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六章 抢夺(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第417章却说那玄奘师徒四人取了真经,便告离了佛祖,欲要回归东土。临行之时,那佛祖对玄奘言曰:“此经功德,不可称量,虽为我门之龟鉴,实乃三教之源流。若到你那南赡部洲,示与一切众生,不可轻慢,非沐浴斋戒,不可开卷,宝之重之!盖此内有成仙了道之奥妙,有发明万化之奇方也。”  

玄奘闻言,便知道这三藏真经绝非简单。恐怕真藏有普度众生之要旨,于是也不敢轻慢,信受奉行,依然对佛祖遍礼三匝,承谨归诚,领经而去。  

师徒四人一众,去到山门处时,却听到一个声音响起:“玄奘法师,悟空,且慢行。我来助你等回归东土!”  

众人仰头一看,不是那金翅大鹏雕又是何人?  

悟空顿时亲近,笑道:“雕儿,方才在灵山宝殿中不见你,还以为你何处去了,原来在此等待!不过俺等取得了真经,如今已无束缚,不消片刻就当回归南瞻部州,何须你来护持?”  

大鹏雕笑道:“真经宝贵,须得万无一失。你师徒四人来则同来,去则同去,难免耽搁。非是有莪,那青狮,白象也会一同护法,  

以免出现了差错。”  

言罢,  

果然灵山处两道光芒渐渐显现。乃是那青狮、白象二人各自驾云来到,  

见了玄奘、悟空就是一阵呼唤,言辞甚为亲切。  

几人下得云端,一边叙旧,  

一边向外赶去。出了灵山,走离道观。有那燃灯佛祖,  

早在观外,  

细细叮嘱,  

言道:“此番西行,真经乃重中之重,  

绝不容有失。昔年地府出现了差池,上古妖魔俱都于西方大地作祟,后经你等西行释厄,  

还得了玉宇澄清,  

但尚有魔首未除,  

真经法义对其意义重大,  

不可不管。”  

师徒四人闻言,各自恭敬对那佛祖道谢,  

齐齐道:“弟子省得。”遂一同出离了灵山,暂且不提。  

却说,如来因打发玄奘去后,  

才散了传经之会。旁又闪上观世音菩萨合掌启佛祖道:“那玄奘西天取经,今已成功,  

料我三藏经传传于东土,必能则被天下,  

此乃大功德。不日,当使师徒四人并那白龙马修成正果,  

方显我佛证德之功。”  

如来点头道:“所言甚当,  

准缴金旨。今经藏东传,成就释家,  

天人道果必成。只是,三界有魔头出世,  

须得妥当处置,  

方能无有忧患。你等可暗中护持玄奘一行,使得经藏稳妥传入东土。”  

众贤者都合掌称是,旋即皆都告退。  

众贤者离去之后,  

如来周身忽然闪烁起忽明忽暗旳光辉。紧接着,  

那灵山大殿之中,陡地灯火幻灭。  

不知何时,  

一个身穿黑色袈裟的僧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那人相貌温和,  

与释迦牟尼极为相似,正是魔主波旬。  

如来佛祖看向波旬,眼中浮现出几分感慨,道:“你来了。”  

波旬微微点头:“我来了。释迦牟尼,今三藏真经已然东传,但你等莫妄图以此灭却魔道。定数已至,我与那金阙玉晨大帝有所约定,三界即将归我执掌。”  

如来道:“你可想好了?如此去做,魔道必将覆灭。不仅如此,恐怕整个天地,都要毁于一旦。”  

波旬道:“此方天地还未及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之寿命。”  

如来摇了摇头,道:“虽说如此,但人道已立,  

天人道已成,红尘道果越强,你魔道越强,  

若继续如此,  

未来星宿劫必会因红尘道果而提前降生。即使是太上道祖,也不会在此时插手。”  

“那又如何?”  

波旬冷笑道:“不破不立,  

破而后立。释迦牟尼,你太过于墨守成规了,你的佛门终究只能坏灭。”  

释迦牟尼看向波旬,波旬也毫不避讳目光,直视如来。  

两人对视半晌,那波旬的身影缓慢地消失去了。不过,释迦牟尼却叹了口气。因为他知道,他与波旬的交锋,以往都是他处于上风,但自今日起,道消魔长,魔道终将会取代自己。  

那么这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呢?  

释迦牟尼隐隐约约,能够理解得了苏寻的意思。但即使如此,魔道执掌诸天,也仍然让他有所顾忌。  

却说玄奘一行出得灵山,不多时已离开越百里路途。灵山境内,师徒四人秉持敬意,不敢轻慢,便以步行。如今离开的远了,便正待驾云。就在这时,忽然一声哈哈大笑声响起:“圣僧,慢行,我来也。”  

师徒四人并那金翅大鹏、青狮、白象等人皆抬头看去,却见东方天空之上,一个和尚笑眯眯驾云而来。所谓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来者正是东来佛祖。  

“阿弥陀佛。”  

师徒四人双手合十,皆道:“见过佛祖。不知佛祖过来,所为何事?”  

那佛祖道:“你师徒四人到得灵山,见了接引佛祖,去得殿内,拜了如来佛祖。临行之时,又有燃灯佛祖指点。现如今,只差我这未来佛与你等送行。我观前方或有妖孽,但我在此,大可安心。”  

玄奘与八戒、沙僧等人方明白弥勒佛所为何事,俱都道谢,金翅大鹏三人也是亦然,唯有那孙悟空却目光一闪,看向弥勒佛。  

他有神眼,目射神光,直视弥勒佛,但那佛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