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五章 鱼儿(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当河流钻入一条外来的鱼儿,会发生什么?  

在少年和苏寻的眼前,随着一条鱼儿不断地跃动,整条岁月长河,都开始不稳定的波动了起来。  

事实证明,那条鱼儿,会引发滔天的巨浪。  

天人道…  

鱼儿从另一个世界,带来了“人道”。而这改变了本该是完全由“天道”主宰的岁月长河。  

现如今,人道和天道,即将混合为一。而若是到那时候,岁月长河必定崩溃!  

少年道:“苏寻,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我一定要阻止你了吧?你想的是什么,我十分清楚,对你,我也十分敬佩。然而,你所带来的,必定只会是崩灭。”  

少年轻轻划过,伴随着梦幻泡影再次出现,一个个场景在苏寻的眼前出现。  

三十三年劫数已过,天人道果合一,万象欢腾。  

但便在此时,更大的劫难却来到了。  

那是世界的崩灭。  

也是造化的崩灭。  

天人虽然合一,但是岁月长河已然不复。天道,决心要将长河灭却,重塑寰宇。  

于是混元道果开始崩灭。  

那复苏的如来佛祖,首先为天道重创。  

苏寻布下的脉络,也被揭露。玉皇大帝虽掀起了天帝金霞,意欲护住星火,但他毕竟亦是修天道的存在,最终也无法抵挡天道,含笑逝去。  

混元无限,天地灭而不朽。  

人力有时穷,证道者也不例外!  

在天道的大威严下,无数仙佛,尽皆化为乌有。  

孙悟空和杨戬虽因苏寻的道行,留有法力,并且按照苏寻的计划,将一切生灵带到了那无数的微尘世界。  

然而,在天道的观测下,纵使是再微小的尘埃,也无法逃脱。  

最终的结局,当然同样是毁灭!  

万幸的是,早已隐匿于天地之外的诸多大神通者,躲过了一劫。  

正如苏寻所想的一样,他们虽修了天人道,但却并未有真正逆反天道之举。何况,天道也不可能将一切存在尽皆消灭了。  

天道并不是要排除异己,并不是要灭世,只是要将岁月长河,维持在一個最稳定的位置。  

而如今,岁月长河以及红尘道果,已经被天道尽皆覆灭,那其也没有必要,继续再灭世了。  

最终天地归于一片昏暗。原本,应当有一千二百年寿命的三界,却因为天人道,提前迎来了终结。  

而且由于天人道的出现,打破了生灵的限制,这一次的覆灭尤其长久。天地延寿几何,几何以后方才重开,以至于,许多存在都在这个过程中寂灭不复了。  

但这还并不是真正的未来。  

苏寻在接下来的泡影之中,看到了未来不断重复的一个又一个的场景。  

虽然在天道的大法力下,红尘道果灭却了,阴阳鱼灭却了,波旬、玉帝、玄奘…就连孙悟空和杨戬这两道星火也灭却了。  

然而,那许多隐于天外的大神通者,终究还存活着的。  

可这并不是一件好事。  

虽然如苏寻所想的一般,天人道果,在无数大神通者的帮助下,传承了下去,并且再今后一个又一个的天地中,不断地复苏重现着。  

他们信任苏寻的天人道果,但苏寻天人道果打破限制的同时,最终也只是迎来天道更大的反制。即使,天人道并不是逆天而为。  

每当天人道重现一次,就必然会引发岁月长河“暴乱”一次。。天地的寿命被延长,却又被提前终结,直至道果覆灭,才再度重开。  

因为,当有这种“暴乱”,天道便无所顾忌天地的寿命,但天人道果带来的空白,却仍然在寿命之中。换言之,天地的寿命没有终结,只是在寿终之前被“空白化”了。  

一次又一次…天道一次又一次的覆灭天地。以至于,形成了一个恶循环。  

天人道虽终究流传下去了,但及至那时,已与曾经的寂灭佛法、东来佛法、三乘法、道门的清静法、上善法等等,并无两样,而且带来的弊病更大!  

说到底,不过是一个见了成效,但无法解决问题的办法罢了。  

当苏寻看到了这些泡影展露的事物以后,他不由得沉默了下来。  

那少年看向苏寻,道:“如今,你意识到了继续下去将会发生什么了吗?”  

苏寻并未答复。  

他的目光,含有些许凝重,片刻后,似乎也释然了许多。  

苏寻环视周遭,不知何时,周遭多了许多猩红的丝线。  

那些丝线的源头在岁月长河中,原本,苏寻的身上是没有的。  

但如今,在苏寻看到了未来的事情以后,他身上渐渐地也缠绕起了那些丝线。  

那丝线乃是…“因果”的“线”。乃是“因缘”的“线”。  

伴随着丝线的缠绕,苏寻忽然愈发觉得头脑中发出迷蒙的雾气,很快,他的眼中看向万象的倒映都开始变得模糊了起来。  

又忽然,一道道力量愈发膨胀。苏寻的道行似乎在随着丝线的融入,而逐渐变得强大了起来。  

他抬起眼,看向少年。而此时,少年同样被无数丝线所缠绕。  

面对苏寻的目光,少年缓慢说道:“看来,你已接受了命运。”  

苏寻顿了顿,道:“不错。不得不承认,我的心中的确产生了动摇,虽然只有不足一刹那…这些丝线,是岁月长河的线?”  

少年道:“天地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都在天道的把控之下。宇宙为基,混元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