨龄十九岁又十一个月,换血小成,天资不俗,位列后备,可一同进京入仙宫,十年后或有机会荣登仙苗。”  

出乎李季安意料的是,换血小成的他竟然也有了提前进入仙宫后备的资格。  

“寻仙宫貌似压力也不小?这么缺仙苗?”  

最终整个崇安府本届有三人入皇城寻仙宫,寻仙院举院欢庆,院长悬着的心落地,不但不用担心责罚,还得到封赏。  

定远侯府更是张灯结彩、锣鼓喧天,随着皇城寻仙宫遴选结果一起来的,还有晋升公爵的圣旨以及黄金万两。  

入驻皇城,封定国公!  

在全府欢腾之际,李季安静立院中桃树下,眉头微皱。  

穿越前他精研一部古典名著时看过一句话:在封建帝王统治社会中,除了客观知道后果的,凡是禁止的,都是有好处的但不想分给你的,凡是提倡鼓励大肆宣扬的都是有坑需要你去填的。  

同理:  

如果拜佛真的有用,你都进不去庙门了。  

如果种地真的能够发家,农民将无地可种。  

如果勤劳真的能够致富,扫大街都得找关系。  

如果献血对身体极好,还轮得到你吗!  

所以…这所谓的仙苗是真的吗?是好事吗?  

表面来看,貌似没问题,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话,仙人为何如此大费周章举国挑选仙苗?每十年十个仙苗对于仙人有何益处?  

莫不是仙师都是圣人,真就只是为了给他们这些凡人修仙的机会?  

李季安愈发谨慎起来。  

也临时改变了此世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